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幸福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打造精致、幸福的小班教育,可以突破农村学校被动小班化的“瓶颈”,从而让小班成为学生一生中的温馨记忆。
【关键词】整合 资源 幸福 小班
我校自2007年秋学期开始率先在大丰市推进农村小班化教学,至今已有八年。目前,我校的小班化教育已基本完成由“形”到“神”的蜕变,小班化的核心理念已实现由“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到“幸福每一个”的提升。
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借助小班化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一、强化表达训练,营造课堂幸福氛围
幸福课堂首先必须生机盎然,也就是学生必须参与进来。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多不善表达。因此,我们选择了“表达”作为突破口,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智慧灵动、富有生命张力的幸福小班课堂。
1.强化情境表达。
情境表达训练不仅是文科教师的任务,理科教师同样有责。教师首先必须营造一种情境或氛围,如复述故事、看图说话、模拟购物、活动主持等,引起学生说话的动机,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讲出来、讲明白、讲通顺。
课堂上,教师不妨经常使用如下话语:“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还有比这更好的答案吗?”……鼓励学生尝试着去探索、思考、辨析、研究,从而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
2.优化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抓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幸福的课堂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互动中去。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乐于参与小组交流,并能充分发表意见、达成共识。教师还要不留痕迹地给予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多一点发言的机会,要让每一位成员都能为自己拥有话语权而感到自豪。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且有讨论就必须有汇报,形成常规的小组汇报制度。
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欣赏他人的见解,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营造幸福的氛围。
3.活化思辨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必须摒弃单一而缺乏思考的问题,教师抛出的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此,我校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问题时必须认真、反复揣摩,提问时要做到语言准确、整合开放,提问的背景素材要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
例如,教学《马说》这篇文章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现代社会背景下,是遇到伯乐重要,还是人才自我脱颖而出更重要?”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认识到,机遇固然重要,但机遇只会留给时刻准备着的人,即便自身条件再好,如果缺乏前进的动力,再好的伯乐也无济于事。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乐于表达,在问答互动中,不同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二、 整合课内资源,提升课堂幸福指数
1.教学时间多元化。
针对“五严”规定和小班化课堂的特点,同时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我校首先将教学时间区划为“30+15”两部分,即把互动、点拨压缩在30分钟以内,不断强化教师课堂目标的达成意识;后15分钟则让学生展示,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好学、乐学。其次,我们变“师生问答互动”为“个体与个体、小组与小组、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多元化和实质性互动”,在时间分配上更倾向于后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内享有充分的发言时间。这样,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就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而更是参与者、合作者与评判者,课堂压抑感随之荡然无存。再次,我们要求教师强化时间整合意识,积极倡导小班化课堂的问题化、情境化与趣味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有趣可究、有乐可享。
2.教学模板层次化。
自2007年推行小班化实验以来,我校结合导学案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模块进行了科学整合,具体包括“当堂示标→检查预习(导学案Ⅰ)→反馈评讲(点拨)→互动探究(新授)→拓展提升→学生展示(达标)→布置预习(导学案Ⅱ)”七个环节。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我们又制定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的模板。在实际教学中,习题及探究板块通过平行迁移的方式,既可以让出现错误的学生有再矫正、再巩固的机会,也可以让处在同一教学时空中的不同学生都能沿着不同的时间轴线进行自己的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模块的层次化、多样化和精致化。
3.班级布局多样化。
针对小班化课堂的特点,我们摒弃了班级布局僵化固定的传统模式,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主题,构建了5-6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既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协调安排,但要保持相对稳定且富有变化。这样的组合不仅为学生的自主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使教学空间的利用效率达到了最大化,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挖掘课外资源,感悟探究幸福魅力
1.发挥功能室效能。
功能室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学生提升技能、解决问题的场所。每周下午的自习课,我们都准时开放各功能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这样,既拓宽了学习空间,让有共同兴趣、共同需求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合作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搭建展示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恰到好处的赞许和激励,能让学生产生温馨的幸福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学校都会及时对他们给予各种形式的肯定或表扬。同时,我们也设计了一些活动来帮助学困生重建自信。例如,我所在班上有一位学习基础相当薄弱的学生,很多科任教师都对他失去了信心,他自己也很自卑,甚至干脆放任自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跳绳特别优秀,不仅快,而且花样很多,于是,我便在班上倡议举行一次跳绳比赛。一开始,他不肯报名参加,我找他谈了两次,他勉强同意了。结果,他以绝对的优势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第一名。当我把大红的获奖证书和奖品颁发给他时,他的眼角闪现出晶莹的泪光。我知道,那泪光中包含的绝不仅仅是激动的喜悦,更有幸福的味道。 3.拓展网络空间。
我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针对学校和师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先后更新了电脑、完善了校园网络系统、开通了学校网站。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也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无缝交流。
四、丰富文化元素,拓展小班幸福内涵
1.秉承固本文化。
小班化关注的“本”是人的发展。小班化教育的着眼点不能停留在 “标”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发展和感受。幸福小班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但学生的发展和感受是不变之“本”,其余的都是“标”,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进步和喜悦,小班才有幸福的味道。
2.打造特色文化。
我们着力在“每一个”上做文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供给每一个学生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参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我们努力从环境、制度层面,从学生、教师层面,从精神、人文层面层层深入,构建更加开放、民主、生态的小班文化,促进学校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让学生品味幸福。
3.铸就联动文化。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以及家长不断攀升的期望值,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校讯通平台、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壁报橱窗等载体,不断强化与家长的沟通,把每一位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节假日广泛深入学生家中走访,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了解到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倾听家长的心声,形成家校合力,最大效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优化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乐享小班。
以上是我校在深入推进小班化教育、打造幸福小班过程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发掘自身潜力,促进我校小班化教育不断走向精致。
【参考文献】
[1]李海岩,庞中银.幸福每一个,小班化教育创新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汪笑梅.小班化教学应用性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白驹初级中学)
推荐书目
书名:《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董蓓菲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简介:该书纵向论述了我国推行小班化教育17年来的历史及现状,横向比较了中外小班化教育研究和发展中的差异,并基于教育社会学、文化学、环境论、学习心理学等原理,建构了中国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全书以案例形式呈现了国内外学校是如何实施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的,并以专栏形式呈现了小班化教育的前沿理论和观点。作者董蓓菲,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整合 资源 幸福 小班
我校自2007年秋学期开始率先在大丰市推进农村小班化教学,至今已有八年。目前,我校的小班化教育已基本完成由“形”到“神”的蜕变,小班化的核心理念已实现由“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到“幸福每一个”的提升。
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借助小班化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一、强化表达训练,营造课堂幸福氛围
幸福课堂首先必须生机盎然,也就是学生必须参与进来。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多不善表达。因此,我们选择了“表达”作为突破口,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智慧灵动、富有生命张力的幸福小班课堂。
1.强化情境表达。
情境表达训练不仅是文科教师的任务,理科教师同样有责。教师首先必须营造一种情境或氛围,如复述故事、看图说话、模拟购物、活动主持等,引起学生说话的动机,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讲出来、讲明白、讲通顺。
课堂上,教师不妨经常使用如下话语:“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还有比这更好的答案吗?”……鼓励学生尝试着去探索、思考、辨析、研究,从而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
2.优化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抓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幸福的课堂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互动中去。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乐于参与小组交流,并能充分发表意见、达成共识。教师还要不留痕迹地给予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多一点发言的机会,要让每一位成员都能为自己拥有话语权而感到自豪。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且有讨论就必须有汇报,形成常规的小组汇报制度。
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欣赏他人的见解,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营造幸福的氛围。
3.活化思辨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必须摒弃单一而缺乏思考的问题,教师抛出的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此,我校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问题时必须认真、反复揣摩,提问时要做到语言准确、整合开放,提问的背景素材要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
例如,教学《马说》这篇文章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现代社会背景下,是遇到伯乐重要,还是人才自我脱颖而出更重要?”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认识到,机遇固然重要,但机遇只会留给时刻准备着的人,即便自身条件再好,如果缺乏前进的动力,再好的伯乐也无济于事。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乐于表达,在问答互动中,不同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二、 整合课内资源,提升课堂幸福指数
1.教学时间多元化。
针对“五严”规定和小班化课堂的特点,同时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我校首先将教学时间区划为“30+15”两部分,即把互动、点拨压缩在30分钟以内,不断强化教师课堂目标的达成意识;后15分钟则让学生展示,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好学、乐学。其次,我们变“师生问答互动”为“个体与个体、小组与小组、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多元化和实质性互动”,在时间分配上更倾向于后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内享有充分的发言时间。这样,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就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而更是参与者、合作者与评判者,课堂压抑感随之荡然无存。再次,我们要求教师强化时间整合意识,积极倡导小班化课堂的问题化、情境化与趣味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有趣可究、有乐可享。
2.教学模板层次化。
自2007年推行小班化实验以来,我校结合导学案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模块进行了科学整合,具体包括“当堂示标→检查预习(导学案Ⅰ)→反馈评讲(点拨)→互动探究(新授)→拓展提升→学生展示(达标)→布置预习(导学案Ⅱ)”七个环节。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我们又制定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的模板。在实际教学中,习题及探究板块通过平行迁移的方式,既可以让出现错误的学生有再矫正、再巩固的机会,也可以让处在同一教学时空中的不同学生都能沿着不同的时间轴线进行自己的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模块的层次化、多样化和精致化。
3.班级布局多样化。
针对小班化课堂的特点,我们摒弃了班级布局僵化固定的传统模式,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主题,构建了5-6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既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协调安排,但要保持相对稳定且富有变化。这样的组合不仅为学生的自主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使教学空间的利用效率达到了最大化,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挖掘课外资源,感悟探究幸福魅力
1.发挥功能室效能。
功能室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学生提升技能、解决问题的场所。每周下午的自习课,我们都准时开放各功能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这样,既拓宽了学习空间,让有共同兴趣、共同需求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合作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搭建展示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恰到好处的赞许和激励,能让学生产生温馨的幸福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学校都会及时对他们给予各种形式的肯定或表扬。同时,我们也设计了一些活动来帮助学困生重建自信。例如,我所在班上有一位学习基础相当薄弱的学生,很多科任教师都对他失去了信心,他自己也很自卑,甚至干脆放任自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跳绳特别优秀,不仅快,而且花样很多,于是,我便在班上倡议举行一次跳绳比赛。一开始,他不肯报名参加,我找他谈了两次,他勉强同意了。结果,他以绝对的优势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第一名。当我把大红的获奖证书和奖品颁发给他时,他的眼角闪现出晶莹的泪光。我知道,那泪光中包含的绝不仅仅是激动的喜悦,更有幸福的味道。 3.拓展网络空间。
我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针对学校和师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先后更新了电脑、完善了校园网络系统、开通了学校网站。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也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无缝交流。
四、丰富文化元素,拓展小班幸福内涵
1.秉承固本文化。
小班化关注的“本”是人的发展。小班化教育的着眼点不能停留在 “标”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发展和感受。幸福小班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但学生的发展和感受是不变之“本”,其余的都是“标”,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进步和喜悦,小班才有幸福的味道。
2.打造特色文化。
我们着力在“每一个”上做文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供给每一个学生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参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我们努力从环境、制度层面,从学生、教师层面,从精神、人文层面层层深入,构建更加开放、民主、生态的小班文化,促进学校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让学生品味幸福。
3.铸就联动文化。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以及家长不断攀升的期望值,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校讯通平台、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壁报橱窗等载体,不断强化与家长的沟通,把每一位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节假日广泛深入学生家中走访,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了解到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倾听家长的心声,形成家校合力,最大效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优化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乐享小班。
以上是我校在深入推进小班化教育、打造幸福小班过程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发掘自身潜力,促进我校小班化教育不断走向精致。
【参考文献】
[1]李海岩,庞中银.幸福每一个,小班化教育创新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汪笑梅.小班化教学应用性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白驹初级中学)
推荐书目
书名:《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董蓓菲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简介:该书纵向论述了我国推行小班化教育17年来的历史及现状,横向比较了中外小班化教育研究和发展中的差异,并基于教育社会学、文化学、环境论、学习心理学等原理,建构了中国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全书以案例形式呈现了国内外学校是如何实施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的,并以专栏形式呈现了小班化教育的前沿理论和观点。作者董蓓菲,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