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中职新课改的实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下边就化学新课改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共同提高的统一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给学生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善于运用体态语,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电解质”时,我作出脸带疑惑的样子,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看怎样解释更科学?”然后,提出“二氧化碳水溶液能导电,可为什么二氧化碳不是电解质?”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电解质,而不能说二氧化碳是电解质;有的说,氨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本身不是电解质,但是溶于水后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可以解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以导电,但电解质是氨水,而不是氨气。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电解质”的含义,也“帮我解答了难题”,在“我的一声谢谢”中结束了本节课。
3、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如我在讲授“蛋白质”一节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如果都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完学生的问题,笔者大吃一惊,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觉得特别尴尬,但当看到孩子充满疑惑的眼神时,我毫无犹豫地表扬了他:“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老师都没考虑到,看来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后来,这个问题不但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也成了老师讨论的焦点。因此,教师不可抑制孩子的提问,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2、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创造性教学,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的发展源的‘机灵点’,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这一节课时,首先通过屏幕显示“人工肺”的模型,在学生误以为该模型是热交换器时,教师及时讲解中间的细管是由聚丙烯制成,细管上由许多微小的孔,可实现O2和CO2的交换,从而代替肺的功能。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我再通过屏幕显示多种高分子的链接模型,使学生对合成高分子材料有了感性认识,最后我引出维纶的成分是聚乙烯醇缩甲醛,也可用乙烯为起始原料来合成。学生通过分析醇、醛、酸的相互转化,提取分析、加工的信息,生成烯、酯的反应和酯的醇解反应,找出和策划能够合成维纶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学得生动活泼,学以致用,学有新鲜感,从而容易从情感上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3、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自主探究品质
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如在讲授“营养与膳食”这一节时,我不是从复旧迎新入手,而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用背景材料与学生实验产生的反差来创设问题情景,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識。对如何平衡膳食,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中职新课改的实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下边就化学新课改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共同提高的统一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给学生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善于运用体态语,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电解质”时,我作出脸带疑惑的样子,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看怎样解释更科学?”然后,提出“二氧化碳水溶液能导电,可为什么二氧化碳不是电解质?”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电解质,而不能说二氧化碳是电解质;有的说,氨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本身不是电解质,但是溶于水后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可以解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以导电,但电解质是氨水,而不是氨气。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电解质”的含义,也“帮我解答了难题”,在“我的一声谢谢”中结束了本节课。
3、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如我在讲授“蛋白质”一节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如果都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完学生的问题,笔者大吃一惊,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觉得特别尴尬,但当看到孩子充满疑惑的眼神时,我毫无犹豫地表扬了他:“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老师都没考虑到,看来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后来,这个问题不但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也成了老师讨论的焦点。因此,教师不可抑制孩子的提问,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2、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创造性教学,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的发展源的‘机灵点’,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这一节课时,首先通过屏幕显示“人工肺”的模型,在学生误以为该模型是热交换器时,教师及时讲解中间的细管是由聚丙烯制成,细管上由许多微小的孔,可实现O2和CO2的交换,从而代替肺的功能。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我再通过屏幕显示多种高分子的链接模型,使学生对合成高分子材料有了感性认识,最后我引出维纶的成分是聚乙烯醇缩甲醛,也可用乙烯为起始原料来合成。学生通过分析醇、醛、酸的相互转化,提取分析、加工的信息,生成烯、酯的反应和酯的醇解反应,找出和策划能够合成维纶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学得生动活泼,学以致用,学有新鲜感,从而容易从情感上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3、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自主探究品质
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如在讲授“营养与膳食”这一节时,我不是从复旧迎新入手,而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用背景材料与学生实验产生的反差来创设问题情景,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識。对如何平衡膳食,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