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gz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提倡增效减负的今天,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来谈谈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出发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课堂是学生知识和灵性生长的地方,课堂教学当然需要有精当而明确的目标来引领。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作为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的放矢,高效学习。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是否省时高效,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教者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同时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样的教学目标简明、科学,切实可行,在课堂中能有效地落实和解决。按此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没有过多的无效环节,踏踏实实上下来,自然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深度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
  
  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过:“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可见教师正确深度解读文本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文本解读的方向在哪里》一文中曾引用特级教师刘仁增这样一席话:有效文本解读的核心是明确文本解读要“读”什么。是课文内容还是故事情节,是人物形象还是文章情感,是文本主题还是语言形式。确定的依据不是个人的“我认为”,也不是教参的“教材分析”,而是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任务,藉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确定:语言元素是文本有效解读的“命门”,舍此无它。笔者赞同以上观点。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教者在关注小鸟与驯鹿之间友好的情感即就是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把解读的重点更多放在文中的字词以及标点等表现手段和写作方法上,即文章是“怎么写”上。教者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也”“常常”等词语、揣摩句号、问号、叹号的用法,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朴素自然的和谐之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轻松走进了童话人物的内心深处,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使低年级阅读教学出现了可以预约的精彩。让听者感受到了字词的冷暖、句读的传情、言语的温度。这样解读是很有深度的,折射出教者有效教学理念下文本解读的深刻与准确。
  
  三、精心导入新课,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突破点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的导入上作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阅读教学课堂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突破点。
  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教者运用课件为他们创设了一群小鱼在大海中幸福生活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在轻快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共同做小鱼游的动作,体会小鱼的快乐。动感的画面,神奇的海底,学生立刻感受到大海是鱼儿的天堂,他们生活得非常幸福。这样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鱼的快乐,与后文中可怜的小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勾起孩子们关心小鱼命运的强烈欲望,如此导入,孩子的心已经跟着小鱼进入课文。课伊始,情亦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四、多种形式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
  
  文本的学习其实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于纸表,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而确定阅读方式:
  1.反复诵读,增强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进行语感训练,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很多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文本中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读出个中情味和趣味。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可以大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悟语言的表达规律,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学生感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而是共同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反复品读,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语言精妙的美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与深情。教学时,教师要深入钻研,引导学生在品读时,要抓住重点的词句,生本和文本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努力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在品味语言中渗透朗读技巧,贯穿语言训练,进行学法指导。在品读中,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鉴赏力,丰富了他们的语感,促进课本语言的内化,增加了语言积累。
  例如:在《荷花》一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子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换一换、辨一辨、读一读,体味“冒”字赋予荷花的生机与活力:先让学生将“冒”字换成另一个词,如“钻”“抽”“长”;然后让学生品味辨析,作者为什么独用“冒”?怎样的长才叫“冒”?平日的语言积累有了展示的平台,孩子们品味着,想象着,交流着,“喜气洋洋”“兴高采烈”“自豪”“神气”“迫不及待”这些词不断从学生口中蹦出,他们已从中品出了美,悟得了妙,自然而然读得入情入境。学生通过换词比较,品读辨别悟出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而品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3.边读边想,读活文本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就此而言,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应努力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适时导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在个人的静思默想中,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发展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学生因“读透”文本而融入文本,他们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
  如:《黄山奇石》一文对“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这几块石头均作了生动有趣的介绍。但是黄山的奇石数不胜数,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并激发学生继续想象:除了文中介绍的奇石,黄山上还可能有哪些石头?要求学生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这样,学生又能走出文本,打开思维的闸门,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并能进行拓展性的学习,使自己的阅读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生长点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作为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提问的艺术,精心地设计问题,才能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功效。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要善于对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才能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教师摒弃烦琐的细小问题,仅仅以“嘎羧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这个主要问题贯穿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谈感受。教师以这样统领全文的主要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阅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细细品读,感悟嘎羧的英勇、忠诚和善良。这样因势利导,以学生为主,大大地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六、适度拓展延伸,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长效点
  
  拓展一般是在课文学习中或即将结束时,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一般有就文本内容,挖掘文本空白的拓展或与文本相关知识的拓展。拓展运用得合理,运用得适时、适量,将对语文教学,对孩子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应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有针对性地对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适时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给学生以理解的、感悟的拐杖。
  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教材(文本)是新娘,拓展文本是伴娘。很多语文课,伴娘花枝招展,装扮时髦,远比新娘漂亮,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忘记了新娘而记住了伴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也有这样的困惑:若就本教本,容易被人认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大量拓展,则被人说成花里胡哨,不务正业。我想语文教学是需要拓展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那种形式上的拓展就会少一些,适度的拓展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我校袁凤云主任在上《大江保卫战》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人民子弟兵的光辉的英雄形象,她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剪辑了很多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在悲壮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此时此刻教师让孩子们拿起笔,以“叔叔,我想对你说……”为开头,把对人民子弟兵的赞誉与深情表达出来。这样的拓展由文本走向课外,把学生引向了更丰富、更宽阔的情感体验天地。这种在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的拓展,既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感悟,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收到了务实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在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其他文献
【正】 佛教石雕造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这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与同化,随着中国佛教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佛教艺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中国的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在当前小学数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合作和与人共事的能力是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这种素质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核心课程,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实现课程目标的瓶颈。仔细阅读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在标准中对评价的阐述较少,属于实施建议中的一部分,只是作了概括性的指导,没有详细阐述在教学中的评价。因此使得教师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有不少教师
文章在分析智力资源资本化分配形式的基础上,针对智力资本产权激励这一重要的分配形式,结合心理所有权对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提出重视心理所有权对智力资源资本化产权建设的作用
宁夏回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宁夏回族饮食文化的英译有利于提高宁夏的知名度,让宁夏清真食品走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并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可见,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
【正】 到盖县进盖州镇至镇南街,可以看见一带古城的圆拱式城门上面还耸立着一群气势引人的组合建筑,这就是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新定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盖州钟鼓楼。据《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历史悠久,不管是艺术界还是烹饪界,我国都有杰出的代表作,中国特色在不同领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烹饪工艺在我国发展悠久,其烹饪手段复杂多样,
双元制模式在德国实业技术发展中的应用备受好评,同时也是德国成为“制造大国”的重要原因。目前,鉴于我国职 业教育师范生与普通高校师范生未能区别化以及职业教育师范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平等”“对话”作为一种新思想、一种新形态,必将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一、师本对话——阅读教学的基础  于永正老师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文章的中心领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