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对动画配音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yus0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融媒体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现实环境,对动画配音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动画配音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需适时作出新的思考与调整,本文尝试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动画配音课堂教学思考的切入点,从教室空间职能的变化、课堂教学内容重心的战略性调整、动画配音人才作者化身份转变等三部分内容,对动画配音课堂进行教学研讨式探究。
  关键词:融媒体;动画配音;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2014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文,传统媒体释放“融媒”新信号。同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統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观念提出国家媒体发展新战略。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社和新兴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融媒体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媒体性公共话题与发展方向,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和践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社会和媒体输送专业化和应用化从业人员的播音主持专业更应树立和思考专业教学的融媒意识,研究课堂教学与实践需求的矛盾和统一,设计并改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为社会输送合格媒体语言艺术人才。动画配音作为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专业思维与表达技巧的课堂训练途径,其技术生成与艺术实践更应架构在“融媒”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运用基础上。
  融媒背景下动画配音教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思维从媒介适应性转化为媒介融合创新性。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配音专业知识储备与熟练技巧运用,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与操守,掌握融媒体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富有创造力和审美力的配音专业人才,是满足我国日益蓬勃发展的动画产业需求,为受众创作出更多富有个性化、丰富性、原创性、感染力的成熟声音角色。即,与以往传统的配音教学要求不同的是,配音人才不仅要对配音内容进行声音角色的艺术创作,更要对配音内容的生成、编辑与使用具有策(策划)、采(采集)、编(编辑)、配(配音)、播(传播)能力,这就需要配音人才具有对配音素材和内容熟练掌握和使用的编辑技巧和创新思维。
  一、由“封闭”到“开放”,教室空间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
  融媒背景下播音主持动画配音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最明显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封闭性”:
  (一)课堂知识资源从专享到开放
  播音主持专业的传统课堂教学主要由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两部分内容组成。理论传授,一方面依赖于教材的科学、权威、系统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与教学实践经验作为有力支撑,因此,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课堂”是知识的主要输出场域与传播空间。融媒背景下,知识从特定占有的时间和空间中突破出来,各大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上只要输入“关键字”,学生能够涉猎到各种从业人员和培训机构总结、概括出的相关专业知识,从理论介绍到训练材料一应俱全。专业知识从课堂传输转变为社会传播,从专业人才专享转变为爱好者分享,同时也满足了专业院校学生跨越教学阶段知识储备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吸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也因知识的分享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充满挑战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必须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进入知识的融会贯通者身份,即教师对知识“先知”优势应向“先智”优势转变,成为对学生有效知识掌握、筛选、促进、传播和启发的导师,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实践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创新与创造应成为鼓励对象。
  南京艺术学院原创配音《神奇一甲在哪里》就是在融媒体视角下配音艺术的创作尝试。这部动画配音作品以动物世界的“普通话比赛”为主题,讲述了各个参赛动物为比赛积极准备的故事,共涉及11部动画电影、15个动画角色,由6位同学完成,片长6分08秒。普通话测试是播音主持专业同学需参加的专业技能测试,其中“一级甲等”成为重要的专业达标参照,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该项测试的了解,以一种充满着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创作心理,撰写剧本、剪辑和制作视频,并为人物配音。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至怆0作小组对作品的理解、人物语言的创造和配音技巧的运用研讨中,并及时、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和针对性指导,课堂利用率大大提高。这一教学探索的启发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并不能回避知识开放性的环境条件,知识的开放并非对课堂教学的破坏而是建设,它提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甄选信息,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主体创作愿望与能力,在师生创作与创新的思维中开展专业教学过程,形成良性互动,以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为教学指导目标。
  (二)融媒体参与课堂空间建设
  融媒环境与条件,促使无论是作为课堂的教室实物空间的使用,还是网络虚拟空间的利用都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
  首先,教室空间被置换为课堂空间。这体现在师生物理空间的模糊度与虚拟空间的渗透性上。以小课教学为例,传统课堂有着较为明晰的潜在空间区域意识的划分:讲台或教室前区是教师的教学空间,具有独立性;教室的环围或中后区为学生的学习空间,具有集体陛。在校园网络覆盖技术的背景下,教学材料与配音素材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发送到学生手机、电脑等终端媒介上,这样实体空间的功能划分越发趋于淡化和模糊,虚拟空间的共享性取代了实体空间的划分性。学生和教师共同成为课堂空间的主体占有者,双方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了课堂空间的融合和物质空间难以完成的渗透作用,教室的概念被“课堂”所取代,学生对课堂空间占有的主观性和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
  “空间本身即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它要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和方式的各种可能性。”正是因为融媒空间的制造与存在,教室空间实现了质的变化。空间的共享与平等,使学生在思维上对课堂空间的认知由被动和遵从转化为主动生成与创造,师生共同成为课堂的主体支配者。   其次,虚拟空间成为教学材料重要的贮存与提取空间。配音教学的材料不同于播音主持专业传统纸质材料的文字性与实物性积累,它是光电技术的产物与视听觉对象,具有虚拟性。因此,它能以电信号的方式存储于网络虚拟空间内,从而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阻隔,做到了“隔空取物”的可能,师生随时随地都能选择与调取教学材料,快捷便利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再次,融媒体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成果传播渠道。《神奇一甲在哪里》一经网络上传,即得到广泛关注,仅3个月即有2432万次的播放量、43万阅读量,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的转载,在爱奇艺、腾讯视频、醋6视频等国内知名视频网站点击播出,以2017年3月3日12时06分抽样调查为例,统计15家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微博平台中该片的阅读量如左图:
  此外,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学信网资讯”和南京艺术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南京艺术学院”发布的信息中,该片的视频点击量分别达25457次和24235次,《扬子晚报》对该片的主创人员进行了专访并刊载。
  可见,《神奇一甲在哪里》作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配音课堂作品以融媒体作为广泛的传播渠道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课堂的物理空间所有性壁垒被彻底打破,融媒体传播呈现出了其不可阻挡的力量。
  二、由“创作”到“创新”,教学内容重心发生了战略性调整
  动画配音是对影像主体内容的三度创作:影视作品的剧本、台词呈现是一度创作,视听语言的创作为二度创作,在前两者基础上实现的有声语言创作为三度创作。这就像“戴着双重镣铐的舞者”,文字与影像的双重限制与约束,看似创作空间的窄仄,却为配音者对角色和形象的有声语言创作提供了准确生成与可实践的条件,“准确”成为配音的第一要务。
  首先,技术要准确。在时间性上,包括对动画人物的开口、闭口时间点和声音段的掌控及唇形变化的准确无误;在空间性上,对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的空间设定与主客体方位感知和对象感的空间生成等。
  其次,外部动作要准确。配音者的声音运用特征要与动画人物在影像中的动作性特征相吻合,高低远近、动作幅度都应以声音运用的动作性、分寸性和弹性相拿捏比较。
  第三,心理过程要准确。外部动作的一切生成首先是心理运动的过程,邱岳峰先生说:“首先,你的心里得有银幕上角色的心事,不能脑袋空空地站在麦克风跟前。”心理过程首先要有动作意识,其次要有变化意思。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特定的环境空间、事态进展和人物关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因此,有声语言的变化也是需要层次、推进和运动的。
  融媒环境的出现,为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提供了第二种可能性,即学生具备导演思维,并将现成影视作品同与之对应的文字内容相分离,重新构架视听元素,构思并撰写文字稿,使各个元素相融合,组成新的语句单位重构视听内容,再对影像进行配音。此时,影像配音成为了四度创作。融媒创作的意识,为课堂教学带来的好处是,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被动到主动,声音由创作角色转变为创造角色,学生更易于将初学者常有的声音表现意识转变为课堂要求的声音表达意识。
  融媒条件下给学生学习带来创新带动创作的可能。教师的教学策略由理论传授—创作指导——产品生成三个环节,转变为理论传授——学生创新——创作指导——作品生成四个环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课堂主体地位得到认同与鼓励,师生关系由单一的“教”一一“学”二元对应的知识传播与运用体系转变为由“教”——“学”——“创”——“学”四个步骤组成的循环体系,配音内容从合格、优秀的配音产品制造转变为具有原创性和智能性的作品创造。学生并未因环节的增加和学习任务的增多而学习不专、学艺不精,而是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参与课堂,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传播者转变为课堂战略的形成者与指导者,学生从课堂教学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策略的产生者与实践者,知识在课堂中进行了质的提升与转变,智慧成为课堂教学的驱动力量,媒体操作与运用技能成为了课堂保障,原创性作品的生产成为了课堂内容,作品的传播与检验成为了课堂的期待。
  三、由“塑造”到“创造”,动画配音人才的作者化身份转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媒体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提升,从新媒体时代到融媒体时代,传播领域的科技进步促使传播内容与传播者快速融入时代发展进程,也预示着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从复合型人才培养到整合性人才培养的转变,构建对知识整合、协调与运用的思维体系。作为融媒时代的参与者、推进者和践行者,动画配音人才应树立“精品意识”,而“作者身份”角色定位的确立则是帮助學生塑造动画角色内在思想情感状态与创造声音形象的一条实践途径。
  (一)动画配音者需塑造出角色的生命状态与性格特征
  与影视作品的人物塑造相比较,动画角色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崭新形象,存在着造型想象的“空”与人类生命真实状态下“色”的双重性特点,艺术创造的虚构性与代表生活意义的思考、行动、价值相融合,使无中生有的动画角色,在受众眼里变得熟悉、真实而唯一。受众对动画人物产生兴趣的根源就是“创造”,虚设的动画人物激发了受众对它的好奇心,而它所具备的思想情感、动作行动又具有生活中人类的生活痕迹与行为特征,因此,动画角色变得亲近而陌生,虚空又可信。这就使受众接受了动画人物在“假定”中“真实”生活的艺术表达方式,既认同虚设的形象与角色,又赋予其人类的思考与情感方式,并认同其生活境遇的喜怒哀乐。因此,配音者需主动以作者身份了解动画人物的“人”性特征这对动画人物的声音塑造具有主动和积极作用。而其主要实践和实现的途径则为——体验,体验角色的情感、思维和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体验艺术的目的是在舞台上创造活生生的人的精神生活,并通过赋予艺术性的舞台形式反映这种生活”。配音者首先要以动画人物的心态与状态生活,进入动画片所规定的情境中,在影像中生活,具有一颗“童真”之心和“生命”之心,角色才能在声音中具有生命力和真实性。   《神奇一甲在哪里》中保留了动画原片中的各个动画人物的性格主体特征,而对这些人物特征的探究与确定也成为同学们创作声音角色的依据。其中,《愤怒小鸟》中的小猪们是动画王国国王和居民的代表,他们热情而缺乏理性,有狂热分子从众性的性格特征;《疯狂动物城》中的朱迪出身草根,积极努力,在片中成为一甲冠军的“追梦者”之一,牛局长则是保留了一些领导自以为是、严肃自恋的特征;《冰雪奇缘》中的冰雪女王则有着她性格中偏执、纠结的特点等等,这些动画人物在“一甲”比赛的竞争条件设定下,其性格特色更加鲜明,生命状态十分饱满,因此准确理解和掌握原片动画人物性格是《神奇一甲在哪里》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动态的依据。
  (二)动画配音者应具备声音角色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配音作品的创意、创造最终以声音呈现。因此,声音的个性化和创作性特征是配音作品重要的外部表征与标志,体现了配音作品的质量。
  首先,通过声音重塑视觉形象的心理与情感,创作了富有个性化的新形象。动画配音不仅仅塑造动画人物声音,更是创造着动画人物的语言、形象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画配音者成为了动画人物的第二个造物主,赋予动画人物形象以新的生命特征。这个形象不同于原片的形象,每一帧画面成为了视觉文字的符号,经过整合和拼接具有了新的思想與情感,具有了新的表意和叙事功能。
  其次,避免走入声音类型化和幼稚化的误区。动画人物充满着个性化情感、思维和性格特征,在情节的运动过程中其反应和处境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切勿以类型化和脸谱化的声音造型进行简单的宏观创造,应遵循人物的个性化特征,以动画片的情节为脉、细节为点,在特定语境中仔细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运动轨迹与外在声音表达的契合方式,创造出时时刻刻在变化、句句表达不雷同的丰富语气与语意。此外,还要避免声音造型幼稚化的倾向。认清动画片的特征与受众群,创作出生动、自然、丰富的动画人物形象,在声音中注入真实和蓬勃的生命力,实现动画的魅力。
  《神奇一甲在哪里》中,同学们在寻找并确定动画人物们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性角色特点的基础上,为小动物们打造出生活化和生动性的声音:大眼仔师弟细高懵懂又萌萌的声音,小怪物师兄略带北京腔的随意语气,小姑娘奶声奶气又甜暖的语调,牛局长带着陕西乡音的粗声粗气的重低音等等在情节的衔接与转换中赋予着动画人物以思想与情感的具象性反映与表达,以作者化的身份定位角度对角色内心和角色声音进行着由内部到外部的塑造与创造。
  总之,在融媒背景下的配音课堂应鼓励学生具有“互联网+专业”的意识与审美能力。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媒体融合的思维直接有助于配音人才开阔专业视野与提高职业发展潜能,动画产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在动画配音人才的选择上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生活化和专业化。这就需要动画配音课堂教学注重在严抓学生基本功的同时,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启发思考的深度性、鼓励大胆的创造性,使专业学习参与到融媒生活中,增强学生对自身生活空间和事件的关注能力与表达能力,并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媒体知识具有系统化认知和基本后期制作能力,将学生的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为过硬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
其他文献
虚拟语气是高考中的重难点,也是老师们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十几条虚拟语气知识点毫无规律得被传授给学生,于是便出现了学生笔记内容记不住或记不全,甚至记住了
在职业学校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中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与企业生产相接近的实训设备的问题,化工单元操作这门课涉及的实训内容比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以实验代替实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医疗事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党建工作对于加强院内思想政治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本文主要从当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摘要: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中职学生也不例外。一方面,他们不仅需要承受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成长、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导致很多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本文主要就新媒体背景下中职心理健康创新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探索  一、新媒体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问题  (一)新媒体依
伴随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医院的发展也面临较多新的难题.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医务人员的思想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甚至在三观上出现扭曲,医院思想政
作为一种具有极强感染力的乐器,大提琴在现代音乐艺术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演奏大提琴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大提琴的音乐表现力,是音乐理论研究者与表演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摘要:本文以“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现状为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转变原有新闻思想、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注重提升国有企业综合实力等举措,希望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更新工作观念,注重培养专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进而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宣传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国有企业;新闻宣传  一、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现状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影
本文对电厂励磁机循环通风系统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此系统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指出励磁机循环通风道和大气相通容易发生的事故.通过对励磁通风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两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加,而作为中国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汉语言也越来越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用语更新频率快,汉语言乱改、乱用的现象层出不穷,优化汉语言教育环境,结合新媒体网络是现在汉语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剖析汉语言教育现状,探索新媒体与汉语言教育融合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教学创新  一、规范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