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1.5亿糖尿病患者中,有15%的人在一生的某一时段会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其中需要截肢者高达33%。而截肢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5%是因足部溃疡恶化、深部感染或坏疽引起的。不管截肢与否,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的死亡率为29%,合并足坏疽而未行手术治疗的严重患者,其死亡率高达54%。其致残、致死率之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原因
  
  专家提出,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原因主要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合并感染。单纯因为糖尿病血管病变引起者占15%左右,单纯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者占30%左右,而多数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
  
  “无痛足”危害更大
  
  据统计,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70%合并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而糖尿病下肢的神经病变包括感觉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以感觉神经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多数的患者表现有下肢麻木、蚁走感、疼痛,一般疼痛程度较轻可以忍受,少数疼痛较为剧烈,以至于影响日常工作和睡眠;另有一部分患者因为神经病变使下肢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几近消失,对各种疼痛刺激无反应。对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的患者而言,无感觉或感觉迟钝的危害,比有麻、痛等感觉异常要严重得多。因为无感觉,有的患者被钉子从足底穿透至足背而不觉疼痛,有的患者整只脚被近沸的水烫得满布水疱,有的患者在受压的部位产生明显异常而无任何感觉,以至于出现许多压力性溃疡。运动神经纤维的病变则引起足部肌肉萎缩,以致跖骨头突起和形成鹰爪样脚趾,在骨性突起部位足的压力增加,而感觉减弱或消失。自主神经病变引起交感神经张力缺失,产生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营养成分的供给则相应减少,汗腺的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足的干燥、开裂,进而容易使皮肤受损,严重时可导致糖尿病足截肢。
  
  血管病变疼痛明显
  
  与无糖尿病者相比,下肢动脉病变最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间隙性跛行发生率是无糖尿病者的2~3倍。在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除了下肢大、中血管病变发生较为常见外,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足病的另一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受累的血管最初是在膝关节以下,可以显示足趾血供不足,但足背动脉可以扪及搏动。在疾病早期症状不严重,仅仅表现为肢体发凉、足底发紧、皮肤感觉异常,一般不会引起患者注意;到间隙性跛行的病变中期,导致患肢缺血、缺氧才引起患者的注意,而此时患者可能已经出现皮下脂肪萎缩、皮肤变薄、足和足趾无毛发,足趾甲变厚。
  
  不同原因所致足部病变的处理
  
  针对不同原因所致的糖尿病足部病变,其处理方式是不完全相同的。应积极使用胰岛素,尽可能降低患者的血糖至正常范围,而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全身积极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消除足部病变部位的感染;采取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以及病变部位彻底的清创等措施,对无论是神经病变所致还是血管病变所致足部的溃疡,都显得十分重要。其治疗的侧重点也有不同,具体来说:
  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的糖尿病足部溃疡,使用一些扩张微血管、改善足部微循环、营养神经以及溃疡局部的外用药物,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使用效果较好。外用药物中有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还有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以及一些具有排毒排脓、生肌止血的中药制剂。这些药物使用后,对于程度较轻的足部溃疡愈合率较高,对于程度较严重的足部溃疡也有一定治疗价值。
  虽然单纯由糖尿病下肢血管异常所引起的足部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往往很差,肢端开始呈现进行性缺血坏死,变黑变干,截肢(趾)率很高。目前的治疗方式是在足部病变刚开始时,即予以血管介入治疗,如取出血管内的血栓,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效果最好。如条件不允许,采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抗血液凝固,也有一定效果。还有研究提示,采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来治疗,有助于恢复下肢局部微循环。但不管怎样,对于这类患者预防重过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编辑 唐袁媛)
其他文献
年龄在60岁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的糖尿病,或在60岁以前就患有糖尿病而延续到60岁以后的,统称为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老年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在老年人中仅占少数,这些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长期接受胰岛素治疗。    治疗和选择药物有特殊性    老年尤其高龄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特征与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1、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和/或与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并存。在选择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
期刊
在西方发达国家,牙齿的整洁和口腔卫生是文明的象征,定期洗牙和口腔保健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洗牙不但能清除牙面一些污垢,还有防龋齿、去口臭等防治口腔疾病的好处。另外,针对糖尿病患者,洗牙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协助降血糖,特别是对于联合用药或胰岛素替代治疗都不能合理控制血糖的重症糖尿病患者,若能规范洗牙和加强口腔护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控制血糖效果,减少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    “洗牙”的医学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随着8级地震悄无声息的到来。那里顿时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焦点。截至发稿时,已有37万余人受伤,近7万人遇难。前方的英雄们还在为抢救生者、重建家园而奋斗,而那些已经被解救出来的人将面临更加严酷的局面……  日前,政府调集了大批医务人员和药品奔赴抗灾前线,拯救生命的同时竭尽全力避免疫情的发生,力争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在关注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和防疫的同
期刊
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严重的胰岛细胞破坏,自身胰岛素分泌量极少,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而胰岛素治疗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是低血糖。低血糖是指多种原因所致血糖低于2.8mmol/L,而引起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昏迷。低血糖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有研究发现,30岁以上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每周有1次低血糖发作,尤其好发于夜间,发生
期刊
病例:刘英(化名)女士的父母均患有糖尿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她的母亲于3年前死于糖尿病肾病,父亲如今也因脑卒中瘫痪在床。今年不过40岁的她,6年前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有了父母的教训,刘女士对血糖控制异常严格,甚至多次因为节食过度导致低血糖。这些年来,她多次化验糖化血红蛋白均大致正常。前不久,她因劳累后感胸闷、心前区不适而到医院检查,被告知患有冠心病。刘女士对此大惑不解,自己的血糖明明控制得不错
期刊
病例:汪晓峰(化名),男,20岁,身高180厘米。1年前曾因多尿、多饮、多食住院,当时查空腹血糖15.8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血气分析正常,初步诊断“糖尿病,糖尿病酮症”,经补充液体、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较满意。结合该患者的外婆、舅舅均有糖尿病病史,出院诊断“MODY”(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可能性较大。此次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恶心、呕吐、纳差,查空腹血糖31
期刊
尽管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点的疾病,但是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很大的。高血糖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则可能在短暂的数小时内甚至数分钟内发生,有时甚至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必须重视低血糖的急救。对于程度较轻的低血糖患者,可口服果汁或糖水等治疗;服用阿卡波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只能静脉注射葡萄糖液
期刊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的两大病理、生理基础,而且中国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更为严重和突出。随着病程延长,胰岛B细胞逐渐衰竭,当胰岛分泌功能减低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甚至维持生命。近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越来越积极。认为早期应用胰岛素不仅可以使血糖尽早达标,减轻高血糖毒性,还可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保护和修复,有效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期刊
应用超短效胰岛素的优点有哪些?    快速起效的人胰岛素类似物是超短效胰岛素,其商品制剂有:诺和锐(门冬胰岛素),优泌乐(赖脯胰岛素)、速秀霖(国产赖脯胰岛素)。它们都不是天然的胰岛素,而是通过基因重组工程,人为地改变了人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后制造出来的,所以立体结构不像天然的人胰岛素分子那么稳定,在溶液中保持单体小分子,皮下注射后可以很快地通过血管上的微小孔隙进入血流。由于起效时间、达峰时间、
期刊
例一李琳(化名),女,53岁,体形肥胖,初发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两个月后,空腹血糖8.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2mmol/L、糖化血红蛋白8.0%、甘油三酯2.5mmol/L。医生给她用二甲双胍片1.5克/日,治疗了6个月,血糖仍未达标,联合来得时10单位/日,两周后查空腹血糖5.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2mmol/L、甘油三酯1.2mmol/L,3个月后查糖化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