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悟习作”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阅读材料有所感触领悟,再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方法。感触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我以为能触发学生写作欲望与灵感的支点,都是感悟的内容。“感悟习作”训练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训练,旨在解决腹中无墨的问题,它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升华提高的,是符合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写作欲望的训练手段。
一、观察生活。引发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番话道出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亲身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他们敏锐的感觉会捕捉到许多习作的信息。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走进社区的活动,小区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映入学生的眼帘,他们一边在活动,一边在用心感受社会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全新体验。社区居民的朴素、真实,慰问孤寡时见到的感人场景,都将成为学生截取的素材片段。活动结束,《我在小区》《美,在这里体现》等习作便应运而生。
二、丰富知识,促进感悟
掌握知识与促进感悟的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要观察生活中的某一个对象,并对此有所感悟,必须具备一些有关那个对象的知识,否则感悟无从谈起;二是“你读的书中某一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打动你的心,可以触发你写作的冲动,于是你拿起了笔。”(王蒙语)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意完全吻合。丰富学生知识的途径之一便是引导他们多看书、勤读报,欣赏有关电视节目,并注意积累。如精彩语句的积累,报纸内容的剪贴,电视新闻的记载等,结合阅读组织朗读比赛、故事会……把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向一个个广阔的天地。当学生具备了各方面充实的积累后,心灵一旦被某个新鲜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使自己的感悟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其实,这也正是证明“感悟”不能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抽象地进行,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任何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我在班级中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丰富他们的感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充满特色的读书笔记,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使他们乐于写,乐于设计美化自己的簿本。“每周一诗”“每周一览”“每周一段”等栏目虽小,却可容纳百川,唐诗宋词、名家名段,再写上自己读后之感,滴水成川,积累下来的文学知识不可谓不丰富。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品词、读文中受到了优秀文学语言的熏陶,厚积薄发,这笔文学财富为“感悟”习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三、交流收获,相互感悟
由于各人素养、见识不同,观察、阅读的角度也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一致。学生将自己观察生活、课外阅读的所得所感,尽情地述说出来,把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想法与同伴交流,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由此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的内容得以交融。同时,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绝好机会,用词的准确,语句的通顺,内容的完整都可以得到体现,教师和同学的相互评议也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感悟的内容才有了承载的依托。
1 单向交流。如某同学把多拿货摊上几个鱼钩的事告诉好友,好友说服他向摊主认错并付钱,一经传开,童心激荡,《不讲私情的真朋友》《友情与真情》等感悟之作呼之欲出。
2 多向交流。班级中开放的墙报,学生可随时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展示给同伴,同学可以对任何一篇感悟之作加以评点,相互交流看法。我班的墙报每周更换一次,学生随时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涂鸦之作向宣传委员推荐,如果稿源较多,就把候选的习作公示一天,以得票多少决定谁的习作可以上墙。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他们也在此类的评比中听到同学、教师对自己文章的评点,即使不能选上,也是获益匪浅的。
四、勤于练笔。升华感悟
练笔在于平时的积累,学生在读书笔记上随时记下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点滴感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用“日记式”,也可以用“诗体式”等多种形式。
一次,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主题召开的辩论会结束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看法、经历、感受,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真实的习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情的流露,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习作啊。活动促感悟,感悟化感受,习作自然不难写。
作为教师要利用或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借鉴别人的“悟”,勤动笔墨录下对生活的“悟”,还应在启迪“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感悟点”架起两者联系的桥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存人头脑中可写出来的材料就丰富了,见解也随之深刻,感至深处皆文章自然也就不是难事了。
(作者单位:常州市盛毓度小学)
一、观察生活。引发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番话道出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亲身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他们敏锐的感觉会捕捉到许多习作的信息。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走进社区的活动,小区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映入学生的眼帘,他们一边在活动,一边在用心感受社会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全新体验。社区居民的朴素、真实,慰问孤寡时见到的感人场景,都将成为学生截取的素材片段。活动结束,《我在小区》《美,在这里体现》等习作便应运而生。
二、丰富知识,促进感悟
掌握知识与促进感悟的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要观察生活中的某一个对象,并对此有所感悟,必须具备一些有关那个对象的知识,否则感悟无从谈起;二是“你读的书中某一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打动你的心,可以触发你写作的冲动,于是你拿起了笔。”(王蒙语)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意完全吻合。丰富学生知识的途径之一便是引导他们多看书、勤读报,欣赏有关电视节目,并注意积累。如精彩语句的积累,报纸内容的剪贴,电视新闻的记载等,结合阅读组织朗读比赛、故事会……把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向一个个广阔的天地。当学生具备了各方面充实的积累后,心灵一旦被某个新鲜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使自己的感悟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其实,这也正是证明“感悟”不能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抽象地进行,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任何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我在班级中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丰富他们的感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充满特色的读书笔记,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使他们乐于写,乐于设计美化自己的簿本。“每周一诗”“每周一览”“每周一段”等栏目虽小,却可容纳百川,唐诗宋词、名家名段,再写上自己读后之感,滴水成川,积累下来的文学知识不可谓不丰富。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品词、读文中受到了优秀文学语言的熏陶,厚积薄发,这笔文学财富为“感悟”习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三、交流收获,相互感悟
由于各人素养、见识不同,观察、阅读的角度也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一致。学生将自己观察生活、课外阅读的所得所感,尽情地述说出来,把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想法与同伴交流,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由此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的内容得以交融。同时,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绝好机会,用词的准确,语句的通顺,内容的完整都可以得到体现,教师和同学的相互评议也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感悟的内容才有了承载的依托。
1 单向交流。如某同学把多拿货摊上几个鱼钩的事告诉好友,好友说服他向摊主认错并付钱,一经传开,童心激荡,《不讲私情的真朋友》《友情与真情》等感悟之作呼之欲出。
2 多向交流。班级中开放的墙报,学生可随时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展示给同伴,同学可以对任何一篇感悟之作加以评点,相互交流看法。我班的墙报每周更换一次,学生随时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涂鸦之作向宣传委员推荐,如果稿源较多,就把候选的习作公示一天,以得票多少决定谁的习作可以上墙。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他们也在此类的评比中听到同学、教师对自己文章的评点,即使不能选上,也是获益匪浅的。
四、勤于练笔。升华感悟
练笔在于平时的积累,学生在读书笔记上随时记下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点滴感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用“日记式”,也可以用“诗体式”等多种形式。
一次,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主题召开的辩论会结束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看法、经历、感受,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真实的习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情的流露,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习作啊。活动促感悟,感悟化感受,习作自然不难写。
作为教师要利用或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借鉴别人的“悟”,勤动笔墨录下对生活的“悟”,还应在启迪“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感悟点”架起两者联系的桥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存人头脑中可写出来的材料就丰富了,见解也随之深刻,感至深处皆文章自然也就不是难事了。
(作者单位:常州市盛毓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