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海绵城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可以把城市变成海绵那样,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在下雨时吸水,在需要水资源时防水,所以对其应用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6;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173-011 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关系
风景园林规划(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其核心作用是判别、保护和维护各种自然生态不受破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通过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建立有利于补偿受损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景观格局。风景园林规划为人们提供了城市生活所必须的绿色活动场地,有利于降低城市的烟尘、噪音、温室气体等,还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氧气、水分和适合人类居住与休闲的环境。“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升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实现对雨水的存储、净化和吸收,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形成生态效应。可以说“海绵城市”不仅补充了传统排水系统的水资源不能循环利用以及给排水不及时等缺陷,还有效地调节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防止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既是迎合时代的发展,也是自然发展的需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风景园林的合理规划非常重要。通过风景园林科学的规划设计,可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整体,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有效抵抗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2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1 在园林水景规划当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主要是以提高城市水循环的利用为核心,那么园林中的水景规划就显得尤為重要,在过去的园林水景规划中,水体通常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到与自然界的交流和渗透,从而造成了水体的封闭储蓄,当城市景观需要水资源时,就会需要大量的自来水,进而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现象,在园林景观规划时运用“海绵城市”的原理,结合实际的地形场景,自觉做好水景园林的低洼地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地达到对水资源的吸、蓄、渗、净等作用,并在景观园林需要时加以利用,真正的起到了调节城市水资源的作用。
2.2 公园建筑物的规划设计
公园建筑物在风景园林规划中也可以发挥“海绵”的特性。在雨季,建筑物内部的暗渠可以将建筑各处接的雨水引入环形的滤水槽中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进而实现利用雨水灌溉植被的目的。滤水槽内壁需采用砾石或卵石进行铺设,雨水经过滤水槽后可直接进入到蓄水池当中。此外,用建筑物的屋顶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体现。屋顶花坛能够对雨水进行渗透净化,这些雨水与道路雨水回合后通过绿地流入渗透浅沟,若雨势较大,那么雨水则会通过浅沟进入渗渠。
2.3 在园林道路规划当中的应用
建立在海绵城市理论基础上的园林道路规划设计需要把保护生态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同时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展开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设计时为了降低路面面积可以采用环状路网,以曲线或折线代替传统的直线路形,其间以绿化带作为间隔,并尽量使绿化带的面积达到排水需求。道路两侧整齐种植的行道树可以用连续、分散的高密度绿植来取代。在选择路面材料时也要尽力与海绵城市理论保持一致,以选择质量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渗透性材料最佳,且应当具备改善雨水水质、消纳雨水径流量的功能。在海绵城市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风景园林规划会用到大量的嵌草路面、草皮砖、多孔混凝土以及疏松粒料等透水性好的生态铺装材料,其中嵌草路面和草皮砖能够在路面留有占到路面面积两成到五成的孔隙,在空隙中能够以草皮植被填充,因此常被用于公园步道或次干道。疏松粒料主要是指木屑或卵石、碎石等,由于透水性优越常被用于树池或公园游步道旁的装饰,但因其附着性不足,难以管理,因此常备应用于较小面积的设计当中。而多孔混凝土或者多孔沥青具有很好的渗水性,因此被用于道路施工。
2.4 在园林绿地规划当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规划中的核心部分就是绿地,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下凹式绿地成为近几年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思想之一。它是一种很大程度上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利用了敞开式的空间对雨水进行了储存,减少了水资源的流失。一般来说,下凹式绿地需要其土壤质量未被改善,下凹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其内部植物则主要是以本土草木为主。另外,在园林景观绿地规划中,为构建出具有自我进化水体的绿地,还需要考虑到当地地形的起伏情况、周围环境情况和附近水资源情况等。
2.5 人工湿地的规划设计
湿地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人工湿地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过去曾有人在自然湿地四周进行养殖,然后通过将粪便排入湿地的方法来增加湿地水藻养分从而提升鱼的产量,这种做法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甚至影响到了鸟的迁徙。对此政府重新对湿地进行了规划,以休闲旅游胜地来代替原来的养殖业,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削污作用,既保留了原来的养分,还滋养了其它的水产和水生植物,不仅提升了鱼的品质,还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3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策略
3.1 提升绿化景观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要注重提升绿化景观,开展风景区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公园广场改造力度,强化道路绿化精细化管理,以提升城市风貌,创建文明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要重点加强风景园林区域内水环境的质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湖面治理,及时打捞垃圾,改善湖水水质,降解污染。除此之外,加强园林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从生态系统建设需求入手,打造地下集水区域,设置集水装置,进行污水处理,将经过净化的水资源,应用于林木浇灌与厕所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2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风景园林建设,需要保持景区内的自然特性,展现景区特色风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风景园林可持续化发展,避免园林化与过度人工化。在进行风景园林景区规划时,要合理布局建筑物与构筑物,从高度与体量等方面加以控制。为了能够提高雨水利用率,做好景区生态资源保护,需要合理设计风景园林游览路径,道路地面装铺使用的材料,除了要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还需要和景区内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特色相互适应。景区规划设计中,要确保河溪与泉水等保持自然状态,不得随意截流或者改向等。风景园林区域内的外围保护地带,需要确保山体的完整性,建筑物设计要和景区内景观相互协调。对于风景园林内的植物,要掌握园林绿化生长情况与缺株情况等,及时做好除草与浇水等养护工作,以确保风景园林绿化。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风景园林区域内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加强新科技的应用,打造现代化园林。
结束语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较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开发建设能将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刘成凯,徐凯明,城市生态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研究 [D].合肥 : 安徽大学,2016
[2] 陈倩云.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6).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6;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173-011 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关系
风景园林规划(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其核心作用是判别、保护和维护各种自然生态不受破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通过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建立有利于补偿受损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景观格局。风景园林规划为人们提供了城市生活所必须的绿色活动场地,有利于降低城市的烟尘、噪音、温室气体等,还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氧气、水分和适合人类居住与休闲的环境。“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升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实现对雨水的存储、净化和吸收,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形成生态效应。可以说“海绵城市”不仅补充了传统排水系统的水资源不能循环利用以及给排水不及时等缺陷,还有效地调节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防止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既是迎合时代的发展,也是自然发展的需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风景园林的合理规划非常重要。通过风景园林科学的规划设计,可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整体,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有效抵抗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2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1 在园林水景规划当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主要是以提高城市水循环的利用为核心,那么园林中的水景规划就显得尤為重要,在过去的园林水景规划中,水体通常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到与自然界的交流和渗透,从而造成了水体的封闭储蓄,当城市景观需要水资源时,就会需要大量的自来水,进而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现象,在园林景观规划时运用“海绵城市”的原理,结合实际的地形场景,自觉做好水景园林的低洼地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地达到对水资源的吸、蓄、渗、净等作用,并在景观园林需要时加以利用,真正的起到了调节城市水资源的作用。
2.2 公园建筑物的规划设计
公园建筑物在风景园林规划中也可以发挥“海绵”的特性。在雨季,建筑物内部的暗渠可以将建筑各处接的雨水引入环形的滤水槽中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进而实现利用雨水灌溉植被的目的。滤水槽内壁需采用砾石或卵石进行铺设,雨水经过滤水槽后可直接进入到蓄水池当中。此外,用建筑物的屋顶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体现。屋顶花坛能够对雨水进行渗透净化,这些雨水与道路雨水回合后通过绿地流入渗透浅沟,若雨势较大,那么雨水则会通过浅沟进入渗渠。
2.3 在园林道路规划当中的应用
建立在海绵城市理论基础上的园林道路规划设计需要把保护生态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同时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展开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设计时为了降低路面面积可以采用环状路网,以曲线或折线代替传统的直线路形,其间以绿化带作为间隔,并尽量使绿化带的面积达到排水需求。道路两侧整齐种植的行道树可以用连续、分散的高密度绿植来取代。在选择路面材料时也要尽力与海绵城市理论保持一致,以选择质量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渗透性材料最佳,且应当具备改善雨水水质、消纳雨水径流量的功能。在海绵城市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风景园林规划会用到大量的嵌草路面、草皮砖、多孔混凝土以及疏松粒料等透水性好的生态铺装材料,其中嵌草路面和草皮砖能够在路面留有占到路面面积两成到五成的孔隙,在空隙中能够以草皮植被填充,因此常被用于公园步道或次干道。疏松粒料主要是指木屑或卵石、碎石等,由于透水性优越常被用于树池或公园游步道旁的装饰,但因其附着性不足,难以管理,因此常备应用于较小面积的设计当中。而多孔混凝土或者多孔沥青具有很好的渗水性,因此被用于道路施工。
2.4 在园林绿地规划当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规划中的核心部分就是绿地,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下凹式绿地成为近几年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思想之一。它是一种很大程度上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利用了敞开式的空间对雨水进行了储存,减少了水资源的流失。一般来说,下凹式绿地需要其土壤质量未被改善,下凹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其内部植物则主要是以本土草木为主。另外,在园林景观绿地规划中,为构建出具有自我进化水体的绿地,还需要考虑到当地地形的起伏情况、周围环境情况和附近水资源情况等。
2.5 人工湿地的规划设计
湿地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人工湿地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过去曾有人在自然湿地四周进行养殖,然后通过将粪便排入湿地的方法来增加湿地水藻养分从而提升鱼的产量,这种做法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甚至影响到了鸟的迁徙。对此政府重新对湿地进行了规划,以休闲旅游胜地来代替原来的养殖业,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削污作用,既保留了原来的养分,还滋养了其它的水产和水生植物,不仅提升了鱼的品质,还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3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策略
3.1 提升绿化景观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要注重提升绿化景观,开展风景区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公园广场改造力度,强化道路绿化精细化管理,以提升城市风貌,创建文明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要重点加强风景园林区域内水环境的质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湖面治理,及时打捞垃圾,改善湖水水质,降解污染。除此之外,加强园林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从生态系统建设需求入手,打造地下集水区域,设置集水装置,进行污水处理,将经过净化的水资源,应用于林木浇灌与厕所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2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风景园林建设,需要保持景区内的自然特性,展现景区特色风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风景园林可持续化发展,避免园林化与过度人工化。在进行风景园林景区规划时,要合理布局建筑物与构筑物,从高度与体量等方面加以控制。为了能够提高雨水利用率,做好景区生态资源保护,需要合理设计风景园林游览路径,道路地面装铺使用的材料,除了要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还需要和景区内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特色相互适应。景区规划设计中,要确保河溪与泉水等保持自然状态,不得随意截流或者改向等。风景园林区域内的外围保护地带,需要确保山体的完整性,建筑物设计要和景区内景观相互协调。对于风景园林内的植物,要掌握园林绿化生长情况与缺株情况等,及时做好除草与浇水等养护工作,以确保风景园林绿化。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风景园林区域内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加强新科技的应用,打造现代化园林。
结束语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较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开发建设能将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刘成凯,徐凯明,城市生态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研究 [D].合肥 : 安徽大学,2016
[2] 陈倩云.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