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和统领新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ola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媒介上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使校园文化更加开放并且凸显出多元性的特征,而这种多元性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因此,在自主性、包容性和批判性的原则下对校园文化进行统领,并处理好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继承和创新以及现代科学精神和民族人文精神的关系,才能坚守大学的本质,融入多元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从而赋予大学校园文化健康和特色。在归纳和阐述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统领校园多元文化要坚持的原则和处理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统领
  作者简介:顾黎萍(1979-),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乐传俊(1976-),男,安徽全椒人,常州工学院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0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56-02
  文化蕴含着思想的灵魂,大学文化是大学特征和竞争力的核心体现。随着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的相互渗透、碰撞和选择的机会日渐增多,大学校园的师生主体与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从而形成了多元性的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大学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采用抵制或排斥的方法显然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选择,这样只会使大学个体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社会不认可而淘汰;而无条件地全面接纳,则将使大学失去特色或将失去引领社会的功能。因而,应对多元性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分析
  世界的多元文化存在是永不消逝的事实,即便在信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当代也是如此。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既体现文化的一般性,又反映特殊主体功能的特殊性。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科研创新和素质拓展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由于大学发展所形成的特定社会功能定位,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了区别其他亚文化的先进性、主体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而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处于开放的世界各种文化影响下的校园文化通过相互吸引和融合而具有多元性。
  文化的多元性从广义上讲是指世界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多元性是指构成民族文化的不同文化来源,涵盖多样性和多元性之意。校园文化具有一般文化共有的本源。在信息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多元性特征日益明显,其对大学的影响也体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物质形态、校园制度和校园精神三种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中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了多元性,如五花八门的大学校门体现了物质形态文化的多样性,因专业培养和层次的不同而不同的大学教学科研政策体现了校园制度的多样性,校园精神随校园主体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发展和表现。可以看出,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校园精神受各种观念、思潮的冲击而出现了分支多样化。校园精神主要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因此,校园主体的多样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集中体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校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大学校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随着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大学校园的教师也在时刻变化中,加上新教师的引进和老年教师的退休使得教师队伍因来源、专业等不同而呈现多元性。校园的学生是流动的文化时针,这主要包括:
  1.主体来源的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包括留学生在内汇集八方地域文化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以及开放办学的形式所需,企业和外籍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增多,使得校园文化主体来源日益丰富,呈现多样化特征。
  2.主体特征出现的多样化
  主体来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其外在表现的多样性,一片树林由有着不同高度的树木构成,学生人数的剧增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层次化变得非常明显。一个学校内,学生在基本素质和专业意志品质等某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差异性。
  3.主体价值观的多样化
  主体价值观的多样化主要是由主体范围的扩大和来源的不同所致。主体层次越明显、来源不同,其价值观就越多元,而且这种多元性会因专业学科不同以及对信息的判断不同而有所择向,这样会强化价值观的多样化。
  其次是校园文化内容的多元性。校园文化虽然是亚文化,但所涵盖的文化类别已远远超出了校园实物范围。不仅包括民族传统、宗教和大众文化,而且包括其他国家前卫、精英和现代科技的文化。特别是随着信息交流的加强,后者所及的文化在校园内意味渐浓,并且这种文化内容的多样性随着信息全球村的建立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新高度,而且远远超过了工业化所带来的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校园文化内容的多类型交织使得校园主体的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是校园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校园主体能够保持文化上的区别变得相当困难。各种文化在校园内集中交流和融合使得校园主体存在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全球和本土等文化抉择。这种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鲜明体现了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多样性。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判断的多样化是校园文化价值多元性的缩影,在综合性大学这种现象几乎屡见不鲜,反映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在校园文化内的集中。这是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日益广泛、深入的跨文化交流的结果。
  二、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统领
  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客观上要求大学校园有全球化的视野、多元性的胸怀、理性化的思维和人文化的情感。因此,要统领多元性的校园文化,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避免负面影响,还需要坚持一些统领的原则。并且,这个统领并非是用单一思想来指导校园文化发展建设,而是基于大学的功能所赋予的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多元文化下的各种错综关系,才能发挥多元文化给大学带来的发展潜力。
  1.自主性原则
  不管是以前还是多元性环境下的现在,大学必须具有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和条件。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过程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如果忽视这些,大学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财产,具有无限的精神感召力,能够有利地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健康发展。因此,这种自主性不能仅仅指独立性,而是指在多元性的今天让校园主体具有更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因为在各种文化碰撞中,大学固有文化的刚性会制约大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自主性可以彰显大学文化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是保持创新原动力的基础。
  2.包容性原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交流、文化交融日益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大学,本身不仅要继承和传递自身发展形成的优秀文化,而且还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便自己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面对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大学必须具有包容精神,包容能使大学海纳百川,从而获取大学发展的新动力。当下,中国的大学可能还以传统封闭方式运行,驴拉磨式重复自己,有沉沦之势。此时的大学必须审时度势,敞开校门,抓住机遇,吸收外部有利的信息和资源,高瞻远瞩地平衡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并通过人才培养和创造的知识来服务社会,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永葆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3.批判性原则
  对于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渗透,大学不能无选择包容或顽固自主,必须树立批判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和过滤,筛选出有利于学校自身文化发展的新营养成分和新种子。批判意味着比较和鉴别,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认清各种文化的本质,从而有目的选择融合新文化,促使校园文化高歌向上。如何在多元性的环境下进行新教育理念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文化鉴别和选择能力是对大学的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为面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学生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自觉抵抗多元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统领校园多元性文化的几个原则基础上,还需要处理好以下的主要关系。
  1.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大学作为组织形式如同国家和企业,但其重要功能在于培养人才和引领社会发展,也即传承和创新。但传承和创新天生有着不和之意,如何处理在多元性文化下的校园传统文化和外来的多样性文化的关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文化为高校提供了创造的灵感和新的教学理念,有益于高校主体形成开阔的思维,但中华传统文化已为校园文化打下了根基、提供了特色,且仍然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因此,需要把东西文化传统和现实的优秀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创出一条既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的特色大学校园文化之路。
  2.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这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其长期实践发展中所形成和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自律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大学精神是高校的主流文化,这是历史形成的和其自身使命决定的。任何其他文化占据了高校文化主流,那么大学就将重疾缠身,失去活力和发展动力。但在面对外来多元性文化的冲击时,大学只有积极吸取各种文化的精华,才能在秉承大学精神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焕发出永葆青春的魅力。因此,只有大学主流文化在非主流文化的给养下的持续发展,才能使大学文化适应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现代科学精神和民族人文精神的关系
  高校不仅需要注重专业所带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还要有目的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精神并不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尤其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所孕育的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不至于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学生才能成就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发挥正能量,否则会影响个人发展,最终影响社会和谐。当代的中国大学在民族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忽视,部分导致了社会缺乏人文关怀、道德沦丧以及苦心培养的人才严重外流。因此,处理好现代科学精神和民族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长远发展,才能更好地熏陶、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促进的校园文化频繁交流下,多元性已成了高校文化的显著特征。这给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认清多元文化的本质,采取正确的对待原则,统领处理好各种关系,才有可能使高校文化建设蒸蒸日上、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2]刘志坚.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J].文化论苑,2005,
  (10):138-139.
  [3]李忠红.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8,
  (5):129-130.
  [4]张文江.大学文化的刚性和超越[J].江苏高教,2011,(5):7-9.
  [5]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J].青年研究,2002,(1):7-13.
  [6]满顺昌.大学文化的精神传统与发展变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154-160.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寝室人际关系是寄宿大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其专心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构建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在情绪加工、认知风格和网络使用等方面均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故男女大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上也存在微妙的不同,本研究通过抽样对山东省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究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及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从而分别为构建和谐的男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要:新时期社会经济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动态、发表观点与看法的新渠道、新平台、新阵地。这使高校基层的统战工作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在分析高校基层统战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新时期高校基层统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新时期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可采取的新方式、新策略、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方式  作者简介:董宏伟(1978-),男,内蒙古兴安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高校办公室作为协调学校内外上下的中枢机构,尤其是在多校区办学的模式下,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和学校的需求,不断提升协调组织能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增强一体化办学意识。华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