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应有一个目标指向.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有其课时教学目标(以下简称“目标”),并且教学过程必定受到目标的控制.目标确定了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指南.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应指向于明确具体的目标,使师生双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课上不做无用功,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务必强化和落实课堂教学的过程目标.本文就物理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谈谈笔者实化教学目标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它的目的主要就在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目标问题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一节引入课题时,在回顾气体实验定律的基础上,过渡提出核心目标问题:“上述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状态变化特点是p、V、T中只有两个量变化,而一般p、V、T都发生变化,此情况下p、V、T有什么变化关系?此规律有哪些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引入课题时,先演示如下实验,用一个细绳一端固定在教室天花板上,一端拴一个质量较大的铁球,教师把铁球拉到自己的鼻尖,释放后,站着不动(学生提心吊胆观看,担心铁球会把鼻子碰破),然后提问,铁球为什么不能把教师的鼻子碰破?即使绳子断了也不会,为什么?这样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间接提出目标.当然,引入新课,提出目标的种类很多,再如设置“陷阱”,提出目标.由科学家的故事,提出目标.对本课的“剧情介绍”引入新课等.
2 新课教学,落实目标
2.1 目标的分解
为了使新课教学真正落实目标,可根据本课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循序渐进,按一定的物理逻辑关系展开教学.课上常进行过渡设疑,提出现阶段要解决的目标问题.具体有两种分解方式.
2.1.1 纵向分解
把总目标分解成一组相关联的子目标.在这些子目标中,前一子目标的实现为后一子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子目标的相继实现,最后达到总目标的要求.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引人新课后,先后研究什么是机械能? 不同形式的机械能可否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机械能转化有什么规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达到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总目标.
2.1.2 横向分解
把本课总目标分解成一组相互独立的子目标,当各个子目标都分别单独到达后,再综合归纳得到总目标.如“平行板电容器”的教学,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 有什么关系? 在控制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自单独通过实验探究电容与两极间距离的关系?与两板板间正对面积的关系?与两极板间充满的电介质介电常数的关系? 然后综合归纳得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与上述三个因素间的关系.
2.2 目标的分层
目标对各个知识点相应的能力层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课上应根据目标的深广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对于“识记”层次的知识点,教师提出目标并做方法上的指导后,可放手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需要识记的内容.如“分子运动论”、“原子结构”等内容的教学.
对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可引导对具体事例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或对实验现象和规律进行观察分析),采用比喻、类比、比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规律.如“常见的三种力”、“圆周运动的描述”等内容的教学.
对于“应用”层次的知识点,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解答相关实际问题(或对实验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应用中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如 “功和功率”、“欧姆定律”等内容的教学.
对于“综合”层次的知识点,应在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内容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目标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维目标密切联系、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有效地实施完整的目标体系,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3 目标的落实
自主学习在学习目标(或导学提纲)指导下进行(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实验、解决相关问题等),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目标任务.如学习向心力时,编制的导学提纲如下:(1)写出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2)举例说明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会沿直线飞去?向心力是指什么?(3)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力的表达式;(4)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按照控制变量法验证向心力F与m、r、v、ω的关系;(5)向心力的实质是什么?其方向有何特点?(结合完成课本中问题与练习)(6)变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产生哪些效果?研究一般曲线运动常用什么方法?上述学习目标考虑知识链接,主要以问题形式呈现,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在学习重点、难点处设置阶梯,并配适当的基础演练.
小组互动合作围绕导学提纲的相关问题展开,同伴互助交流,常采用结对互助、分工协作、讨论等形式.教师在巡视中解决疑难,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未解决的目标问题.利用展示、汇报、动手操作等形式检阅学生对目标问题的掌握情况,针对疑难和典型性的目标问题,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在关键处精讲点拨和提炼版书.如向心力教学中,让学生登台针对目标问题(4)进行现场实验操作和解读;分析讨论目标问题(5)和相关实际问题,理解向心力的作用和来源.
课堂例题的选择能反映目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又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并有较好的示范性和典型性,还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对每一道例题的教学,也应当强化解题的目标意识,题目提出的问题就是解题的目标,解题的全过程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解题过程是由问题条件出发逐步逼近目标,直至最终解决目标问题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时,不能只讲解答过程,必须对照解题目标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并重视解题后的小结和反思.
3 小结反馈,达成目标
课堂小结应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进行,突出目标层次要求较高的内容,应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小结,让学生对新课系统内容和方法得到较深刻认识和巩固.课堂小结可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互动完成.
必须根据目标的要求设计课堂达标检测,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通过课堂的提问、动手操作、讨论等信息反馈,检测学生的达标程度,及时对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不断缩小与目标的差距.应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精心设计学生课后的针对训练.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学目标对教学方向的指引.强化和落实课堂教学的过程目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教学有章可循,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高效课堂,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上面只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它的目的主要就在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目标问题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一节引入课题时,在回顾气体实验定律的基础上,过渡提出核心目标问题:“上述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状态变化特点是p、V、T中只有两个量变化,而一般p、V、T都发生变化,此情况下p、V、T有什么变化关系?此规律有哪些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引入课题时,先演示如下实验,用一个细绳一端固定在教室天花板上,一端拴一个质量较大的铁球,教师把铁球拉到自己的鼻尖,释放后,站着不动(学生提心吊胆观看,担心铁球会把鼻子碰破),然后提问,铁球为什么不能把教师的鼻子碰破?即使绳子断了也不会,为什么?这样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间接提出目标.当然,引入新课,提出目标的种类很多,再如设置“陷阱”,提出目标.由科学家的故事,提出目标.对本课的“剧情介绍”引入新课等.
2 新课教学,落实目标
2.1 目标的分解
为了使新课教学真正落实目标,可根据本课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循序渐进,按一定的物理逻辑关系展开教学.课上常进行过渡设疑,提出现阶段要解决的目标问题.具体有两种分解方式.
2.1.1 纵向分解
把总目标分解成一组相关联的子目标.在这些子目标中,前一子目标的实现为后一子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子目标的相继实现,最后达到总目标的要求.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引人新课后,先后研究什么是机械能? 不同形式的机械能可否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机械能转化有什么规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达到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总目标.
2.1.2 横向分解
把本课总目标分解成一组相互独立的子目标,当各个子目标都分别单独到达后,再综合归纳得到总目标.如“平行板电容器”的教学,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 有什么关系? 在控制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自单独通过实验探究电容与两极间距离的关系?与两板板间正对面积的关系?与两极板间充满的电介质介电常数的关系? 然后综合归纳得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与上述三个因素间的关系.
2.2 目标的分层
目标对各个知识点相应的能力层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课上应根据目标的深广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对于“识记”层次的知识点,教师提出目标并做方法上的指导后,可放手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需要识记的内容.如“分子运动论”、“原子结构”等内容的教学.
对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可引导对具体事例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或对实验现象和规律进行观察分析),采用比喻、类比、比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规律.如“常见的三种力”、“圆周运动的描述”等内容的教学.
对于“应用”层次的知识点,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解答相关实际问题(或对实验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应用中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如 “功和功率”、“欧姆定律”等内容的教学.
对于“综合”层次的知识点,应在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内容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目标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维目标密切联系、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有效地实施完整的目标体系,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3 目标的落实
自主学习在学习目标(或导学提纲)指导下进行(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实验、解决相关问题等),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目标任务.如学习向心力时,编制的导学提纲如下:(1)写出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2)举例说明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会沿直线飞去?向心力是指什么?(3)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力的表达式;(4)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按照控制变量法验证向心力F与m、r、v、ω的关系;(5)向心力的实质是什么?其方向有何特点?(结合完成课本中问题与练习)(6)变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产生哪些效果?研究一般曲线运动常用什么方法?上述学习目标考虑知识链接,主要以问题形式呈现,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在学习重点、难点处设置阶梯,并配适当的基础演练.
小组互动合作围绕导学提纲的相关问题展开,同伴互助交流,常采用结对互助、分工协作、讨论等形式.教师在巡视中解决疑难,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未解决的目标问题.利用展示、汇报、动手操作等形式检阅学生对目标问题的掌握情况,针对疑难和典型性的目标问题,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在关键处精讲点拨和提炼版书.如向心力教学中,让学生登台针对目标问题(4)进行现场实验操作和解读;分析讨论目标问题(5)和相关实际问题,理解向心力的作用和来源.
课堂例题的选择能反映目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又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并有较好的示范性和典型性,还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对每一道例题的教学,也应当强化解题的目标意识,题目提出的问题就是解题的目标,解题的全过程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解题过程是由问题条件出发逐步逼近目标,直至最终解决目标问题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时,不能只讲解答过程,必须对照解题目标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并重视解题后的小结和反思.
3 小结反馈,达成目标
课堂小结应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进行,突出目标层次要求较高的内容,应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小结,让学生对新课系统内容和方法得到较深刻认识和巩固.课堂小结可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互动完成.
必须根据目标的要求设计课堂达标检测,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通过课堂的提问、动手操作、讨论等信息反馈,检测学生的达标程度,及时对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不断缩小与目标的差距.应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精心设计学生课后的针对训练.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学目标对教学方向的指引.强化和落实课堂教学的过程目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教学有章可循,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高效课堂,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上面只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