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东南亚华文文学奖:黄玮霜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奖辞
  黄玮霜的小说《恶堵》,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节奏,实际体现的是利索和简约的用心安排,她的小说尽力表现出汉语的幽微和精妙。标题中的“恶”,指人世多艰,是小说发生和推进的背景和基调;“堵”则“正话反说”,描述笼罩着整个家庭的生疏与空洞。小说通过现实困境、命运流转、心理感受的重重描绘,让主人公在完成了对心灵之“堵”的疏通后,却面对着家庭和人生命运不可捉摸的慌张。作者写得非常隐忍克制,处处留下空白,给读者提供了诸多猜测和意会的空间。
  答辞
  身为一名小说创作者,习于从生活里撷取故事的素材。短篇小说《恶堵》的灵感来自我夫婿过往生活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为那段年月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让我发现了其中值得细细琢磨的沙砾,于是以魔幻的叙述氛围与情节写出一个全新的故事。
  小说里的三个主角:从事繁重的劳动工作造成职业伤害,退休后患有恶疾的父亲,正陷在疾病的深淵之中;有着严重强迫症倾向的母亲,总是觉得家里到处都很肮脏,日日操劳地不停打扫和清洗家里,往更深层处探究,其实是为了洗涤内心的疙瘩与怨恨,以及日渐变质且不和睦的夫妻关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摆荡与挣扎的S,未来前程看似昏昧不明,但依然想紧紧抓住那一丝丝微弱的希望之光。他们不约而同面临了独自的人生困境,以及纠缠在难以割舍的亲情里,尝尽苦楚。
  小说以家中传来莫名浓重的“恶臭”气味开始,这股臭味弥漫着整个屋子,也漫漶至每个人坑坑洼洼的内心。全文从萦绕着“恶臭气味”始,到发现“满溢的粪坑”,最后“污秽浑浊的黑粪水喷洒流进大水沟”为终,通过结构紧密的象征和隐喻,道出人世深沉隐晦的处境。
  小说是个象征,是个隐喻,总是能适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境况。这一年多来,世界仍笼罩在疫情肆虐的阴影底下,就像小说里恶臭无比的粪坑,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全新的排水管,将浓重污浊的粪水全喷洒到沟渠中,重新还给世人平凡自由的日常、安稳静好的岁月。现在的每日生活,都愈发值得珍惜。期许自己更勤于写作,更精于琢磨文字,拓展更多元的题材与面向,照见俗世多变的面貌与人性的幽微。
  谢谢第十七届滇池文学奖主办单位颁予我最佳东南亚华文文学奖,谢谢辛金顺大哥,谢谢一直支持我写作的家人,最后谢谢成为我坚实后盾的夫婿。
其他文献
开了一罐啤酒,我现在要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之前刚刚听说一个别的故事,我试着将它先复述一遍。在一个监控视频中穿蓝裙子的女孩在一间房子里走来走去,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开始扭头、翻白眼,她手上的钢笔掉在地上。那是她生平第一次癫痫发作,也是那位穿蓝裙子的姑娘第一次在自己安装的视频监控中回看自己。从那次恢复正常后,她的右手渐渐失去大部分知觉,只能稍微动一下食指和中指。后来她便不能再工作,因为她不但失去了右手的灵
期刊
此前在给《滇池》杂志推出的云南和昆明的青年诗人群落进行扫描的时候我留意过铁柔的诗,但是随着写作的逐渐积累和丰富,一个诗人到了一个节点总是需要予以细读和整体考察的。当朋友说起铁柔近年一直在昆明远郊山中默默写作,我就有了一种好奇,对其目前生活方式以及诗歌文本之间所存在的特殊关联所怀有的那种好奇。也许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写作态度会发生诸多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地对应,而语言文本显然要更为隐曲和复杂。在不久前由
期刊
霍俊明:铁柔兄,你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诗歌观念(认知)总会无形中发生变化,那么这么多年你的诗歌观念发生变化没有?或者说你最认可的诗歌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质素?  铁柔:霍俊明兄,您好!曾经我认为最好的诗是单纯的童谣,现在我认为最好的诗是复杂的天籁。前者如《小小少年》《摇篮曲》,后者如《二泉映月》《大地之歌》《欢乐颂》。前者没有复杂性,  本来就是,后者的复杂性能感知到,但丰富得无法说出。前者是一尘不
期刊
湖泊的对岸,是淡褐的湖滩。往上一点,是亚热带阔叶林,树种很多,有水松、月桂、乌桕、山茶、高山栲。再高一点,是针阔混交林,全是清一色杉树。铁皮船在湖上飘着,上面站着两个女人,一人站一边,都摇着撸。左边的是我大姨,她刚从密西西比河岸归来。一回来就让我妈帮她找一艘船,并说最好是乌篷船之类。岭南一带,乌篷船并不好找,湖区这一带,连艘船很少人用,原因是这儿有陆路通到对岸,渡湖根本不需要船。本来还有些渔船,后
期刊
授奖辞  彭剑斌作品中的三篇小说,内容各有不同,一篇是侦探故事,一篇是婚姻生活,一篇是旅途中的惊梦。这些小说具有相互矛盾的二重性,一方面坚定地面对现实人生,一方面随风而逝,虚无飘渺,如夜风中飘飞的零散羽毛,也如山坡上滚落的孤独石子。作者通过虚实两极尖锐对立的小说构造与表述,体现出卡夫卡似的固执、孤单与空旷,以及针尖般锋利的生命探寻与追问。  答辞  一天深夜,我痛苦地在我的思绪里暴走,迎面遇上了我
期刊
经过2021年上半年一系列按评奖规则所进行的严格评审,“第十七届滇池文学奖”于近日揭晓。现将评奖结果如下:  年度大奖 湖南作家彭剑斌的短篇小说辑《彭剑斌作品》(见刊期:2020年第7期《滇池》文学杂志)。  年度最佳小说奖 北京作家彭至纯的短篇小说《故事从攀岩说起》(见刊期:2020年第2期《滇池》文学杂志)。  年度最佳诗歌奖 昆明诗人温酒的组诗《沉默,比一切声音更明亮》(见刊期:2020年第
期刊
授奖辞  果然从“攀岩”说起:漫漶丛生,步步为营,许多没有关联的小东西一一指向“成长”的暧昧、摩擦、隐忍和疼痛;于是,这些“无意义”的冗余,这些习焉不察的零碎,渐渐令人绝望。如何书写“成长”是整个“90后”的难题——面对世俗、亲情的重压,你必须尽快扔掉青春。由此,女孩成长起来,由此,她深处的暗物质变成一根尖刺,一次无可闪避的“攀岩”。小说清晰、细腻、大胆,这是“95后一代”直面自我的尝试,更是对“
期刊
授奖辞  众人都朝大处去,一位独行者却偏往小处行。就近地上开着的一朵莫名小花,把身子俯到最低,围着它找角度,用手机拍下它。这是诗人温酒在野外拍照的一个场景,也是她写诗的如常姿态。她的诗多是不断与微小事物相遇的产物,又始终保有一种对世界、对内心的近距离细微。她不想把情感、意念引向那种不断泛滥的空洞辽阔,而是放大那些常常被人所忽略掉的日常细碎,显出微小事物所蕴含的大于公共经验的深意和高于固化常识的逻辑
期刊
烘笼与火盆  烘笼与火盆都是老昆明人冬天简单的取暖工具,早年,在我居住的旧街上颇盛行。烘笼是篾编的,像个提箩,箩里嵌着个底部有小洞的铁罐或是陶罐,将烧燃后的栗炭搛入罐中,就可拎着烘手取暖了。旧街上,拎烘笼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烘笼不大,只能拎者独享。  火盆是个四方木架,长宽五六十公分,高约二十多公分,架子中间有个烧火的铁盆,烧燃火盆里的火后,可供一家老小围坐着取暖。当年,旧街人家都少不了有个烘
期刊
授奖辞  高寒彝区,水冷草枯,只有燕麦迎风生长。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食物,而是天,是信仰,是力量。万物同一。彝人和燕麦,血脉相连。以燕麦之线串起历史与当下,神鬼与人间,加拉巫沙的文字有着燕麦般的纯朴和倔强,亦如大地般厚重隐忍。《燕麦在上》,以一株植物的姿态,在大凉山落地生根,透过燕麦金黄的质地,让人看到一个族群的坚韧、苦难和锋芒。崇山之上,燕麦在上。高高在上。  答辞  吃五谷,生百病。不吃,病未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