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21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几年常往广西北海跑。北部湾畔的那座小城,是我的家乡。记得1957年初到北京的时候,人问:“哪里人”,一说“北海”,人皆茫然,闻所未闻的样子。
  随父母移居北京那年,我还不满8岁。当年那个8岁娃娃,现在早已被北京“同化”,我成了所谓的“京味儿作家”。当然我知道深浅,对这一“封号”老有点儿战战兢兢。唯一有信心的是,说“京片子”还是够格儿的。我的一位老鄉到北京闯荡了好几年,至今那“儿”化韵,还拿捏不好。时不时就把“倍儿棒”那个“儿”,说的“字正腔圆”。
  弄明白了北京话,还不算明白了北京人的“精气神儿”。北京人的“精气神儿”,在于他们的活法儿——宠辱不惊的处世哲学,有脸儿有面儿的精神优势,有滋有味儿的生活情致,自信满满的神侃戏说……
  我在人民大学的大院儿里长大,其实离老北京还隔得很远。18岁到28岁之间,到京西挖煤,算是混到了京郊的底层,但对北京的了解,也边缘得很。那时忽然读到一本张次溪先生写的《人民首都的天桥》,感到震撼。
  这本书是张次溪对旧京游艺场天桥的调查。它一一列举了近半个世纪的“天桥人物”——几代“天桥八大怪”和其他“撂地抠饼”的艺人们,它还记录下尽可能搜集到的相声段子和俚曲唱词,一首一首地读下来,仿佛能看到那人攒动百艺杂陈嬉笑怒骂的现场……这本书,引领我读到了“平民北京”的生活哲学。


  30年后,我发现自己当年采访过的人物已经先后离去,曾经名满天桥的艺人“大狗熊”孙宝才、由我介绍为金庸先生表演过“叫卖”的臧鸿、给我讲过家史的“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和他们一起消失的,是我曾经非常熟悉的那些胡同和大杂院。用一个北京“老姑奶奶”的说法,现如今城围儿里哪还有北京人呢?那些有滋有味儿的地方和有滋有味儿的人,仿佛一夜间没了影儿。
  最终我发现,只有回到北海,才能找到那种暌违已久的滋味。其实北海的变化也是吓人的。我欢喜的是,北海虽变,仍有许多足以唤醒内心波澜的东西留在那里。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我,已经不被看作是北海人了。在公共场所,好几次都听到当地服务员之间用北海话来喊话:“喂,给那桌的‘捞佬儿’上壶茶!”“捞佬儿”是北海人对北方人的统称。
  人在故乡所感受的那种更深层次的得意,实在是很难一言以蔽之的。譬如那条老街,在我看来,真是一个百看不厌的所在。每次回去,我会到街口的一家咖啡馆喝杯咖啡,俨然要先品品“百年”的醇香。然后就站在当街,眺望那由近而远的、中西合璧的骑楼。曲曲折折的屋脊,在湛蓝的天空上勾勒出一对棱角起伏的线条,延伸向遥远的天际。除了大长假,一般的日子里,老街并不熙熙攘攘。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自拍或者被拍,有的则用塑料袋裹着刚出锅的虾饼,一边吃一边闲逛……而我,更愿意在夜半更深时走进这里,好像还能听见石板路上的木屐声和木栅的关门声。每走过一个路段,或想,这个骑楼底下,当年就住着我的外公外婆,或许现在还供着他们的遗像呢……走在这街上你不能不自恃优越,你自以为比所有“到此一游”的人都有滋有味儿,有故事!

其他文献
大化于胸,与物为春,天地间还是一个有情的宇宙。在中国人看来,宇宙不是一个冷漠的时空存在,不是一个无情的物理世界,它是生命的鼓动,是情趣的流荡,是严整的秩序,是圆满的和谐。宇宙存在对于中国人总是具有一种亲切感、家园感,这就是中国人的宇宙情怀,也就是庄子的美学襟怀。在庄子这里,人生最高境界是个审美境界。因此,李泽厚指出:“从所谓宇宙观、认识论去说明理解庄子,不如从美学上才能真正把握庄子哲学的整体实质。
期刊
“扁舟来往桃花岸,九重云隔巫山。谁笑谈,刀剑来时乍暖还寒。肝肠寸断,百年相挽难改浮世羁绊。风轻云淡,三生换你一句风月无关。残杯冷盏,艰声叹,星斗寒,眉间殇情被玷染。明明想忘却,又执念割不断。”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讲述了青丘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子夜华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人生到底有没有三生?难道此生的一切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吗?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定要知命,要
期刊
立大人之气象,还需精心护持,这涉及到中国哲学“养”的思想。  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个“器具”,仅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有一定的用处是不够的,那是一种“物质化”的人,君子是具有生命大智慧的人。中国哲学对知识和智慧有特别的区分。孔子并不忽视人获得知识的必要性,知识可以帮助人了解事物之特征。但此知识是形式之知识,不能代表人心灵的气象。孔子超越纯形式的知识节文,关心道、仁,关心生命的大智慧,这智
期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此章定名為“学而”,取其篇首二字,初无实意。但夫子开篇言“学”,其中之意,不可不明也。  丙辰十二月十五日:丐尊当不知我来此间实行断食也。一切如旧。中餐用菜。署别名:李婴,老子云:“能婴儿乎?”  朱子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此处不明,如航海无舵,御车无方,终日役役却失之于交臂。稼圃射御是学,庖丁制衣也是学,吾辈四
期刊
修道是人要用一生去实践的系统工程,古代的慕道之士为了得到修道的诀窍,经常要走遍名山大川,耗费巨额的财富,被骗子哄骗的事情,更是代代层出不穷。  我们看,老子的诀窍和次第都已和盘托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形而上者之谓道”,道不是用语言、文
期刊
不少人感叹:秦国好运,连出几代明君;魏公子倒霉,碰上了魏安釐王这样的昏君。殊不知,真正的症结在于,信陵君选择的救国之道——贤公子辅政的运作模式,违背了中央集权制的基本规律。换言之,这条路的尽头本来就不通向富国强兵,只是看起来很光鲜而已。  贤公子辅政模式的关键在于,招揽天下士人,然后在诸侯中赢得声誉,再借此资本执掌国政并结交盟国。  这与春秋卿大夫的贵族政治有几分相似。两者都有封邑与庞大的私家势力
期刊
萧统曾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确实,陶渊明醉翁之意不在酒,“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于“味”,在于“适”,在于超然物外、物我皆忘。另外,喝酒还能够尽情发泄郁积胸中的烦闷,带给他生命的深层感悟和沉醉以及极大的愉悦。“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陶渊明选择的正是这样的一条路,回归生活,回归灵魂最深处的家园,当芸芸众生仍旧在尘世间忙碌不休,仍旧身陷在这个尔虞我
期刊
《大学》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所谓治国在齐家,家齐而后国治。自古以来,齐家之道都是一个关系到个人前途、国家命运的重大课题。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家道不仅可以培养杰出的人才,更能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促使一个家族长盛不衰。本期我们就来看一看清代学者王永彬在他的著作《围炉夜话》中是如何谈论齐家之道的。  积善可兴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
期刊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来到了六朝古都金陵,五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秦淮河的波光漂洗过几曲纸醉金迷?朱雀桥边的野花在何时只能孤芳自赏?当乌衣翩翩的潇洒隐没在巷子的光影中,那曾穿梁过堂的燕子们早已在茅檐下找到了新家。昔日繁华过眼散,如血晚照野草生。此番情景着实令诗人感慨沧海桑田、世事无常,便写下了这首极负盛名的《乌衣巷》。而诗中的“王谢”,即为当时居住这里的两家豪门大族。
期刊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徽州是一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邦,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民国十七八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