文本细读中的“言外之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y3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书当有言外之意,教师如何将文本中的言外之意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语言背后的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以及传达的文化观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于文本细读中的言外之意的领悟和做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言外之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3-077
  钱穆,这个从七房桥世界走出来的大家,曾说,父亲给予他的影响极为深远。八岁上他听父亲对其兄讲述读书之诀窍“读书当有言外之意,写一字或有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三句未写,遇此等处,当用自己聪明始解读书。”钱穆对此深有领悟,而读到这段话笔者也颇有感慨。
  文学语言具有含蓄性,非确指性,变异性和延伸性,故而文学语言中的“言外之意”是自然天成,内涵极难把握。教师如何将文本中的言外之意传达给学生,让其理解人物情感、社会现实和文本背后的历史事件,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文化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想除了凭借“自己的聪明”,更应有方法。通过课堂磨砺积累经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对文本细读中的言外之意的领悟和做法。
  一、从语境的不和谐处感悟言外之意
  文本有自身的语境,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某语段语句的字面意思与语境不和谐时,往往此处就有言外之意,在我们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正常的逻辑思维中,当某一语句的字面含义与此不符时,往往这句话就有它的深刻内涵。
  比如杨绛《老王》一文,描写老王的住处有这样一段话“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胡同,看见一个破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时,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学生都能从中找出很多形容词来描述老王住处的特征,以感受老王的不幸。在课堂上,我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应在哪一句话?”大家沉思了一会,班里机敏的语文课代表孙逸起来回答道:“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当时我趁热打铁地追问:“大家觉得哪个词在读的时候怪怪的,让你读出不同的感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儿!”是啊,为什么不说是家呢?别人问“那是你的家吗?”一般人的逻辑就是“那是我的家。”或者“那不是我的家。”老王却答非所问“住那儿多年了。”既住了多年为何不称为“家”,而说“那儿”呢?那个破破烂烂的地方在老王心里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家”吧。“家”对于人们来说是什么?不一定要富丽堂皇,但一定是温馨圆满,而这个破落的屋子已经不能承载起“家”这样的意义,对于孤独无依的老王来说在这一住就是多年,内心有多少凄楚。因此,“那儿”让我们对老王无言的苦楚有了具体的感悟。
  二、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理解言外之意
  自身的知识累积、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感知外部语言的重要源泉。我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形态及情味,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从而与作者产生更深层次的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老王》“‘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一段中,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时,问:“除了写到老王的不幸以外,大家还能读出些什么?”发现学生们都着眼于“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一句,踊跃回答并归纳:表现当时那个特殊年代的荒唐与黑暗。我觉得答得很好,但是我说我最欣赏的不是这一句而是另一处,当时全班同学都沉默了。为了打破僵局,我邀请班里朗读较好的同学做了范读,所感悟的学生回答道:“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觉得“不知怎的”这个词和我们的生活常识不符,我追问为什么,一位同学就说“照说生活在一起这么亲近的人,肯定是知道为什么腿不能走路,但是杨绛先生用戏谑的说法掩盖了原因,这是值得深思的。”有了她的启示,同学们又开始思考并跃跃欲试。在几番争论中,我们慢慢走近了这篇文章的现实背景,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知识分子是极其残酷的,不想做牛鬼,却无处躲藏,陷于绝境,而社会底层人民也同样遭受摧残,这些句子都隐含着作者对这个特殊时代的针砭。因此,老王的不幸中隐含着时代的不幸、社会的不幸。我们慢慢深入,把老王的伤口剥开,其实已把那个晦暗社会和造成老王伤口的荒唐年代抽丝剥茧般展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经过这种特定词言外之意的争论,对于文章的主题和意蕴更有了深层次的把握。
  三、从省略处推断言外之意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时因限于氛围场合等,说话之人常常会用含蓄委婉的语句来传达信息,常常在推论的过程当中,把最主要的内容隐去不说,所以我们可以分析推论的前提或者结论来推断它的言外之意。
  在讲授《红楼夢》薛宝钗这一人物时,学生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冰冷而纯粹的存在。确实,在大观园的女孩儿中,宝钗的感情是经过封建礼教的洗礼,她会自觉按照礼教要求行事,做到“四德”具备。但宝玉挨打这一段,我希望带着孩子们读出不一样的薛宝钗。“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当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关于这个破折号的诸多含义。
  这一处的省略,包含了宝钗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她出身富贵,深受封建主义的影响,自始至终恪守封建礼教。但她也有真情实感,她对宝玉有着爱慕之意,只是在当时这一特定场合,她不得不克制自我。她期望宝玉走仕途经济,又无奈宝玉冥顽不化,落得今日“大承笞打”。因此她在慰问中有痛惜之情,有规劝之意。此时的她,应该对宝玉是爱怜却不失度,痛惜而不忘理。课堂上,我与学生在引导、思考、争论中对于薛宝钗的人物形象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四、借修辞、反语等解读言外之意
  借助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将抽象的概念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并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述,而使用反语的,则要化反为正。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依据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方法,联系句子的表面意思及所处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从而来解读文本的言外之意。
  初读郑振铎《猫》一文,学生很容易看到关爱弱小生灵这一主题。但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明确能读出的东西,更要教他们应该读出但还没有读懂的东西,我觉得教师的教授不应该是告知,而是在点拨下让学生自己感悟体验并最终收获。回归文本,作者隐喻在文本中的到底是什么?当时我在引导时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出现了几只猫?”一般同学都说是三只猫,但是有一些仔细的同学会发现第四只猫。我想如果学生没有发现第四只猫,就证明他没有读懂文章,也流失了这篇文章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不能将文本再上升到一个更高层的境界。这里的猫都有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每一只猫都有它相似的人物,比如第三只猫,就如同张婶,她是极没地位的,面对女主人的责难“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她不就是那任人咒骂不能说话辩诉的第三只猫吗?当时我追问学生:你们觉得第四只猫的结局应该是怎样的?有同学就课本而言说黑猫逃走了。但是有同学的回答特别精彩,他说黑猫逃走了,却逃不脱它的命运。于是我又追问道:文中的猫都有相对应的人物,那么人物的命运又是如何呢?聪明的同学就会感悟到。人何尝不像这世界上渺小的猫呢!从而真正开始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不管它是如何卑微渺小。于是我带着学生真正走进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它所诉说的人性及生命观。
  在《苏东坡传》中,特别喜欢东坡和朝云的一个故事:一日东坡吃完饭,对着大家说,你看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满腹的文章,有人说满腹都是见识。只有朝云轻轻地笑着说,学士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大笑。彼时苏轼还在人生的顺境,但朝云却读懂了他繁华背后的忧伤。我想最好的读懂不仅是读懂你说出来的,更是读懂你没有说出来的。而我,老师应该就是那个教学生读出并读懂文本言外之意而最终有收获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12).
  [2]刘新慧.言、意、象——翻译与言外之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02).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选用体育教材与体育教学,改变组织教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怎样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积极性进行了探索。本文主要以篮球教学为例,阐述了要想使学生对篮球从陌生到熟悉了解再到产生兴趣,就必须通过体育课来实现。这样的体育课不再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长跑而恐惧,它让同学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不仅学习了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技巧,锻炼了身体,增加了体质,也培养了他们的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以及课标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笔者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几项课堂活动,现陈述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情思教育;活动设计;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
摘 要: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教师应紧跟时代,积极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提升整体教学效益,打造小学数学的智慧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117-1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
摘 要:问题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建构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探究;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
摘 要: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写作日常教学的真实情况,从“与教学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与情感相结合,提高语文思维”“与说写相结合,提升表达能力”三个方面出发,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的写作与影视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做出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与影视;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9-093-1  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
摘要: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作文则是学好语文的重中之重,并且在考试中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作文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观点、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那么如何写好作文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成了教师和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培养与拓展路径作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写作能力;培养与拓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发挥大数据技术作用,同时也为了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本文将着重讨论大数据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中语文;学习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122-1  前言  语文是我国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知识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我们
摘要: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到: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学生现实生活背景,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继而促使其能够利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培养数学素养。因此,为有效培养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本文以构建生活化课堂为目标,首先对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充分解读;其次,探究了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的意义;最后,针对生活化课堂
摘 要: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课程。对于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来讲,实现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构建互动环節,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互动中欣赏音乐,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本文首先分析初中音乐教学在师生互动方面作用,然后探讨实现师生互动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给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一定的参考启发。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师生互动;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语文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奠定语言基础、文学素养等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结合学生情况、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非常必要。导语设计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特征与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更符合学生兴趣需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导语进行教学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导语设计地优化创新,能够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同时营造更适合学生需求及特征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水平地提升、学生语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