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侵华,国难当头,一群年轻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战场,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救国杀敌。他们用肥田粉造炸药,用植物油造石油,改进子弹、造雷管……他们是根据地军工事业的中坚,为之贡献了智慧、心血乃至生命。
抗战期间,冀中根据地隶属于晋察冀边区,在1937年底逐步形成,是中共领导建立的第一块平原根据地。
随着冀中军区部队的壮大,装备、物质上的现实困难越发凸显。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当时部队中学历最高的张珍。张珍是第一个到达冀中根据地的“边区科学家”。他是辅仁大学化学系助教,中共地下党员。但一个张珍远远不够冀中军区所需。吕正操找到他,给他派了任务:到北平去“招兵买马”,动员一批知识分子、技术人才到根据地,还要采购药品、医疗器械、通信器材零件。
张珍找到的第一个是熊大缜。熊大缜是清华物理系毕业,成绩突出。熊大缜并没有马上答应去冀中根据地,他还要与自己的恩师叶企孙商量一下。事实上,叶企孙不但没有阻止熊大缜前往根据地,相反,他和弟子一樣,满怀赤诚之心投身抗日洪流。这位当时中国的物理学泰斗,又为冀中根据地送去了更多的得意门生。
通过张珍安排的地下交通线,熊大缜顺利地从天津到达保定,随后进入了根据地。也正是在这前后,冀中军区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
1938年5月,张珍在与冀中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沙克碰面时,听沙克聊起二分区捡到了一个棘手的“便宜”。原来,二分区在饶阳、安平一带的滹沱河中发现了三艘大船,据说是阎锡山的部队遗弃的。船上满满当当装了几百个箱子,部队战士不知为何物,有人说是炸药。
找到那三艘船,张珍才发现,这些箱子装的其实是可以生产炸药的氯酸钾,离成品炸药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可是张珍还是激动得难以自制,他是化学专业出身,在辅仁大学时就为地下党组织制造过炸药。有了氯酸钾,不愁造不出炸药。这笔“意外之财”就成了冀中军区军事化工的起步基础。
熊大缜马上在供给部设立技术研究社,开展烈性炸药的研制生产。从平津来到冀中根据地的青年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理工科的人才几乎都被分派到了技术研究社。
在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物理、化学专业人才手中,把氯酸钾变成炸药并不是难事。当然,炸药所需的原料不止氯酸钾一种,他们没有现成的其他成品原料,就用一些可以就地取材的材料,不断试验、改进着炸药配方。
氯酸钾炸药很快被研制出来,威力非常可观。
同一时期,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张方、技术员军陶瑞也通过其他途径来到冀中根据地,成为技术研究社的生力军。这时的冀中军区供给部已经发展到大约500人的规模,技术研究社里,聚集了一批出自平津高校的青年才俊,其中尤以清华毕业生为多。他们各展所学,造炸药、改进枪械、制造通信设备……根据地的军工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这些年轻科学家们研制出的炸药不但经常在日军铁路线上炸响,而且装进了地雷、手榴弹、炸药包……成了八路军最有威力和杀伤力的“重火力”。
而历史也不会忘记这一群年轻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的牺牲和贡献。
(摘自《北京日报》)
抗战期间,冀中根据地隶属于晋察冀边区,在1937年底逐步形成,是中共领导建立的第一块平原根据地。
随着冀中军区部队的壮大,装备、物质上的现实困难越发凸显。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当时部队中学历最高的张珍。张珍是第一个到达冀中根据地的“边区科学家”。他是辅仁大学化学系助教,中共地下党员。但一个张珍远远不够冀中军区所需。吕正操找到他,给他派了任务:到北平去“招兵买马”,动员一批知识分子、技术人才到根据地,还要采购药品、医疗器械、通信器材零件。
张珍找到的第一个是熊大缜。熊大缜是清华物理系毕业,成绩突出。熊大缜并没有马上答应去冀中根据地,他还要与自己的恩师叶企孙商量一下。事实上,叶企孙不但没有阻止熊大缜前往根据地,相反,他和弟子一樣,满怀赤诚之心投身抗日洪流。这位当时中国的物理学泰斗,又为冀中根据地送去了更多的得意门生。
通过张珍安排的地下交通线,熊大缜顺利地从天津到达保定,随后进入了根据地。也正是在这前后,冀中军区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
1938年5月,张珍在与冀中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沙克碰面时,听沙克聊起二分区捡到了一个棘手的“便宜”。原来,二分区在饶阳、安平一带的滹沱河中发现了三艘大船,据说是阎锡山的部队遗弃的。船上满满当当装了几百个箱子,部队战士不知为何物,有人说是炸药。
找到那三艘船,张珍才发现,这些箱子装的其实是可以生产炸药的氯酸钾,离成品炸药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可是张珍还是激动得难以自制,他是化学专业出身,在辅仁大学时就为地下党组织制造过炸药。有了氯酸钾,不愁造不出炸药。这笔“意外之财”就成了冀中军区军事化工的起步基础。
熊大缜马上在供给部设立技术研究社,开展烈性炸药的研制生产。从平津来到冀中根据地的青年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理工科的人才几乎都被分派到了技术研究社。
在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物理、化学专业人才手中,把氯酸钾变成炸药并不是难事。当然,炸药所需的原料不止氯酸钾一种,他们没有现成的其他成品原料,就用一些可以就地取材的材料,不断试验、改进着炸药配方。
氯酸钾炸药很快被研制出来,威力非常可观。
同一时期,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张方、技术员军陶瑞也通过其他途径来到冀中根据地,成为技术研究社的生力军。这时的冀中军区供给部已经发展到大约500人的规模,技术研究社里,聚集了一批出自平津高校的青年才俊,其中尤以清华毕业生为多。他们各展所学,造炸药、改进枪械、制造通信设备……根据地的军工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这些年轻科学家们研制出的炸药不但经常在日军铁路线上炸响,而且装进了地雷、手榴弹、炸药包……成了八路军最有威力和杀伤力的“重火力”。
而历史也不会忘记这一群年轻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的牺牲和贡献。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