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后发生电风暴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由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最常见于植入ICD的早期,是植入ICD后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

其他文献
心肌细胞的复极延长,可表现出QT间期延长,引发反复发作性的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称为长QT综合征(LQTS)。在因这一综合征猝死的人群中,除了成人,还有未足1岁的婴儿称“婴儿猝死综合征”。目前研究认为,婴儿猝死综合征有5%-10%的病因是源于心脏离子通道疾病,尤其是导致复极延长的心脏离子通道疾病,本文对复极延长相关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可能分子机制及临床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简介  赵俊,男,青年诗人,任上海雅众文化诗歌编辑,入选37届青春诗会,第40届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江南第一名山——莫干山,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现居深圳。1995年开始诗歌创作。曾在《诗刊》《花城》《星星》《天涯》《中国作家》《上海文学》《解放军文艺》《中西诗歌》等刊物重点栏目发表长诗、组诗及诗歌随笔。出版诗集《莫干少年,在南方》《天台种植园》。本篇系小说处女作。
期刊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效果已被国际上多中心临床试验充分证实,它不仅能明显改善这些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病死率,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手段,2005年已被AHA/ACC以及ESC列入治疗心力衰竭的I类适应证,
目的评价目前常规选择的标准监护Ⅱ导联和EASI12导联心电监测对于发现心肌缺血的有效性和敏感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的评价研究设计,将研究期间收住北京市宣武医院CCU病房的57例有ST段改变的病人作为病例组,43例无ST段改变的病人作为非病例组,选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为金标准,评价CCU标准监护Ⅱ导联和EASI12导联发现心肌缺血的有效性和敏感性。两组病人均同时描记标准12导联、EASI12导联和标准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室性心律失常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也可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近年来,一些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几茶酚胺敏感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等,越来越受到电生理学者的关注。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技术是集起搏、电生理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复杂操作过程。随着植入器材的进展(包括导线、导丝和指引导管),有经验的术者成功率已达90%以上,但其中约20%的病例需应用特殊的技术。尤其是针对冠状静脉窦口畸形、存在瓣膜、心脏静脉扭曲和/或靶静脉成角及有狭窄等,这些解剖异常发生率为20%-25%,此时更需在术中应用诸多的冠状动脉介入技术。CRT中常用的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包括,冠状静
现报道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再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一例。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气促10余年,加重10d入院。3年前曾冠状动脉造影阴性。1年前因心力衰竭在外院拟做CRT手术,术前因发现心房颤动(房颤)、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而改为植入ICD(Medtronic GEM Ⅲ VR7231)。有糖尿病史3年,无高血压病史。
临床实践中,在无心房颤动等突发心脏节律异常情况下发生的起搏模式、起搏频率(DDD转为VVI,频率转为65次/min)改变主要见于电池耗竭和电重设大两类情况。电池耗竭多见于起搏器植入年限较长的患者,最初可以表现磁频率下降、脉宽增宽,进一步即可表现为起搏模式由双腔DDD工作模式转变为较为省电的单腔VVI工作模式,进一步的电池消耗使得起搏频率进一步下降,并牺牲感知功能,以保障相对重要的起搏功能。值得注意
《孤岛》披了一件侦探小说的外衣:第一次经办杀人追凶案的“我”和马上要退休、视此案為“收山之作”的师傅来到了一座海上的孤岛。苍茫的大海上翻滚着巨浪;丰沛又倏忽来去的雨水与烈日交替出现;有如史前植物般葳蕤的藤本植物让人“既新鲜又梦幻”……这样的开场营造了足够的神秘感和悬念,但作者的着力点显然并不仅于此。“此时,已是初秋时节,岛上的月桂树鳞次栉比地展览着自己酝酿已久的秋意……海面上白色的泡沫成了虚构的液
期刊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心血管病疾患,也是治疗上的难题。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主编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近日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