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建筑与有意味的形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承载历史,建筑塑造城市,建筑凝固灵魂。本文从陕南建筑的历史、建筑的布局造型、建筑的特征、建筑的审美本质四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有意味的形式的内在逻辑关系,展现出西北地域的中华民族在审美上的基本特色和实践理性精神。
  关键词:建筑 历史 造型 特征 审美 意味 实践理性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一 陕南建筑的形成历史
  德国诗人谢林曾经这样描述过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可见建筑体现出的是一种秩序的停滞、一种美的停滞、一种观念的停滞、一种沧桑的停滞,像是林中闪光的琥珀。
  陕南早在五六千年到一万年前,原始人类部落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星罗棋布地存在。上古时期的“尧、舜、禹”的部落传说便诞生于此。因陕南地处秦岭以北、巴山以南的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其以山夹川的地理结构,而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区域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近代,始终在人口的不断迁徙运动中起伏跌宕。
  在古代夏商周时期,有很多氏族和部落大批迁入陕南。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这是载于史册的最早一次较大规模的向陕南移民。战国秦灭楚时,关中流民大量迁徙于陕南,《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秦惠文王“移秦民万家”到四川及陕南定居的记载。汉初和三国时,关中等地移民仍不断向陕南涌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中原及巴蜀、湖北襄樊一带的流民为求得稳定的生活,相继涌入和定居陕南一带。明中叶时期的移民奠定了陕南移民的基础,也是后来陕南所谓的“老民”。尤其是明、清两代,陕南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焦点,而这些移民基本上是中原南迁“客家人”的后代。一场跨世纪的移民运动在历史沉积的基础之上猛烈地冲击着陕南这块古老的土地,各种地域文化伴随着大批量的移民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使之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华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乃至齐鲁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的多元化特色。
  各种原因的迁徙使“客家人”入住陕南,因此陕南呈现出了不同地域、不同形式、不同风俗的建筑风格。既有实用性的民居建筑三合院、四合院、三合头,又有川贵一带的吊角楼、安徽的典型江南建筑“徽居”、闽南一带的“广州村”、陕南当地的石板房。象征性建筑有汉中的古汉台、张良庙、武侯祠、宁陕城隍庙、骡帮会馆、二郎庙等。俯瞰陕南大地,人类悠久的文明史凝固在幽幽千百年来不断兴建、修葺的建筑之中,呈现了历代君主君临天下、一统霸业的踌躇之志和定国安邦、休养生息、恩泽四海的博大情怀。建筑不再是单纯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土、木、石的自然之物,在其中早已渗入了人的观念、想象、情感成分,其本身已成为积淀和溶化了社会内容、社会情感的自然形式,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形态。所以说,建筑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不再是单纯的体积、结构和空间构造。
  二 陕南建筑的布局类型
  陕南的建筑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实用性民居和象征型建筑。从其布局造型上看,则是以地域特点、民俗特点为主线来展示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
  1 民居
  (1) 三合头、四合院与三合院
  三合头在陕南一带颇为流行,其样式有三种类型:一是临街墙后为前院,两对面设厦房六间,中间为庭院,后为庵间大房三间;二是大门内直接为庭院,两边有厦房六间,里面为后院;三是前有两对面的厦房四间,后有庵间大房三间,俗称“七星剑”。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其布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观念,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
  陕南的四合院兼容了北方四合院封闭型的特色,又具有南方的敞厅、敞廊和封火墙的特色,比北方的大一些,比南方的小一些。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屋顶以硬山式居多,次要房屋用单坡或平顶。整座四合院前堂后寝,房院联合,结构方整,安谧敞亮。院子的大门在东南角,吉利之意。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
  三合院,是北、东、西三面建房,中间为庭院,视街道走向等情况,门尽可能开在南面,是以“四合院”住宅为典型配置的格局。这种格局是用以出租或一般人家居住的院落标准格局。
  (2) “徽居”
  陕南平利县的“徽居”建筑,是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在陕南经商居住的见证。“徽居”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建筑风格美到极致,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徽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多为一厅堂两卧室三间屋和一厅堂四卧室的四合屋。门楼重檐飞脚,各进院落都以“天井”为中心,通风透光,四面屋顶将雨水导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天井”还设有“美人靠”。建筑四周高筑防火墙——俗称马头墙。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跌宕的马头墙。每座“徽居”都带有木、石、砖三雕,形成了“徽居”建筑的鲜明形象。
  (3) 吊角楼
  吊角楼是历代居住在贵州高原上的布依族的民居建筑,伴随着移民,陕南也有了吊角楼。陕南的吊角楼大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吊角楼的底层不再是用石头砌墙,而是用四到六根的石柱依着山势支撑起顶层的建筑,也就是说下层是镂空的,从二层起往上是人居住的房间。从房屋结构看,属于抬托式。从墙壁装修看,是石头墙和砖墙。从屋顶看,大部分是歇山顶,为的是增加房子两头的使用空间。正脊两端微微起翘,整座建筑显得丰姿潇洒。
  2 象征型建筑
  (1) 古汉台
  楚汉相争时期由刘邦率大军由子午道进驻汉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宫廷——即今天的古汉台,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 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 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自汉而降,汉台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代有修葺。
  (2) 张良庙
  张良庙曾是早期道教活动的胜地之一,陕南道教活动的中心。经历代整修扩建,占地1.4万多平方米的张良庙如今有大小九个院落,殿、堂、楼、阁、亭、廊、桥、榭等多类古建筑,150余间房舍。主要景观有牌楼、进履桥、大山门、三清殿院、二山门、大殿院、北花园、拜石亭、 云亭、南花园、第三洞天、草亭、云梯和授书楼等。其中屹立于大殿后山岭之巅的授书楼是庙内的最高建筑,庙内布局匠心独运,建筑雕梁画栋,古韵依旧,香缠雾绕中似有仙踪可觅。
  (3) 武侯祠
  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最早,也是惟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武侯祠占地50余亩,呈南北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大都三院并连,现有古建筑28座100余间,规模雄伟,为陕南较大古建筑群。武侯祠经魏、晋、南北朝等十余个朝代,历史十分悠久。据碑文和史料记载,1000多年来,武侯祠历经沧桑,几经坍塌,唐、元、明、清都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大都保持着清代风格。
  三 陕南建筑的特征
  弗兰克·劳艾德·赖特说:“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建筑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空间性,就是“限制和围合的一个限定的空间”。
  建筑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用实体的“墙”与大自然隔离开来,为人制造出一个独立的空间,给人以温暖、安全、舒适等情感性的东西。无论是陕南的吊角楼、三合院、四合院,还是徽居等民居建筑,都给人以“家”的感受,慰藉着人们因战乱而迁徙的动荡的精神和心灵,所以说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在对三合院等民居建筑进行空间分割和处理时,体现和反映出了人自身的精神内容,即人的审美理念。因此实用性与审美性与建筑“家”的观念同源而出,相辅相依,是建筑的基本特征。
  象征型建筑,如古汉台、张良庙、武侯祠等,建造此等建筑实体时,建造者综合运用了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样式、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建筑语言构成意境,营造某种气氛,表现某种情调,传达出相对明确的情感和意韵,创造出某一种特定的“意境”。古汉台象征了刘邦拜将封侯、称霸巴蜀、一统中原的野心和欲望,张良庙的格局设置则体现了世俗人间对道教先宗的崇拜之情与向往,武侯祠则是人们对一代赤胆忠心的名将的崇敬、留恋与敬仰,具有一种抽象的象征意义。同时,把自我的个人认知与情感溶入建筑之中,在建筑中看到自己的心灵,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欣赏,是一种“客观化了的自我享受”。这种“移情”使得原本冰冷的建筑带有了人的某些“性情”或者“气质”,建筑的“性情”和“气质”就是人的“性情”和“气质”,所以说空间感、情感转移、象征性是建筑的抽象性特征。基本特征与抽象性特征共同构成了建筑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意味”就是人的精神、观念、认知、情感、生命力的综合因素。故此,有“意味”的形式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化因素”的本质。
  四 陕南建筑的审美本质
  对陕南建筑的欣赏不仅是对其外部造型的形象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对其所营造的内部与外部空间的感受和欣赏。可以说,对建筑空间的感受正是建筑艺术审美的最独特之处,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所在。陕南建筑从内到外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实践理性精神。
  陕南的建筑以木、石结合为最佳形态,建筑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现出线的艺术特征,建筑屋顶的曲线形的形状和装饰,尤其是向上翘的飞檐,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
  陕南的象征型建筑大多为供养故人的庙堂,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人居住的中心,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发展贯彻了神人同在的倾向。内部空间的设置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给人提供了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它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和熏陶,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据着优势,保持和延续了先秦奠定下来的美学风格和理性精神。
  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只有这两个世界的和谐、平衡、统一,才能使一个人达到安详的状态,而建筑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桥梁,与音乐一样,它存在的意义正在于此。
  
  注:本文系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编号:AYQDRW201010。
  
  参考文献:
  [1] 戴华刚:《建筑民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2] 夏林根:《中国古建筑旅游》,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4] 易中天:《艺术的特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 《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杜敏,女,1971—,黑龙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色彩艺术,工作单位:陕西安康学院。
其他文献
高层建筑由于层数多、高度高、外形变化多,因此,垂直测量是重点。结构的竖向偏差对工程受力影响大,因此,施工中对竖向投点的精度要求也高。笔者就高层建筑垂直度的要求和轴线
山东临河农用车厂研制的FL2310CW型客货两用皮卡车,在设计上采用国内大量生产的轻型汽车B农用车零部件,以柴油机为动力,驾驶室乘员5人,4XZ后轮驱动,塑车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该车已
新简约主义建筑强调建筑的坚固、耐久和简洁的特性,是当代欧洲建筑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一代设计大师兰普尼亚尼首先提出的新简约主义的建筑理念——简洁、纯净、沉默、精致
第二届中国·修武云台山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24日至26日在河南修武举行。会议由中共修武县委、县政府和寻根杂志社、中州学刊杂志社联合举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星期六下午,天气十分闷热,我走到院子散心,忽然看见地上的草丛中有一只蜗牛在缓缓地爬行。“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为什么它走过的地方总留下长长的一条线?它的鼻子、眼睛在哪
俯冲、攻击、拉升……西北某靶场上空阴云密布,能见度不足6千米,只见东南天际一架红蓝相间的战鹰呼啸而来,机腹一阵火光过后,炮弹精准命中靶标,激起阵阵尘埃。祁连山下战鼓催
根据齐鲁软件学院的特点,依据最新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现有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特点,抓住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本质和地域特色,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再现自然真趣,将自由浪漫的自然
据俄罗斯媒体2016年2月10日报道,俄罗斯最新型驱逐舰23560型“领袖”号将列入2018—2025年俄罗斯国家武器计划,目前正在完成舰艇的初步设计工作。23560型“领袖”号远洋驱逐
我们班曾经集体创作过一首网络文明你我唱的诗歌,当时为了写出这首诗,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了好久。记得在谈到网络交友时,我说了一句自己觉得很满意的句子:“写贺卡,送祝福,
据俄罗斯媒体2016年2月8日报道,导弹巡洋舰“彼得大帝”号将于2019年进行修理和升级改造,其战斗力在改装后将提高2.5倍。至2021年,俄海军将有2艘1144型升级版重型核动力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