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情感和认知的统一观。把握好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处理好教材内容,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初中学生的品德行为教育近年来让许多教师感到头痛,本文就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生的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上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和教材有一定联系的鲜活事例、时事新闻,或者与教材相关的歌曲影片、小品相声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入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政治就在我们身边,由此诱发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有了更多的自愿选择、自由组合、自主交流、自动探索、自我发展的权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师生、生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接纳,吸收包容,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动起来,才能谈及知识的学、能力的养成和精神品格的发展。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同时也获得别人的评价,从而学会正视自己及别人的优劣,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从而喜悦地接纳现实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
二、 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情绪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改善与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情绪的适应功能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德操守。当学生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用功学习,积极向上,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并勇承重担。而消极情绪状态则使学生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对知识的渴求,也更易对其他学生产生攻击性。学生每时每刻发生的情绪过程,老师都应该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对于控制不住自己,易于激动、发火的学生,引导他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上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使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要重视培养独立性、自我控制,使学生明白,我能很好地管住自己的情绪,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三、 给予学生理解与尊重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告诉我们,尊重学生不是方法,也不是态度,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他人的尊重中获得自尊。学生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教师要面带微笑进入课堂;面对学生提问,不论学生是否答对,都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取得成功的体验。这些可操作性措施,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不愿意到愿意,由不喜欢到喜欢,这不仅是选择方式的转变,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对学生的选择妄下断言,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负责。
四、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持之以恒
思想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它是一项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品德教育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一语可使众人伤,一石可击千层浪。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效工程,它是教师的责任、爱心接力才可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思想健康的学生,无论将来做什么,都不是坏处。教学过程中,要以理论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来做这个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成才才会大有希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
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一堂课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只有通过学生反复不断地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立意要高,眼光要远,方向要明。
(乐清市乐成镇第三中学)
一、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上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和教材有一定联系的鲜活事例、时事新闻,或者与教材相关的歌曲影片、小品相声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入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政治就在我们身边,由此诱发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有了更多的自愿选择、自由组合、自主交流、自动探索、自我发展的权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师生、生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接纳,吸收包容,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动起来,才能谈及知识的学、能力的养成和精神品格的发展。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同时也获得别人的评价,从而学会正视自己及别人的优劣,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从而喜悦地接纳现实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
二、 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情绪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改善与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情绪的适应功能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德操守。当学生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用功学习,积极向上,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并勇承重担。而消极情绪状态则使学生产生悲观意识,失去对知识的渴求,也更易对其他学生产生攻击性。学生每时每刻发生的情绪过程,老师都应该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对于控制不住自己,易于激动、发火的学生,引导他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上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使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要重视培养独立性、自我控制,使学生明白,我能很好地管住自己的情绪,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三、 给予学生理解与尊重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告诉我们,尊重学生不是方法,也不是态度,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他人的尊重中获得自尊。学生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教师要面带微笑进入课堂;面对学生提问,不论学生是否答对,都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取得成功的体验。这些可操作性措施,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不愿意到愿意,由不喜欢到喜欢,这不仅是选择方式的转变,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对学生的选择妄下断言,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负责。
四、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持之以恒
思想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它是一项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品德教育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一语可使众人伤,一石可击千层浪。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效工程,它是教师的责任、爱心接力才可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思想健康的学生,无论将来做什么,都不是坏处。教学过程中,要以理论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来做这个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成才才会大有希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
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一堂课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只有通过学生反复不断地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立意要高,眼光要远,方向要明。
(乐清市乐成镇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