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的座右铭:不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宓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抗战期间,吴宓应邀到乐山武汉大学讲学,引起轰动。这种教授名额很少,乐山工商界的陕西同乡会非常敬重这位老乡的学问,决定举行宴会招待他。席中有人请吴宓讲讲做人的道理,吴宓说:“我想就是‘不苟’二字”。
  “不苟”,就是为人处事认真、诚信,一切以客观的是非为是非,不苟且,不敷衍。它既是吴宓对在乐山做生意的老乡们的希望,其实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吴宓一生都在大学里度过,他的第一身份是老师。就课的生动形象性、号召力而言,他确实赶不上胡适、钱玄同等人,但他教课的认真却是一般老师无法比的。早年的学生温源宁说他“讲起课来就像罗马舰船上的划桨奴隶在做工”,讲课涉及到的引文,别人都是照着参考书朗读,或抄在黑板上,而他总是背诵出来,讲解什么问题,他会像军训教官一样,“第一这个”、“第二这个”……有条不紊,虽然有些枯燥,但不会言不及义。他上课很有个人见解,也有可能说得不对,但不会言之无物。他不绕着问题走,而是直截了当把脚踩到问题上去。
  吴宓也曾当过“领导”。他做官跟教书一样踏踏实实。1925年初,吴宓应母校清华学校之召主持筹备研究院(通称国学研究院),任研究院筹备处主任。一上任,吴宓就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当年6月,他请来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任研究院四大导师,其中陈寅恪是吴宓向曹云祥校长力荐而聘的。他写了《研究院缘起》,主持拟定了《研究院章程》,明确研究院的宗旨,并对其组织、科目、教授及讲师、学员及研究方法等等做出细致规定。清华国学研究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1926年吴宓又受命代理清华西洋文学系主任,他立足本国现状,参考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有关做法,制定出完整的课程设置计划和培养方案,为后来全国外语院系的设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吴宓曾赴弗吉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留学,后在国内教了十来年书之后,又曾游学西欧,脑子里有很强的规则意识。某年,吴宓买了三等火车票去宝鸡访友,车厢里一片乌烟瘴气,而且没有座位,他只能挤在过道上。其在铁路做事的妹夫王峻生为其送行,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将他带到二等车厢的空位上坐下。途中查票,检票员说:“三等票不能坐二等车厢”,王峻生出示证件,对方立即认可。但吴宓却再也不肯坐进去,一定要返回三等车厢。吴宓说:困难之时,更要守法,守住自己的清白。
  作为情感正常的人,吴宓也有脾气,遭受别人的伤害时也有不满,但他始终坚持一点:一码归一码,不迁怒,更不扩大分歧,能包容的尽可能包容。当年,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被破格录取攻读西洋文学硕士学位,但钱钟书并不领情,说了一句非常得罪人的话:“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陈福田太俗,吴宓太笨,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此句话传到教授们耳朵时,其他人都很愤怒,唯独吴宓没当回事,他说:这“只是文人骨子里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有段时间,吴宓苦恋毛彦文,钱钟书在为温源宁写的《吴宓先生及其诗》的书评中调侃了吴宓与毛彦文,称恩师的“梦中情人”为“superaImuated coquette”(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卖弄风情的大龄女人),吴宓极其不快,将这件事写进了日记。然而,钱钟书到西南联大任教后,他又原谅了弟子,与他一起喝酒聊天、游山玩水,还从学生手中借钱钟书课的笔记看,读后在日记中大加称赞,并为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转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深深惋惜。
  吴宓的“不苟”,首先来自于对精神生命的在乎。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那么在社会上,你被清场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一个人能够做到“不苟”,将该做的事做到极致,我们的精神生命就会显出活力,第三次死亡就可能推迟,甚至完全避免。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我们的前前后后都是别人,光对自己负责是不够的,还得对社会负责。吴宓先生明白这个道理。在他看来,一个人为人处事坚持“不苟”,认认真真对对待每一件事,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在乎他人的感受,看重社会的评价,我们才会有敬畏之心,才会在关键时候体现出自己的潜力与情怀,也才能真正有益世道人心。
  人永远是在自己的行为中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高處的。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初识李里先生,是八年前的夏天。醒狮国学院邀请先生来大庆讲学,乘电梯上楼,电梯门一开,我一眼便认出了正准备下楼的先生,身着淡青色长衫,笑意温暖。会后拜访先生,所言所感,记忆犹新,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他13岁开始着长衫,自始至终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15岁开始传播国学,造访无数名师高人,曾提十块腊肉奇迹般敲开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家的大门,这便是李里先生,这个夏天,与读
期刊
秋日食蟹,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一书里似乎是一种既能品尝美味又能展示才情的雅事。螃蟹虽然以其横行而得名“螃蟹”,虽然以其得声而得名“郭掌”,虽然以其外骨而得名“介士”,虽然以其内空而得名“无肠”,但是,因蟹黄味美,螃蟹又被称为“内黄侯”,并获得了“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樽前第一流”的赞誉。《红楼梦》里写的吃螃蟹,有始有终,有起有伏,有诗有笑,热闹开心,欢乐的情趣四处弥漫。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里,
期刊
“春风如酒,夏风如茗”,每到春夏时节我常常会想起张潮的这句话,有时也会想若风如此,那花又如何?春花开时万物初醒,嫩叶未萌,大片大片的花开地恣意张扬,如一笔笔浓墨重彩妆点着山河。而夏花开时,草木正盛,深深浅浅的绿色里花开的低眉婉目,如深闺女子浅笑嫣然。我想若让我来形容春夏之花,那当是春花如妆,夏花如笑吧。  夏花如笑,是一朵一朵的笑靥,令人见之忘忧,而花中名为忘忧的就是萱草。家中种过萱草,秀挺如兰的
期刊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期刊
说到“后”和“司”这两个字,不能不让人想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青铜国宝“后母戊鼎”来,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我们当年学的历史课本上,有一个“司母戊大方鼎”,无论名字还是图画,都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但从2011年开始,媒体上却有了“后母戊鼎”之说——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了不少观众和网友的质疑。那么,“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
期刊
编者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日子……相应的民族元素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而根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与大自然存在一种相互协调、同消同长的关系,“顺着节气去养生”就成为古人的一种生活智慧。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寒露:宜食麻以润燥  寒露,月色清冷,树叶变黄。 
期刊
朱熹: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王夫子:朱子说“定、静、安、虑、得是功效次第,不是工夫节目”。谓之工夫,固必不可。乃所谓功效者,只是做工夫时自喻其所得之效,非如中庸形、著、明、动,逐位各有事实。故又云:“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  总之,此五者之效,原不逐段歇息见功,非今日定而明日静也。自“知止”到“能得
期刊
空船理论出自庄子《山木》中的“方舟济河”,这是一篇极富道家哲学的寓言,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會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
期刊
在西安碑林中,见一块奇特的石碑——《圣教序》碑,碑文内容是唐太宗为曾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尚撰写的,字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文美字秀,游客们赞不绝口。  可我就纳闷了,别说是李世民了,就是从唐朝开国的618年算起,也比王羲之去世时晚了二百多年,唐太宗的文章怎么能由王羲之挥毫抄录镌刻于此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大不小的故事哩。  这都是刻字建碑的主持怀仁和尚的功劳。怀仁和尚崇敬玄奘,也喜
期刊
朱熹: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焉始,能得焉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刘沅承上而言凡物皆有本末,为事必有终始。知止者,非寂守而遗事物也。先知止,心则静可生明,事物易明其理,可以近道。  蕅益大师:此启下文两节之义。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既向生灭门中。商榷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終宜后。古之欲明一节。知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