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探索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更能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或者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提出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设想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亲身做实验验证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把结论应用到生活、生产中解决问题。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1.通过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立时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的事实。因此,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巧妙安排问题的引出方式。
例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后,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再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铺设一定的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更强烈的探究兴趣。
2.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知识源于实践,观察实验是物理课程及教学的显著特点,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研究和发展物理的基础,许多物理问题都是由实验引发的。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3.设置障碍,启迪思维,协同探究。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疑布障,在常规的途径中设置非常规的问题,或在一般层次中设置较深层次的问题,或在单向问题中设置多向问题,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学习障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另辟蹊径的意识和热情,从而自行扫除障碍。
例如,在学习“密度”知识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如何估测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测定固体密度的方法有多种,基本原理是公式p=m/N,只要测出质量和体积问题就解决了。就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水法”测橡皮泥的体积,但如何用“排水法”测橡皮泥的质量?这就是问题的思维障碍,就要求学生积极动脑,共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4.问题连锁,环环相扣,深入探究。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由一个貌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的规律有什不同?在实验过程中应分别注意什么事项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是探究式教学的根本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更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通过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的创造性处理,使之转换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实验,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2.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能够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发剂和促进剂。教师要时刻注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手、眼、脑并用的研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质疑解难。
3.准确性原则。问题切忌笼统含糊,要准确具体。过宽过大的问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也就失去了思维的起点。
4.灵活性原则。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往往带有教师较强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依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时作出调整——如改变问题难度,转换设疑方式,给予适当帮助等。不可生搬硬套,强迫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思维,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探究式教學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讨论,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同时,该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能深入浅出,将深奥知识转换为浅显示例或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演示状况的能力,有因势利导、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龙冈初中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1.通过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立时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的事实。因此,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巧妙安排问题的引出方式。
例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后,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再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铺设一定的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更强烈的探究兴趣。
2.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知识源于实践,观察实验是物理课程及教学的显著特点,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研究和发展物理的基础,许多物理问题都是由实验引发的。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3.设置障碍,启迪思维,协同探究。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疑布障,在常规的途径中设置非常规的问题,或在一般层次中设置较深层次的问题,或在单向问题中设置多向问题,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学习障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另辟蹊径的意识和热情,从而自行扫除障碍。
例如,在学习“密度”知识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如何估测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测定固体密度的方法有多种,基本原理是公式p=m/N,只要测出质量和体积问题就解决了。就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水法”测橡皮泥的体积,但如何用“排水法”测橡皮泥的质量?这就是问题的思维障碍,就要求学生积极动脑,共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4.问题连锁,环环相扣,深入探究。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由一个貌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的规律有什不同?在实验过程中应分别注意什么事项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是探究式教学的根本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更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通过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的创造性处理,使之转换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实验,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2.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能够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发剂和促进剂。教师要时刻注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手、眼、脑并用的研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质疑解难。
3.准确性原则。问题切忌笼统含糊,要准确具体。过宽过大的问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也就失去了思维的起点。
4.灵活性原则。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往往带有教师较强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依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时作出调整——如改变问题难度,转换设疑方式,给予适当帮助等。不可生搬硬套,强迫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思维,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探究式教學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讨论,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同时,该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能深入浅出,将深奥知识转换为浅显示例或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演示状况的能力,有因势利导、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龙冈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