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作者在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采录的一段《游坟念诵》的音乐学分析,初步阐释了“游墳念诵”这种宗教音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聊城;东昌府;回族;清真寺;游坟;念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65-03
聊城市东昌府区(即聊城市区)位于鲁西北地区,京杭大运河畔,属平原地带,历史文化悠久,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回族是当地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回族约占当地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6%。[1]回族在聊城的分布是小集中、大分散的形式,有着回汉杂居与回民独居的特点。回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点的回族文化。
一、聊城东昌府区回族宗教概况
聊城地区伊斯兰教主要为逊尼派,在本地叫老派。聊城地区回族对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功修及主要节日的纪念活动是比较虔诚的,大都能自觉遵守。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以及一些回族礼俗仍为不少回族群众所奉行。聊城东昌府区大清真寺(当地又称大礼拜寺)始建于明代后期(目前寺内尚有石阶、石碑、香炉和木结构北讲堂等文物为证),是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宣礼楼(邦克楼)已不存在。它坐落于东昌湖畔,旧城区东关大礼拜寺街西侧。大礼拜寺街以及南面贯通的米市街连同周围区域(包括小礼拜寺街)聚居着不少的回民,他们常来这里做礼拜,参加宗教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群流动的频繁,近几年一些维吾尔族同胞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二、穆斯林游坟的来由及规定
游坟又叫探望坟园、上坟、走坟,是穆斯林殡葬(丧葬)礼仪的组成部分。它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代为亡人(穆斯林忌无缘无故说“死”字,一般称人死为“无常”或“归真”,称死者为“亡人”)求主恕罪。穆圣(伊斯兰教中穆罕默德的尊称)曾说:“谁进了坟园,念十一遍‘以赫俩苏’即《忠诚章》,把其回赐给亡人,那么真主便把代价给予所有的亡人。”又说:“凡是亡人,活人给他念《雅辛章》,真主便使他轻爽。”所以,游坟便作为穆斯林的一种圣行(穆圣履行和提倡的行为)来遵行。其二是通过游坟使活人感悟人生而联系到个人的无常及坟坑的审问(伊斯兰教认为在世界末日,安拉会亲自审问每个坟坑里的人,历数其罪过与善功,以定赏罚),从而及早弃恶从善,并认识到此乃头等大事。所以穆斯林都把游坟看得非常重要。
正常的礼仪是要念谒墓祷词,其中,圣行的探望是站在坟前作“都阿”(即祈祷),可以念的经文都是《圣训》中所规定的,如(汉译词):“坟墓中的穆民亡人啊!真主的平安与你们同在,如果真主意欲,我们必定是你们的后继者。”“哎坟园内的一切亡人啊!赛俩目在你们上,求真主赐你们平安,求真主饶恕你们和我们,你们是前行者,我们是后继人。”“坟墓里的信士和穆斯林啊!祝你们平安,若真主意欲,我们将步你们的后尘,愿真主怜悯我们的先行者和你们的后继者,我恳求真主给我们和你们赐予安康。”
对亡人念天经后的“都阿”则是:“养育我们的主啊,求您将我念了《古兰经》的功德转赐给我们的领袖——穆罕默德的圣灵,与他的圣裔侍从者的众灵魂,即我们先祖和前辈的众灵魂,尤其是这位×××[举意(即意明所做事情的性质,属穆斯林礼拜时至关重要的内心活动)为谁念,此处就加谁的尊称或名字]的灵魂。凭借《古兰经》和贵圣的情分,祈求您恩准。愿真主将恩荣给世界之至善者——穆罕默德及其圣裔,众门弟子全体,万赞归主,化育众世界的主!”[2]
从亡人临终直到游坟,整个殡葬礼仪中的诵经都是由阿訇来完成的。在完成诵经活动之后,一般都要请阿訇吃饭或吃油香,并且送礼物或给礼金(视各家经济状况多少不等)。有条件的车接车送。
三、闫阿訇为亡人作游坟念诵
2007年2月和2007年8月,笔者为了学习、了解回族伊斯兰宗教诵读文化知识,多次访问了大清真寺闫阿訇,通过闫阿訇本人的介绍,我得知,他出生于1967年,原籍山东菏泽定陶中沙海,其族谱载祖籍山西洪洞,2005年来寺受聘为阿訇,主理教务。此前他受聘于聊城冠县一里庄清真寺任阿訇。闫阿訇主要受教于河南新乡清真寺王阿訇,也曾受教于故乡菏泽和聊城冠县的两位阿訇,因此其所学诵经音调(波斯语称为“刀勒”)中包含了好几种风格特点。
在2月22日的“五时拜”晡礼结束后,闫阿訇没有移动位置,在寺内大殿中凹壁(清真寺内礼拜正向墙上尖券圆门形的凹面阁屋,名“米哈拉布”,与正向墙一同指示礼拜方向,也是清真寺主持伊玛目站立讲经和领拜之地)[3]前随即为一户回民进行了游坟念诵,据闫阿訇解释说是因为:其一,这户回民身体情况方面有些困难;其二,在寺内进行也是很好的,伊斯兰教并未规定必须在哪里为亡人作“都阿”,只要是清净之处均可,清真寺内当然更无问题。而且穆斯林的殡仪厅就建在寺内后院。
由于录像时按规定不能太接近凹壁而造成距离较远,更由于阿訇声音音量并不大(“低声”)。因此,笔者只能记下其音高、节奏,而没法听记出其阿拉伯语经文,这是很遗憾的。以五线谱形式记录如下:
从谱例可以看出,其音阶为re、mi、fa、sol、la结构的五声音阶,主音为re(可看作re调式)2,音域为纯五度(#f-#c1);24节拍为主(第7小节是34节拍);速度为每分钟60拍;单段体结构。
整段念诵的曲式结构为一段体,可以细分为a、a1、a2三句加补充,曲式图式及细部情况是:
旋律及节奏平稳、级进为主是这段念诵的重要特征,调式、节拍也较单一,音域窄,不“高声”,还有同种类型的切分节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回族穆斯林旷达的生死观和坚定的信仰。伊斯兰教祈望“两世吉庆”,即今世是暂时的、短暂的,而永久的是后世,在那时人们根据前世的善恶接受了安拉审判,并被安拉决定去天园还是火狱。 四、“游坟念诵”的文化内涵
伊斯蘭教诵经是一种宗教诵读活动,而非表演活动;是专属于宗教层面的,而非民俗、娱乐层面的。“游坟念诵”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在伊斯兰教内部所有的宗教诵读音调都是采取口传方式,而没有乐谱形式流传。在接受笔者采访中,闫阿訇提到回族的伊斯兰教礼拜活动中是禁止用歌唱的方式来诵读古兰经的,同样也禁止任何乐器伴奏。这是古兰经提示的,圣训规定的。诵念礼拜中的赞词或祷词,“必须从容舒缓,字句分明,发音准确,吐词清楚;其语句之间须停顿或须连读,其字母发音须轻读或是重读、卷读或适当延长等等,都要符合《古兰经》读法规则的基本要求。切忌发音不准或速读、连读,不分句段或增减字音、颠倒句式等违背读法规则或与原文字句相悖的行为发生。”[4]
没有乐谱,仅靠口传,就存在不同的人诵读同一段经文的音调有着或大或小差异的可能性,而不同的地域之间也会各不相同。不但如此,闫阿訇还说,同一个“刀勒”(音调,波斯语)还会随着个人不同时间宗教体验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至于怎样变的,作为局内人的他并不能够具体地讲出,闫阿訇认为,“口音”是造成“刀勒”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拿他本人做例子,从菏泽口音、河南口音到冠县口音,最后当他来到东昌府,又在不知不觉地逐渐浸染着新的口音。当然菏泽口音是他的母语,也是对他的诵读音调影响最大的口音。这一切,都会对他的诵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将来新的阿訇跟他学习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音调变异。无论怎样,诵读任何经文时有一点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要以庄重、谨慎、认真的态度来进行诵读,而禁止用歌唱家的声音来进行“歌唱”。
回族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难解难分。“伊斯兰教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宗教信仰(伊玛尼),即‘六大信仰’: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二是宗教义务,即‘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三是善行,即穆斯林的道德规范。”[5]诵经,既体现着信仰,又体现着义务和善行。如果意欲将其从中剥离出来,单独听赏,则失去了其宗教意义,是不符合伊斯兰教教理要求的。包括回族在内的中国内地伊斯兰教,在维持自己基本信仰的前提下,也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因为伊斯兰教有它自身的适应性、可塑性,使它得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削弱、被遗弃。反之,正因为它具有权变的思想和适时自我调整的做法,它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当代的伊斯兰复兴表明了此点。”[6]
注释:
[1]邱兴旺,杨连民.山东聊城地区的回回民族[J].宁夏社会科学,1996(01):96.
[2]敏述圣.穆民功修宝典(修订本)(上、下册)[M].临夏:甘肃省临夏市穆斯林文化服务中心(内部读物),2005:197—200.
[3]秦惠彬.伊斯兰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10.
[4]敏述圣.穆民功修宝典(修订本)(上、下册)[M].临夏:甘肃省临夏市穆斯林文化服务中心(内部读物),2005:98.
[5]马启成,高占福,丁 宏.回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88.
[6]金宜久.伊斯兰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48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聊城;东昌府;回族;清真寺;游坟;念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65-03
聊城市东昌府区(即聊城市区)位于鲁西北地区,京杭大运河畔,属平原地带,历史文化悠久,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回族是当地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回族约占当地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6%。[1]回族在聊城的分布是小集中、大分散的形式,有着回汉杂居与回民独居的特点。回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点的回族文化。
一、聊城东昌府区回族宗教概况
聊城地区伊斯兰教主要为逊尼派,在本地叫老派。聊城地区回族对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功修及主要节日的纪念活动是比较虔诚的,大都能自觉遵守。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以及一些回族礼俗仍为不少回族群众所奉行。聊城东昌府区大清真寺(当地又称大礼拜寺)始建于明代后期(目前寺内尚有石阶、石碑、香炉和木结构北讲堂等文物为证),是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宣礼楼(邦克楼)已不存在。它坐落于东昌湖畔,旧城区东关大礼拜寺街西侧。大礼拜寺街以及南面贯通的米市街连同周围区域(包括小礼拜寺街)聚居着不少的回民,他们常来这里做礼拜,参加宗教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群流动的频繁,近几年一些维吾尔族同胞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二、穆斯林游坟的来由及规定
游坟又叫探望坟园、上坟、走坟,是穆斯林殡葬(丧葬)礼仪的组成部分。它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代为亡人(穆斯林忌无缘无故说“死”字,一般称人死为“无常”或“归真”,称死者为“亡人”)求主恕罪。穆圣(伊斯兰教中穆罕默德的尊称)曾说:“谁进了坟园,念十一遍‘以赫俩苏’即《忠诚章》,把其回赐给亡人,那么真主便把代价给予所有的亡人。”又说:“凡是亡人,活人给他念《雅辛章》,真主便使他轻爽。”所以,游坟便作为穆斯林的一种圣行(穆圣履行和提倡的行为)来遵行。其二是通过游坟使活人感悟人生而联系到个人的无常及坟坑的审问(伊斯兰教认为在世界末日,安拉会亲自审问每个坟坑里的人,历数其罪过与善功,以定赏罚),从而及早弃恶从善,并认识到此乃头等大事。所以穆斯林都把游坟看得非常重要。
正常的礼仪是要念谒墓祷词,其中,圣行的探望是站在坟前作“都阿”(即祈祷),可以念的经文都是《圣训》中所规定的,如(汉译词):“坟墓中的穆民亡人啊!真主的平安与你们同在,如果真主意欲,我们必定是你们的后继者。”“哎坟园内的一切亡人啊!赛俩目在你们上,求真主赐你们平安,求真主饶恕你们和我们,你们是前行者,我们是后继人。”“坟墓里的信士和穆斯林啊!祝你们平安,若真主意欲,我们将步你们的后尘,愿真主怜悯我们的先行者和你们的后继者,我恳求真主给我们和你们赐予安康。”
对亡人念天经后的“都阿”则是:“养育我们的主啊,求您将我念了《古兰经》的功德转赐给我们的领袖——穆罕默德的圣灵,与他的圣裔侍从者的众灵魂,即我们先祖和前辈的众灵魂,尤其是这位×××[举意(即意明所做事情的性质,属穆斯林礼拜时至关重要的内心活动)为谁念,此处就加谁的尊称或名字]的灵魂。凭借《古兰经》和贵圣的情分,祈求您恩准。愿真主将恩荣给世界之至善者——穆罕默德及其圣裔,众门弟子全体,万赞归主,化育众世界的主!”[2]
从亡人临终直到游坟,整个殡葬礼仪中的诵经都是由阿訇来完成的。在完成诵经活动之后,一般都要请阿訇吃饭或吃油香,并且送礼物或给礼金(视各家经济状况多少不等)。有条件的车接车送。
三、闫阿訇为亡人作游坟念诵
2007年2月和2007年8月,笔者为了学习、了解回族伊斯兰宗教诵读文化知识,多次访问了大清真寺闫阿訇,通过闫阿訇本人的介绍,我得知,他出生于1967年,原籍山东菏泽定陶中沙海,其族谱载祖籍山西洪洞,2005年来寺受聘为阿訇,主理教务。此前他受聘于聊城冠县一里庄清真寺任阿訇。闫阿訇主要受教于河南新乡清真寺王阿訇,也曾受教于故乡菏泽和聊城冠县的两位阿訇,因此其所学诵经音调(波斯语称为“刀勒”)中包含了好几种风格特点。
在2月22日的“五时拜”晡礼结束后,闫阿訇没有移动位置,在寺内大殿中凹壁(清真寺内礼拜正向墙上尖券圆门形的凹面阁屋,名“米哈拉布”,与正向墙一同指示礼拜方向,也是清真寺主持伊玛目站立讲经和领拜之地)[3]前随即为一户回民进行了游坟念诵,据闫阿訇解释说是因为:其一,这户回民身体情况方面有些困难;其二,在寺内进行也是很好的,伊斯兰教并未规定必须在哪里为亡人作“都阿”,只要是清净之处均可,清真寺内当然更无问题。而且穆斯林的殡仪厅就建在寺内后院。
由于录像时按规定不能太接近凹壁而造成距离较远,更由于阿訇声音音量并不大(“低声”)。因此,笔者只能记下其音高、节奏,而没法听记出其阿拉伯语经文,这是很遗憾的。以五线谱形式记录如下:
从谱例可以看出,其音阶为re、mi、fa、sol、la结构的五声音阶,主音为re(可看作re调式)2,音域为纯五度(#f-#c1);24节拍为主(第7小节是34节拍);速度为每分钟60拍;单段体结构。
整段念诵的曲式结构为一段体,可以细分为a、a1、a2三句加补充,曲式图式及细部情况是:
旋律及节奏平稳、级进为主是这段念诵的重要特征,调式、节拍也较单一,音域窄,不“高声”,还有同种类型的切分节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回族穆斯林旷达的生死观和坚定的信仰。伊斯兰教祈望“两世吉庆”,即今世是暂时的、短暂的,而永久的是后世,在那时人们根据前世的善恶接受了安拉审判,并被安拉决定去天园还是火狱。 四、“游坟念诵”的文化内涵
伊斯蘭教诵经是一种宗教诵读活动,而非表演活动;是专属于宗教层面的,而非民俗、娱乐层面的。“游坟念诵”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在伊斯兰教内部所有的宗教诵读音调都是采取口传方式,而没有乐谱形式流传。在接受笔者采访中,闫阿訇提到回族的伊斯兰教礼拜活动中是禁止用歌唱的方式来诵读古兰经的,同样也禁止任何乐器伴奏。这是古兰经提示的,圣训规定的。诵念礼拜中的赞词或祷词,“必须从容舒缓,字句分明,发音准确,吐词清楚;其语句之间须停顿或须连读,其字母发音须轻读或是重读、卷读或适当延长等等,都要符合《古兰经》读法规则的基本要求。切忌发音不准或速读、连读,不分句段或增减字音、颠倒句式等违背读法规则或与原文字句相悖的行为发生。”[4]
没有乐谱,仅靠口传,就存在不同的人诵读同一段经文的音调有着或大或小差异的可能性,而不同的地域之间也会各不相同。不但如此,闫阿訇还说,同一个“刀勒”(音调,波斯语)还会随着个人不同时间宗教体验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至于怎样变的,作为局内人的他并不能够具体地讲出,闫阿訇认为,“口音”是造成“刀勒”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拿他本人做例子,从菏泽口音、河南口音到冠县口音,最后当他来到东昌府,又在不知不觉地逐渐浸染着新的口音。当然菏泽口音是他的母语,也是对他的诵读音调影响最大的口音。这一切,都会对他的诵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将来新的阿訇跟他学习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音调变异。无论怎样,诵读任何经文时有一点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要以庄重、谨慎、认真的态度来进行诵读,而禁止用歌唱家的声音来进行“歌唱”。
回族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难解难分。“伊斯兰教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宗教信仰(伊玛尼),即‘六大信仰’: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二是宗教义务,即‘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三是善行,即穆斯林的道德规范。”[5]诵经,既体现着信仰,又体现着义务和善行。如果意欲将其从中剥离出来,单独听赏,则失去了其宗教意义,是不符合伊斯兰教教理要求的。包括回族在内的中国内地伊斯兰教,在维持自己基本信仰的前提下,也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因为伊斯兰教有它自身的适应性、可塑性,使它得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削弱、被遗弃。反之,正因为它具有权变的思想和适时自我调整的做法,它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当代的伊斯兰复兴表明了此点。”[6]
注释:
[1]邱兴旺,杨连民.山东聊城地区的回回民族[J].宁夏社会科学,1996(01):96.
[2]敏述圣.穆民功修宝典(修订本)(上、下册)[M].临夏:甘肃省临夏市穆斯林文化服务中心(内部读物),2005:197—200.
[3]秦惠彬.伊斯兰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10.
[4]敏述圣.穆民功修宝典(修订本)(上、下册)[M].临夏:甘肃省临夏市穆斯林文化服务中心(内部读物),2005:98.
[5]马启成,高占福,丁 宏.回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88.
[6]金宜久.伊斯兰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483.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