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城镇的建设不仅是国家经济实现大进步大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惠及基层群众,实现社会公平的重大方政。本文调研了当前中国在建设生态小城镇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关于生态城镇建设的策略和思考。
关键字:生态理念 小城镇 规划
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还是我国经济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区域平衡以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等重大举措的重要战略。小城镇经济得以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有力得支持城市发展,为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主要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改革以来,人们对于发展的可持续和环保生态理念较差,导致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城镇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滥砍乱伐、过度放牧、交通拥挤、耕地减少等。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管长远利益,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生态全面长远发展的鄙陋举措,不仅影响了小城镇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及附近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生态小城镇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1、生态小城镇建设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生态效益
最近,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生态城镇建设存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一方面,小城镇的许多地方城镇工业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技术水平相当落后,对环境负载很大,而且又不注意污水、污气处理与净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小城镇从居民到城镇领导普遍缺乏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不仅对于城镇工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放之任之,而且自己也不注重保护周围坏境,随意丢弃生活废弃物,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
除此之外,小城镇的规划制定者以及当值领导对目前存在的严重环境生态负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城镇,在其短期和长期规划中,基本都是一味强调经济快速增长,其所有举措也都紧紧围绕着经济进步而展开,根本没有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规划在内,即便有环境生态的规划,也粗而不细、华而不实,缺乏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另一些城镇,虽然有着比较详尽可行的环境生态规划,却只流于形式和政策,并没有严格按照其规划执行,反而在某些程度,对于环境污染放之任之,比如一些城镇为了引进外来工业,不惜为其将厂址选在环境生态脆弱的地区,并对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纵容的作用。
当然,小城镇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力量来保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也是制约小城镇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部分领导人为了一己私欲,贪污腐败,给一些危害生态的行为人放水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只重视小城镇自身建设,忽略小城镇周围农村协调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不是践踏在拖垮周围农村农民基础上发展自身,小城镇的建设不是破坏了周围农村生态保护自身利益,小城镇的建设不是富了自己,穷了别人。我们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协调周围农村,做到发展来自于城镇和农村,发展为了城镇居民和农民,发展来自于大自然,发展为了大自然和人的协调进步。然而,在目前的生态城镇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甚至相矛盾的怪现象。比如一些城镇在引进了工厂获得大量税收,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就业职位,获得大量物质利益的同时,却与工厂领导妥协,同意其肆意开采周围农村的自然资源,默许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并且同意将工业污水、废气排放到流经农村的河流中去,或是埋藏到附近农田中去,危害到周围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身体健康。此外,城镇居民自己的生活垃圾也往往都直接埋藏于附近农田或是排放在河流中。然而最终受害的却大都是周围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1]
3、生态城镇建设的成本不足
国外的生态城镇建设往往都是在政府强大资金的支持下,改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建立配套的污染处理净化设施,增加绿化面积,减少碳排放量,同时加大环保生态宣传教育力度,奖励生态环保措施,鼓励所有居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而国内,由于地方经济实力薄弱,中央政府对于支持乡镇生态建设的政策比较缺少,小乡镇在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很难做到在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有力地保护环境和生态。一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小城镇因为没有生态保护资金,而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对于生态建设力不从心。
二、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的策略和思考
基于以上提及的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生态和环境问题,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和深入思考,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和思考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1、关于生态城镇建设的政策思考
政策是政府行使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等职权的重要手段,是引领小城镇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挥棒,政策的思想和内容控制着发展的方向,发展的内容和建设的外延。所以,要想基于生态的理念下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从根源抓起,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规范政策的作用,引導城镇建设规划朝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
建设生态型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的政策主要包括:教育政策、规划政策、组织机构政策以及财政金融政策。在教育政策方面,一定要首先对领导干部进行好生态环保教育,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生态知识普及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最后还一定要培养一批生态理念强、执行能力强的专业型专门从事生态研究、生态知识普及和相关技术开发研究的专业人才。在规划政策方面,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的矛盾,使其朝着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方向进行,此外,要具体生态规划的内容,避免出现多而不详,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并无可操作性的内容,同时还要从上到下成立生态规划组织审批和实施验收小组,对生态规划进行监督和检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其都参与进来,共建和谐美丽生态城镇。在组织机构政策方面,我们一定要健全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责任和改进管理手段。而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并积极努力开辟全方位的投资、融资渠道。
2、注重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可以说水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而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对水资源的保护却远远不够,造成水源污染、饮用水大量浪费等严重破坏环境和生态的现象。对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严格予以处理,保护水源的纯净无污染。首先,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中要积极开辟水源,以水定规模,以水做规划;其次,要把节约用水提升到生态城镇规划的重要战略位置;还要健全城镇的排污净化系统,实行雨污分流的措施;最后,由于许多小城镇位于山区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于发生的地区,我们在生态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洪排水,做好河湖整治,避免给当地居民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3、合理开发能源、改善大气环境
合理开发能源、改善大气环境是一个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但由于这项措施实施不好将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和大气污染,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首先,笔者认为,减少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在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尤其对于城镇的建设;其次要积极改变当前能源供给结构,增加无污染、少污染能源比重;此外,对于城镇工厂企业的厂址选择也十分重要,要选在对环境负荷较小,排污畅通,距离居民区和水源较远的地方建厂,避免对生态的严重破坏。[2]
参考文献
[1]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93-94.
[2]傅博.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范围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2(1):67-68.
关键字:生态理念 小城镇 规划
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还是我国经济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区域平衡以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等重大举措的重要战略。小城镇经济得以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有力得支持城市发展,为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主要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改革以来,人们对于发展的可持续和环保生态理念较差,导致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城镇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滥砍乱伐、过度放牧、交通拥挤、耕地减少等。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管长远利益,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生态全面长远发展的鄙陋举措,不仅影响了小城镇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及附近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我国生态小城镇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1、生态小城镇建设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生态效益
最近,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生态城镇建设存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一方面,小城镇的许多地方城镇工业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技术水平相当落后,对环境负载很大,而且又不注意污水、污气处理与净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小城镇从居民到城镇领导普遍缺乏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不仅对于城镇工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放之任之,而且自己也不注重保护周围坏境,随意丢弃生活废弃物,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
除此之外,小城镇的规划制定者以及当值领导对目前存在的严重环境生态负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城镇,在其短期和长期规划中,基本都是一味强调经济快速增长,其所有举措也都紧紧围绕着经济进步而展开,根本没有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规划在内,即便有环境生态的规划,也粗而不细、华而不实,缺乏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另一些城镇,虽然有着比较详尽可行的环境生态规划,却只流于形式和政策,并没有严格按照其规划执行,反而在某些程度,对于环境污染放之任之,比如一些城镇为了引进外来工业,不惜为其将厂址选在环境生态脆弱的地区,并对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纵容的作用。
当然,小城镇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力量来保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也是制约小城镇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部分领导人为了一己私欲,贪污腐败,给一些危害生态的行为人放水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只重视小城镇自身建设,忽略小城镇周围农村协调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不是践踏在拖垮周围农村农民基础上发展自身,小城镇的建设不是破坏了周围农村生态保护自身利益,小城镇的建设不是富了自己,穷了别人。我们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协调周围农村,做到发展来自于城镇和农村,发展为了城镇居民和农民,发展来自于大自然,发展为了大自然和人的协调进步。然而,在目前的生态城镇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甚至相矛盾的怪现象。比如一些城镇在引进了工厂获得大量税收,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就业职位,获得大量物质利益的同时,却与工厂领导妥协,同意其肆意开采周围农村的自然资源,默许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并且同意将工业污水、废气排放到流经农村的河流中去,或是埋藏到附近农田中去,危害到周围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身体健康。此外,城镇居民自己的生活垃圾也往往都直接埋藏于附近农田或是排放在河流中。然而最终受害的却大都是周围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1]
3、生态城镇建设的成本不足
国外的生态城镇建设往往都是在政府强大资金的支持下,改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建立配套的污染处理净化设施,增加绿化面积,减少碳排放量,同时加大环保生态宣传教育力度,奖励生态环保措施,鼓励所有居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而国内,由于地方经济实力薄弱,中央政府对于支持乡镇生态建设的政策比较缺少,小乡镇在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很难做到在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有力地保护环境和生态。一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小城镇因为没有生态保护资金,而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对于生态建设力不从心。
二、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的策略和思考
基于以上提及的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生态和环境问题,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和深入思考,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和思考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1、关于生态城镇建设的政策思考
政策是政府行使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等职权的重要手段,是引领小城镇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挥棒,政策的思想和内容控制着发展的方向,发展的内容和建设的外延。所以,要想基于生态的理念下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从根源抓起,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规范政策的作用,引導城镇建设规划朝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
建设生态型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的政策主要包括:教育政策、规划政策、组织机构政策以及财政金融政策。在教育政策方面,一定要首先对领导干部进行好生态环保教育,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生态知识普及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最后还一定要培养一批生态理念强、执行能力强的专业型专门从事生态研究、生态知识普及和相关技术开发研究的专业人才。在规划政策方面,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的矛盾,使其朝着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方向进行,此外,要具体生态规划的内容,避免出现多而不详,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并无可操作性的内容,同时还要从上到下成立生态规划组织审批和实施验收小组,对生态规划进行监督和检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其都参与进来,共建和谐美丽生态城镇。在组织机构政策方面,我们一定要健全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责任和改进管理手段。而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并积极努力开辟全方位的投资、融资渠道。
2、注重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可以说水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而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对水资源的保护却远远不够,造成水源污染、饮用水大量浪费等严重破坏环境和生态的现象。对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严格予以处理,保护水源的纯净无污染。首先,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中要积极开辟水源,以水定规模,以水做规划;其次,要把节约用水提升到生态城镇规划的重要战略位置;还要健全城镇的排污净化系统,实行雨污分流的措施;最后,由于许多小城镇位于山区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于发生的地区,我们在生态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洪排水,做好河湖整治,避免给当地居民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3、合理开发能源、改善大气环境
合理开发能源、改善大气环境是一个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但由于这项措施实施不好将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和大气污染,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首先,笔者认为,减少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在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尤其对于城镇的建设;其次要积极改变当前能源供给结构,增加无污染、少污染能源比重;此外,对于城镇工厂企业的厂址选择也十分重要,要选在对环境负荷较小,排污畅通,距离居民区和水源较远的地方建厂,避免对生态的严重破坏。[2]
参考文献
[1]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93-94.
[2]傅博.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范围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2(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