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神偷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te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孩子应该很难想象,在我儿时,拍照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现一个能打家具的木匠,同时也会冒出一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师。
  在我们家里,这个角色一直是由姨父担任的——所以,至少十八岁之前,每逢家族聚会,表妹总是能把头抬得比我更高一些。他们家的墙上挂着表妹五六岁时拍的肖像,她满头硬邦邦的鬈发是阿姨买回来的冷烫精的杰作,她的表情动作则是直接拷贝印在饼干听上的女孩——都是那时候最显眼的流行元素。照片是用方头方脑的120相机装上黑白胶卷拍的,姨父拿着底片到他的单位里转了一圈,回来以后就放大成十寸,还着了色,表妹的嘴唇顿时就粉嘟嘟起来。在前电脑时代,给黑白照片染色可没有PS帮忙,一笔一笔全是人工画上去的。我至今都没弄清姨父的手艺是从哪里学来的,只知道他是中学里的化学老师。总而言之,从那天起,我便想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躲在实验室里,窗帘一拉就是暗房,世界一点点从黑白转成了彩色。
  在中国家庭摄影史上,那几年也确实是黑白与彩色的分水岭。姨父的照相机从120换成了海鸥135,逢年过节,他就换上彩色胶卷。小孩喜欢明艳的富士,大人则更中意稳重的柯达,可它们都很贵——买一个胶卷够看好多部电影,到照相馆里精放加印还得再花一笔钱,又是好多部电影。一家人跑到公园里,跟很多家人挤在一起:同一座假山、同一棵大树、同一片草地,N种人跟人、表情与表情的排列组合。作为家族里最小的两名女性,我和表妹得到格外优待,不仅单人照最多,还获得“偷照片”的特权。
  数码时代的人没法理解什么叫偷照片。一个胶卷,卷片时拖在最后的尾巴长度不一,三十六张份额拍满以后常常还能往后卷,具体卷几张得看命运的安排。胶卷时代充满悬念,不到冲印完成就不会真相大白。抓拍、偷拍或者纯拍风景的“空镜头”,都是普通家庭无力承担的奢侈,所以那时照片上几乎全是人像,表情普遍比现在严肃,相纸上弥漫着箭在弦上的紧张感。哪怕迎着阳光,人们的眼睛也会努力睁大,最后眼睑肌肉终于在按下快门的一刹那扛不住生理极限,耷拉下来——这样的惨剧在每个胶卷里至少会出现两三回。倒是偷来的照片,画中人没有心理负担,只有意外之喜。喜终究形于色,所以放肆一点的动作、平时不敢轻易尝试的表情,往往出现在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甚至第三十九张里。这大概是人世间最皆大欢喜的“偷”——在稀缺的载体上,我们仿佛又额外留住了一点岁月。
  但载体终于不再稀缺,柯达终于倒闭,技术进步让我们偷着偷着就不用偷了。现在,我們对于数码图像已经熟悉得仿佛能从活人脸上看出像素来。每天,我们都会把无数个自己存在云上。那个叫“云”的东西好像大得没有边,它给予我们在胶片时代无法想象的自由——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拍多少就拍多少。出门旅游,你对着日出和瀑布,举起自拍杆对着海滩上的你,按下自动连拍。影像与影像之间没有空隙,你以为再也不会漏掉什么珍贵的记忆了。然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的照片而言,拍下的一刹那就释放了它所有的存在感。我们不需要整理,不需要冲印,不需要把它们一张张插进照相簿。几个月以后,偶然想起这次旅行,好几个G的影像交叠在一起从眼前滑过。太多的面孔几乎等于没有面孔,你甚至已经懒得再去找它们究竟储存在哪片“云”上了。一年以后,你对于自己去年的长相,也许还不如对几十年前的自己熟悉——那个青涩慌张的你,寥寥几张照片,早已飞出发黄的相簿,铭刻在你大脑的永久储存盘里。
  这实在是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我们试图用技术填满记忆的盲点,减少岁月的流逝,但最后真正珍藏在我们记忆里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增加?或者说,到底是不是更清晰、更美好?
  摘自《假作真时》(译林出版社)
其他文献
权蓉  女,现居呼和浩特,擅长写短篇故事,文笔清丽秀美,构思别致,有百余篇文字见于各类刊物。  日子么,就要自得其乐。像蚯蚓给自个儿截成九段,凑两桌打麻将的,还有一个端茶倒水的。  001  年底参加青年作家创作会,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合影,后来被同学转发到中学群去了。这张照片把潜水的大家纷纷炸出来,有人说,这里面我一个也不认识。有人说,我们学校竟然真有人搞写作?有人说,怎么会是她?  最后我只好戰战
我念过文科,也念过理科。在课堂上听老师提到艺术这个词,还是理科的老师次数更多:化学老师说,做实验有实验艺术;计算机老师说,编程序有编程艺术。  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都是理科老师教给我的。  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比有科学知
她见过许多地方的雪。离开了落后的村庄,她背着行囊,四处谋生。  她见过松散的朔方的雪。在那个雪天,被无数家公司拒绝后,她拎着冰凉的公文包走在雪花飘洒的街道上。听到肚子咕咕的鸣声,她才意识到,早已过饭点。她找到一家饺子店,店里腾腾的热气暂时融化了她的烦心事。老板娘热心地冲着刚进门的她说:“这雪下得真有劲,冻坏了吧?”她笑着应了一句。看着老板娘麻利地包饺子、煮饺子,正如门外的雪一样有干劲。  她也见过
张庆和,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定居北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有多篇诗文作品入选数百种图书,或被译成英、法文字出版发行国外,或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已出版散文集、诗集《记忆不敢褪色》《哄哄自己》《灵笛》《山野风》《写作没有技巧》《该说不该说》《娃娃成长歌谣》等十余部。  正如苦苦地追寻诗神缪斯而难得一见却又痴心不改,至今我依然顽固地认为:分行排列的文字不等
我有过很奇特的等风经历。  秋天,大批的庄稼运到场院,垛得到处都是。女人们在切谷穗,男人们在碾场。  父亲就是个碾场的人。他站在场院的中心,牲口拉着碌碡,绕着父亲转。沉重的石碌碡碾压过谷穗,饱满的谷粒就从细长的穗体脱离出来。  如何把谷粒從一堆杂合体中彻底地分离出来呢?答案是:扬场。  扬场需要风。用木锨把碾压后的所有高高扬到空中,谷粒会留下来,而那些轻盈的杂物就会随风飘远。  把牲口喂好,父亲便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关于元宵节的一首作品。诗人听说都城正月十五夜张灯,他想象着那里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散发着香气的马车堵塞了宽敞的大道,这样的盛况自己竟无缘目睹,而只能跟着乡民参加赛紫姑的活动,不由内心充满了羞惭与遗憾。   原来唐都长安的元宵节,不仅为当代的我们所向往,它也是大唐人自己的梦想与渴望。  唐代以前的“
作为当代文坛多面手,邱华栋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读书生活也是十分丰富而宽广的,这就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趣味,《马可·波罗的启程》即为小小的明证。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马可·波罗游记》、古中国天文学和导航术,以及泉州刺桐港历史沿革的谙熟,使得文章内涵大为丰满,同时释放出很强的思维张力。就写作技艺来说,也达到了散文应有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标题传达的信息,是要写马
从小到大,总有一些食物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并非是山珍海味,可即便是最普通的食物,在某个独特的瞬间出现,它们的味道也能让我们不能忘怀。因为有些味道,一生只出现过一次,难忘的食物总伴随着难忘的故事。@考拉  小时候爷爷带着我去菜市场买菜,天很热,爷爷说给我买雪糕。我说,咱们回家吃吧,或者我喝凉白开就行。爷爷让我再跟他逛一会儿菜市场,一逛就来到了雪糕摊前。爷爷问摊主哪种雪糕最贵,摊主
2011年,即将升空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曾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征集实验搭载方案。其中,上海市几位高中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方案被采纳,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与“天宫一号”一起,飞向了神秘的太空。  生长在中国的“地球独子”  如果要选一种植物上太空,你会选择哪一种?是一到秋天便将世界染成金黄的银杏?还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的水稻?是花中之王牡丹?还是能够治愈疟疾的黄花蒿?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
有些画,你第一眼看的时候,觉得还可以。放下之后,你在脑海里反复再想起那幅画,愈想愈觉得不能接受,那幅画愈想愈丑。  又有一些画,初看的时候,你觉得没什么特别。回去之后,你愈想愈觉得那幅画很漂亮,巴不得立即拥有。  当你跑到画廊,对不起,那幅画已经给人买了。画廊职员的表情好像在说:“谁叫你当天不识货?”并不是你不识货。喜欢一样东西,难道不需要用思念去强化吗?  第一眼看到一幅画的时候,你的确不觉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