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某民办高校大一专科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进行测量,考察了几个人口学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以及吸烟、饮酒和恋爱行为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特点。结果显示,父母关系良好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关系一般但未离婚者。从不吸烟饮酒组的自我意识得分显著高于经常和偶尔接触烟酒的群体。从未恋爱及恋爱1-2次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恋爱3-10次组。
关键词:大专生;自我意识;吸烟;饮酒;恋爱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社会认可度等各方面都和公办高校有所差异,民办院校在很多方面相对不占优势。这些外在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存在正相关。在社会转型期,对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进行研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教育改革,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塑造身心健全的人。文章以国内某民办高职院校大一专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工具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某民办高职院校大一专科生300人发放问卷,回收到有效问卷287份。使用SPSS11.5软件包录入数据并做统计分析。
研究使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1]。它包含70个项目,共10个因子。其中有5个内容维度,即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和社会自我;3个结构维度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2个综合维度指自我概念总分和自我批评。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自我批评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
二、研究结果
(一)人口学因素对自我意识各维度的影响
研究从性别、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关系等4个人口学因素着手,考察自我意识各维度的得分差异。一般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父母关系两个变量的主效果均达到显著,其Wilks’值分别为.927和.849(p<.05)。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因素的主效果不显著。
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男生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总分4个维度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F=4.172,p<.05;F=4.984,p<.05;F=11.760,p<.001;F=4.636,p<.05)。心理自我维度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且在.05水平上接近于显著(F=3.711)。
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社会自我维度上,农村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城镇学生(p<.05)。父母关系变量方面,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知、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7个维度上,父母关系好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关系一般但未离婚者(p<.01;p<.05;p<.001;p<.001;p<.05;p<.05;p<.01),家庭自我维度上,父母关系好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父母离婚者(p<.05)。
(二)吸烟、饮酒行为与自我意识各维度的相关
将被试的吸烟和饮酒行为按频率分别分为三组。其中,从不吸烟者230人,偶尔吸烟者42人,经常吸烟者15人。从不饮酒者86人,偶尔饮酒者190人,经常饮酒者11人。一般线性分析结果表明,饮酒变量主要效果之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结果达到显著,其Wilks’值为.896(p<.05)。吸烟与饮酒两个变量的交互作用结果亦在.05水平上接近显著,Wilks’值为.846,经常吸烟而从不饮酒者,其自我满意维度得分显著最高(p<.01)。
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自我认知、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6个方面,从不吸烟者得分显著高于偶尔吸烟者(p<.05;p<.001;p<.05;p<.01;p<.01;p<.01)。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两个方面,从不吸烟者得分还显著高于经常吸烟者(p<.05)。在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和自我满意3个方面,各组得分无显著差异。
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自我认知、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6个方面,从不饮酒者得分显著高于偶尔饮酒者(p<.05;p<.001;p<.05;p<.01;p<.01;p<.05)。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6个方面,从不饮酒者得分显著高于经常饮酒者(p<.01;p<.01;p<.05;p<.01;p<.05;p<.05)。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3个方面,各组得分无显著差异。
(三)恋爱行为与自我意识各维度的相关
研究从被试的恋爱次数、初恋年龄和每次恋爱平均持续时间3个方面考量个体的恋爱行为。将被试按曾经的恋爱次数分组,其中恋爱0次者占30.6%,共88人;曾经恋爱1-2次者占47.2%,共135人;恋爱3-10次者占22.2%,共64人。将199名有恋爱经历的被试按初恋年龄分组,10-15岁组占28.6%,共57人;16-17岁组占47.3%,共94人;18-20岁组占24.1%,共48人。按每次恋爱的平均持续时间将182名有效被试分组,恋爱平均持续3个月以内的占32.4%,共59人;4-13个月的占72%,共72人;14-72个月的占28%,共51人。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恋爱次数组在自我意识7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行动4个维度上,从未恋爱和恋爱1-2次的被试得分均显著高于恋爱3-10次者(p<.01;p<.05;p<.001;p<.01;p<.001;p<.05;p<.01)。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总分维度上,恋爱1-2次的被试得分明显高于3-10次者(p<.05;p<.01)。在自我批评维度上,恋爱3-10次者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5)。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满意3个维度上,不同恋爱次数组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对有恋爱经历的群体的自我意识得分进行一般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恋爱1-2次的被试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和心理自我3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恋爱3-10次的被试(p<.05)。初恋年龄10-15岁、16-17岁两组被试在社会自我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18-20岁组(p<.05)。不同恋爱持续时间的群体在自我意识各维度上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人口学因素对自我意识各维度得分的影响
在性别因素对自我意识得分的影响方面,本研究的结果和以往研究类似[2],认为男大学生在若干方面的自我意识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可以理解为,同龄的女孩比男孩的自我意识更明确,道德感、家庭感和成熟度更高。因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学生的焦虑和迷茫普遍存在[3]。但是,因为社会对男性的事业成就持有更高期待,所以,男孩对未来的焦虑似乎更明显。当事业发展不顺利时,女孩可以将家庭当作一个最终的退路,而男孩则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这提示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要警惕过高的成就压力给男孩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根据其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倾向因材施教[4],避免提出不切合其自身条件的过高目标,造成其自我认知的混乱、自我满意度不良以及自我控制的迷茫。
传统观念认为,独生子女往往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因此,可能比非独生子女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研究结果显示两个组群的自我意识水平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当今中国越来越国际化的结果。人们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大,独立和自主的精神经过家庭和学校教育渗透进个体的思想,同时,市场经济也促成了人们自我意识的提升。
相较于独生子女情况、性别和出生地3个因素,父母关系情况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发育影响最为显著。与以往的研究相似,父母关系好的个体自我意识明显更加健全。而父母关系一般但未离婚的被试在很多方面得分要显著较低。家庭关系是个体认识世界的最初窗口,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来源。和谐的父母关系使个体放松而愉悦,在潜意识层面传递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满意,有利于个体成就自己。现实生活中,很多关系并不好的夫妻会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选择不离婚。数据表明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完整不等于美满。儿童需要的是美满的家庭环境,这不是仅仅完整就能达到的。实际上,很多完整的家庭充满了争吵或冷战,孩子因此而缺乏安全感,或者在父母之间无所适从。这直接影响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造成自我混乱,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而离婚家庭中,如果父母依然能够持续对孩子付出关注和爱,并且对离婚事件进行合理解释,孩子的自我意识亦能得到很好地成长。
(二)吸烟、饮酒行为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吸烟与饮酒属于两种不同个性倾向的行为。吸烟者更倾向于喜欢内省,饮酒者更倾向于喜欢外交。大学生没有踏入工作,所以基本没有必须吸烟或饮酒的场合。偶尔吸烟或饮酒或许是一种自我尝试,经常吸烟或饮酒者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
大一学生青春期刚刚结束,人格尚未成熟完善。一部分人吸烟是为了伪装成熟或者自我麻醉,表现出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另一部分人则属于真正的内省者。前者的自我意识是不成熟的,这种外在的模仿是盲目的,是自我认知不明确或缺乏自我控制力的表现,但不是自我否定的结果。后者具有内省的习惯,往往自我认知更到位,坚持自己,拒绝盲目从众。所以,经常吸烟而从不饮酒者自我满意度最高。大学生吸烟往往不是工作需要,偶尔吸烟者,可能更多属于随波逐流的一类,这或许可以解释其在几个维度上得分显著较低[5]。从不吸烟者,能够认同学生角色,遵从学生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形象比较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目标,所以,其自我意识若干维度得分显著较高。
大学生的饮酒行为可能是一种社交的渴望,也可能是借酒消愁的尝试。前者或许偶尔饮酒,但一定不是经常为之。后者频率可能更高,和一部分经常吸烟的被试一样,属于对自身无法控制不良情绪的承认。所以,从不饮酒者更能明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定位,自我满意度更高,自我行动更贴合现实。
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儿童的吸烟或饮酒倾向加以注意和控制,要引导其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内心的压力,寻找和确立人生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为之奋斗,最终找到真正的自信和对抗压力的勇气。
(三)恋爱行为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本研究的被试年龄大约在17-20岁。研究认为,在这个年龄段从未恋爱和恋爱1-2次的大学生群体,其自我意识若干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恋爱3-10次的被试。对有恋爱经历的被试进行考察发现,初恋年龄在10-17岁的被试社会自我得分显著高于18-20岁者。
爱情是唯一可以与亲情相抗衡的亲密关系。个体从亲情中获得了足够多的爱和关注,那么他往往没有足够的内驱力在青春期打破早恋禁忌,至少他会有选择有节制地恋爱。因为他有较明确的自我认知,能够自我肯定,不会因过于迷茫而必须在爱情这种亲密关系中寻找自己或者疗伤。否则,个体会极其渴望爱情又恐惧亲密相处。恋爱3-10次的大学生倾向于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这与其早期生活环境有关,是造成频繁恋爱的重要原因。恋爱次数多往往意味着每次恋爱时间不长,这投射出了其内心对亲密关系的趋避冲突。从未恋爱过以及恋爱1-2次的个体,更遵从学生道德,这映射出了其潜意识相对较少存在压抑。
从学校教育的阶段来划分,10-17岁属于小学中后期至中学时期;从儿童身心发展来说,处在青春期前后。在这个年龄阶段,主流教育不提倡学生恋爱。违背了主流教育要求的学生往往没有很重视学校学习,所以空出了大量时间用来接触社会和模仿成年人,于是有了恋爱行为。而18-20岁初恋组可能在这个阶段更加遵从学生规范,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对于自己的社会定位这个问题非常陌生和单纯,思考的比较晚,社会自我的得分自然更低。
这个研究结果当然不是为了鼓励早恋,但它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某些因素的缺失给出了提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除了重视儿童的认知发展之外,还要关注其社会化。教育者有时候会在书本教育和社会化之间发现矛盾,为了维护书本的权威而放弃社会化教育,这或许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不利于长远发展。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能够做到书本教育和社会现象的有机结合,可以在现实基础上理解书本知识,并在书本知识指导下成为社会人。不会将书本知识的理解理想化和单一化,也不会将现实世界庸俗化和复杂化。在对儿童进行恋爱教育时,既不会盲目将其理解为肮脏的绝对禁忌,又不会绝对开放,而是持一种理性的科学的认知态度,使得儿童能够把握合理尺度,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增刊):83-104.
[2] 赖文龙.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J].心理科学,2009,(2):
495-497.
[3] 闫志英,周述刚.浅谈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偏
差及其调试[J].社会心理科学,2002,(4):34-37.
[4] 杨锡田,时建朴.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大学生自我意识
培养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5):35-37.
[5] 孟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及其矫正[J].中国临床康
复,2005,(16):152-153.
关键词:大专生;自我意识;吸烟;饮酒;恋爱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社会认可度等各方面都和公办高校有所差异,民办院校在很多方面相对不占优势。这些外在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存在正相关。在社会转型期,对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进行研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教育改革,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塑造身心健全的人。文章以国内某民办高职院校大一专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工具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某民办高职院校大一专科生300人发放问卷,回收到有效问卷287份。使用SPSS11.5软件包录入数据并做统计分析。
研究使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1]。它包含70个项目,共10个因子。其中有5个内容维度,即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和社会自我;3个结构维度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2个综合维度指自我概念总分和自我批评。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自我批评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
二、研究结果
(一)人口学因素对自我意识各维度的影响
研究从性别、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关系等4个人口学因素着手,考察自我意识各维度的得分差异。一般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父母关系两个变量的主效果均达到显著,其Wilks’值分别为.927和.849(p<.05)。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因素的主效果不显著。
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男生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总分4个维度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F=4.172,p<.05;F=4.984,p<.05;F=11.760,p<.001;F=4.636,p<.05)。心理自我维度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且在.05水平上接近于显著(F=3.711)。
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社会自我维度上,农村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城镇学生(p<.05)。父母关系变量方面,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知、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7个维度上,父母关系好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关系一般但未离婚者(p<.01;p<.05;p<.001;p<.001;p<.05;p<.05;p<.01),家庭自我维度上,父母关系好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父母离婚者(p<.05)。
(二)吸烟、饮酒行为与自我意识各维度的相关
将被试的吸烟和饮酒行为按频率分别分为三组。其中,从不吸烟者230人,偶尔吸烟者42人,经常吸烟者15人。从不饮酒者86人,偶尔饮酒者190人,经常饮酒者11人。一般线性分析结果表明,饮酒变量主要效果之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结果达到显著,其Wilks’值为.896(p<.05)。吸烟与饮酒两个变量的交互作用结果亦在.05水平上接近显著,Wilks’值为.846,经常吸烟而从不饮酒者,其自我满意维度得分显著最高(p<.01)。
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自我认知、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6个方面,从不吸烟者得分显著高于偶尔吸烟者(p<.05;p<.001;p<.05;p<.01;p<.01;p<.01)。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两个方面,从不吸烟者得分还显著高于经常吸烟者(p<.05)。在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和自我满意3个方面,各组得分无显著差异。
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自我认知、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6个方面,从不饮酒者得分显著高于偶尔饮酒者(p<.05;p<.001;p<.05;p<.01;p<.01;p<.05)。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6个方面,从不饮酒者得分显著高于经常饮酒者(p<.01;p<.01;p<.05;p<.01;p<.05;p<.05)。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3个方面,各组得分无显著差异。
(三)恋爱行为与自我意识各维度的相关
研究从被试的恋爱次数、初恋年龄和每次恋爱平均持续时间3个方面考量个体的恋爱行为。将被试按曾经的恋爱次数分组,其中恋爱0次者占30.6%,共88人;曾经恋爱1-2次者占47.2%,共135人;恋爱3-10次者占22.2%,共64人。将199名有恋爱经历的被试按初恋年龄分组,10-15岁组占28.6%,共57人;16-17岁组占47.3%,共94人;18-20岁组占24.1%,共48人。按每次恋爱的平均持续时间将182名有效被试分组,恋爱平均持续3个月以内的占32.4%,共59人;4-13个月的占72%,共72人;14-72个月的占28%,共51人。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恋爱次数组在自我意识7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行动4个维度上,从未恋爱和恋爱1-2次的被试得分均显著高于恋爱3-10次者(p<.01;p<.05;p<.001;p<.01;p<.001;p<.05;p<.01)。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总分维度上,恋爱1-2次的被试得分明显高于3-10次者(p<.05;p<.01)。在自我批评维度上,恋爱3-10次者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5)。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满意3个维度上,不同恋爱次数组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对有恋爱经历的群体的自我意识得分进行一般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恋爱1-2次的被试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和心理自我3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恋爱3-10次的被试(p<.05)。初恋年龄10-15岁、16-17岁两组被试在社会自我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18-20岁组(p<.05)。不同恋爱持续时间的群体在自我意识各维度上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人口学因素对自我意识各维度得分的影响
在性别因素对自我意识得分的影响方面,本研究的结果和以往研究类似[2],认为男大学生在若干方面的自我意识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可以理解为,同龄的女孩比男孩的自我意识更明确,道德感、家庭感和成熟度更高。因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学生的焦虑和迷茫普遍存在[3]。但是,因为社会对男性的事业成就持有更高期待,所以,男孩对未来的焦虑似乎更明显。当事业发展不顺利时,女孩可以将家庭当作一个最终的退路,而男孩则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这提示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要警惕过高的成就压力给男孩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根据其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倾向因材施教[4],避免提出不切合其自身条件的过高目标,造成其自我认知的混乱、自我满意度不良以及自我控制的迷茫。
传统观念认为,独生子女往往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因此,可能比非独生子女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研究结果显示两个组群的自我意识水平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当今中国越来越国际化的结果。人们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大,独立和自主的精神经过家庭和学校教育渗透进个体的思想,同时,市场经济也促成了人们自我意识的提升。
相较于独生子女情况、性别和出生地3个因素,父母关系情况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发育影响最为显著。与以往的研究相似,父母关系好的个体自我意识明显更加健全。而父母关系一般但未离婚的被试在很多方面得分要显著较低。家庭关系是个体认识世界的最初窗口,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来源。和谐的父母关系使个体放松而愉悦,在潜意识层面传递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满意,有利于个体成就自己。现实生活中,很多关系并不好的夫妻会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选择不离婚。数据表明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完整不等于美满。儿童需要的是美满的家庭环境,这不是仅仅完整就能达到的。实际上,很多完整的家庭充满了争吵或冷战,孩子因此而缺乏安全感,或者在父母之间无所适从。这直接影响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造成自我混乱,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而离婚家庭中,如果父母依然能够持续对孩子付出关注和爱,并且对离婚事件进行合理解释,孩子的自我意识亦能得到很好地成长。
(二)吸烟、饮酒行为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吸烟与饮酒属于两种不同个性倾向的行为。吸烟者更倾向于喜欢内省,饮酒者更倾向于喜欢外交。大学生没有踏入工作,所以基本没有必须吸烟或饮酒的场合。偶尔吸烟或饮酒或许是一种自我尝试,经常吸烟或饮酒者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
大一学生青春期刚刚结束,人格尚未成熟完善。一部分人吸烟是为了伪装成熟或者自我麻醉,表现出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另一部分人则属于真正的内省者。前者的自我意识是不成熟的,这种外在的模仿是盲目的,是自我认知不明确或缺乏自我控制力的表现,但不是自我否定的结果。后者具有内省的习惯,往往自我认知更到位,坚持自己,拒绝盲目从众。所以,经常吸烟而从不饮酒者自我满意度最高。大学生吸烟往往不是工作需要,偶尔吸烟者,可能更多属于随波逐流的一类,这或许可以解释其在几个维度上得分显著较低[5]。从不吸烟者,能够认同学生角色,遵从学生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形象比较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目标,所以,其自我意识若干维度得分显著较高。
大学生的饮酒行为可能是一种社交的渴望,也可能是借酒消愁的尝试。前者或许偶尔饮酒,但一定不是经常为之。后者频率可能更高,和一部分经常吸烟的被试一样,属于对自身无法控制不良情绪的承认。所以,从不饮酒者更能明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定位,自我满意度更高,自我行动更贴合现实。
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儿童的吸烟或饮酒倾向加以注意和控制,要引导其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内心的压力,寻找和确立人生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为之奋斗,最终找到真正的自信和对抗压力的勇气。
(三)恋爱行为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本研究的被试年龄大约在17-20岁。研究认为,在这个年龄段从未恋爱和恋爱1-2次的大学生群体,其自我意识若干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恋爱3-10次的被试。对有恋爱经历的被试进行考察发现,初恋年龄在10-17岁的被试社会自我得分显著高于18-20岁者。
爱情是唯一可以与亲情相抗衡的亲密关系。个体从亲情中获得了足够多的爱和关注,那么他往往没有足够的内驱力在青春期打破早恋禁忌,至少他会有选择有节制地恋爱。因为他有较明确的自我认知,能够自我肯定,不会因过于迷茫而必须在爱情这种亲密关系中寻找自己或者疗伤。否则,个体会极其渴望爱情又恐惧亲密相处。恋爱3-10次的大学生倾向于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这与其早期生活环境有关,是造成频繁恋爱的重要原因。恋爱次数多往往意味着每次恋爱时间不长,这投射出了其内心对亲密关系的趋避冲突。从未恋爱过以及恋爱1-2次的个体,更遵从学生道德,这映射出了其潜意识相对较少存在压抑。
从学校教育的阶段来划分,10-17岁属于小学中后期至中学时期;从儿童身心发展来说,处在青春期前后。在这个年龄阶段,主流教育不提倡学生恋爱。违背了主流教育要求的学生往往没有很重视学校学习,所以空出了大量时间用来接触社会和模仿成年人,于是有了恋爱行为。而18-20岁初恋组可能在这个阶段更加遵从学生规范,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对于自己的社会定位这个问题非常陌生和单纯,思考的比较晚,社会自我的得分自然更低。
这个研究结果当然不是为了鼓励早恋,但它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某些因素的缺失给出了提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除了重视儿童的认知发展之外,还要关注其社会化。教育者有时候会在书本教育和社会化之间发现矛盾,为了维护书本的权威而放弃社会化教育,这或许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不利于长远发展。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能够做到书本教育和社会现象的有机结合,可以在现实基础上理解书本知识,并在书本知识指导下成为社会人。不会将书本知识的理解理想化和单一化,也不会将现实世界庸俗化和复杂化。在对儿童进行恋爱教育时,既不会盲目将其理解为肮脏的绝对禁忌,又不会绝对开放,而是持一种理性的科学的认知态度,使得儿童能够把握合理尺度,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增刊):83-104.
[2] 赖文龙.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J].心理科学,2009,(2):
495-497.
[3] 闫志英,周述刚.浅谈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偏
差及其调试[J].社会心理科学,2002,(4):34-37.
[4] 杨锡田,时建朴.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大学生自我意识
培养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5):35-37.
[5] 孟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及其矫正[J].中国临床康
复,2005,(1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