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谦诗有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bagg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谦的诗,最有名的莫过于《石灰吟》了,不说这首诗家喻户晓、孺妇皆知,但要比我手边这几首诗有名得多。但相比之下,我手边这几首诗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这是于谦四十五岁过生日那天写的,它至少向我们透露两个信息,那就是清官一般是不过生日的,更不会借生日大肆收受贿赂,大肆宴请宾客;其次是清官的八小时之外也非常相似,那就是坐卧南窗读书作文,这与那些贪官闲暇之余出入赌场、酒楼以及各种娱乐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的“悬鱼”,是个典故。据《后汉书》记载,羊续在担任南阳太守时,就非常喜欢吃鱼,他手下有一个叫焦俭的官员,投其所好,在三月十五日送来一条大鲤鱼。羊续没有拒绝,也没有吃它,而是把这条鱼挂在了房檐下。不久,这条鱼就干得只剩下骨头架子了。
  第二年三月,焦俭又送来一条鱼,羊续二话没说,只是用手指了指那条干鱼。焦俭面红耳赤,从此再也不敢送鱼。羊续呢,为了让下属勉为其难,从此再也不吃鱼。
  还有一个故事见于《南史·傅昭传》中,与上一个故事有些雷同。也好吃鱼的傅昭在任安成内史期间,因为安成少鱼,所以鱼价特高。于是善于拍马的下属便在一个炎炎的夏天给傅昭送来了不少鱼,傅昭没有拒绝也没有吃掉,而是将它们挂在了门边上。不多日,这些鱼都变成了鱼骨架,不能食用了。那些准备再讨好傅昭的人见到这些,都明白了傅昭的清廉之德,良苦用心,不敢再造次,不敢往傅昭的家里再送鱼了。
  一条鱼能够成全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谁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可有的人就是禁不住这些“鱼”的诱惑。但古人对这些鱼是非常注意,非常讲究,非常谨慎的。于谦在这首诗里用到此典,正是此意。
  “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手帕、蘑菇、线香都是于谦任职之地的特产。按照当时官场上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地方官员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一些当地的土特产,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当听到同僚要于谦也带些土特产时,于谦就速成了这首诗。在于谦心目中,这类东西,都是供人民享用的,时下却因官吏征调搜刮,变成了百姓的祸殃,这是要被老百姓捣脊梁骨骂娘的,所以他在诗中明确表示,“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国法纵未及,公論安可逃?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这是于谦的一首《无题》诗,它告诉大家,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人为官,没必要那么贪得无厌,唐朝宰相元载,被抄家时光胡椒就抄出八百石,谁都知道,这够元载祖祖孙孙吃八辈也吃不完,你说要那么多身外之物干什么,这些财没守住,最后还落个满门抄斩。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说的是东汉会稽太守刘宠的故事。据《后汉书》记载,“宠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见吏,郡中大治”,所以朝廷把刘宠调回京城当大臣。临行前,当地百姓自发相送,几位老人还每人送给刘宠一百文钱。刘宠无论如何也不肯收下,但盛情难却,刘宠象征性地收了他们一文钱。就这样,刘宠还怕这一文钱沾污了自己的名声和清白,又随手把这一文钱扔到了江里。这段江水自刘宠扔钱后更加清澈,后人便把这段江叫做“钱清江”,并在江边建“一钱亭”、在绍兴建“一钱太守刘宠庙”供人瞻仰,“一钱太守”的美名也自此传开。
  诗中用正反两个事例,阐明了“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的道理,最后四句与开头两句首尾呼应,说明贪图不义之财,剥削民脂民膏,即使暂时侥幸逃脱国法的制裁,也定会受到公论的谴责,民心的审判。作者忧心忡忡、寓意深远地写下这首诗,真的是意义非凡呀。
其他文献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指出,不得以“国学”为名,传授“三从四德”、占卜、风水、算命等封建糟粕,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国学是什么?有人说,国学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樂而乐”,等等。著名学者邓实总结得更为直白:“国学者何?
期刊
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高理想模式。《礼记·礼运篇·大同章》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扶贫帮困、改善民生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从先
期刊
《礼记》中描绘了孔子构想的理想世界——“大同社会”的景象,其中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句。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日独,废疾者指残疾和患病的人,孔子认为这些人属于贫困人口,他们应该得到照顾,使他们“皆有所养”。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的频发,加之以当时的社会结构,底层人民的生活很大部分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享受生活”。国家以民为本,因此利民、保民在历朝历
期刊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项羽这种英雄人物,当然不喜欢读书。刘邦也不喜欢读书,甚至也不喜欢读书人。不过刘邦会用读书人,项羽有范增而不会用,汉胜楚败,这也是一个原因。苏轼这两句诗倒也不尽是戏言,因为一个人把书读认真了,就忍不住要说真话,而说真话常有严重的后果。这一点,坐牢贬官的苏轼当然深有体会。而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大陆,一个人甚至不必舞文弄墨说什么真话,就凭他读过几本书的“成分”,已经忧
期刊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时,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时刻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放在第一位。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在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
期刊
明嘉靖三年仲冬,一叶扁舟溯江西上,开启了“流放之徒”杨慎的戍滇之旅。  这趟旅程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却全无诗意可言。刚刚遭受了廷杖之刑,尚未痊愈的杨慎背负着忤逆天子的罪名,被解往滇南永昌卫戴罪戍守。对于曾是状元之身,享有才子盛名的杨慎而言,此次流放尽管为他博得了“君子如玉亦如铁”的美誉,然而,也将他与嘉靖皇帝之間的仇怨缠成了一个死结。  流放戍边,对于古代的官员与士人来说,不仅意味着仕途的坎坷与断
期刊
自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在农村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是贫困人口依旧存在。2019年6月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文章中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愿化春泥沃乡野,扶贫工作是重中之重,更是国家的未来。  
期刊
近代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变革,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与乡村、农民息息相关,乡村教育与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一部分觉醒的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实践,以期通过乡村教育、改造、建设来解决中国的出路和前途问题。  教育农事携手政教富卫合一  1899年,中国第一家农事试验机构——上海育蚕试验场成立。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迈向现代的第一步。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则可追溯到1904年。《
期刊
俗骨  我曾经不喜欢黑,觉得有种莫名其妙的压抑,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沉闷。有时写无聊的个人爱好,填写最讨厌的颜色,我一直锲而不舍地写着:黑。  一间黑屋子,别说待着,一想就要发疯。电影里黑社会一出场,无一例外是黑西服墨镜,气势上先吓住了人,所以,有好多年,我迷醉于白色,对黑,拒绝得完全而彻底。黑有鬼魅之态。我记得去过子牙河的河堤,夜色如墨,我想象着一个鬼魂,如果是年少的女子,穿着黑衣,哪里是在吓我,她
期刊
當下,脱贫攻坚正在进入关键时期。如期在2020年告别贫困,是一个硬目标、硬指标,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同时,越是任务紧,越是要防范出现形形色色的乱象。重“面子工程”、轻惠民实效,挑领导容易看得见的地方扶贫,把资金集中投到少数几个点上。在不少贫困地区,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少,被人戏称为“造盆景”“垒大户”。这种“路边花式扶贫”,中看不中用,掩盖真相,遮挡真贫,产生了扶贫泡沫不说,还苦了百姓、伤了民心、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