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作家中,萧红不是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其小说中的扛鼎之作《呼兰河传》集中体现萧红对民族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命的思考,在精神上承继了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叙事的启蒙主义,也最能体现她小说创作的风格。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前后。此时,萧红与萧军分离,同端木蕻良结合,朋友们不理解,在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流亡香港。萧红的心境是寂寞的。“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譹?訛但寂寞的好处是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对现实和未来的失望多于希望的人往往注目于过去,注目于回忆。当寂寞的萧红躺在病榻上,在寂寞的房间里,那些埋藏在她记忆深处的影像纷至沓来。她说:“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譺?訛她不是需要讲一个故事,而是她有一个故事要讲。童年的生命体验深深地刻在萧红的生命历程中,在寂寞之时,这种体验越发鲜明,挥之不去,成为《呼兰河传》的创作动因。
《呼兰河传》描绘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个乡镇的图景:物质上贫穷落后,吃点小葱蘸大酱就认为是最可口的东西。精神与物质同样匮乏,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中,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是整个小城最盛大的节日。传统和惯例支配着一切。“牙科医生的大招牌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所以那牙科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譻?訛封闭守旧的文化对一切所谓的异端有种本能的排斥。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不大像团圆媳妇而被“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譼?訛致死。萧红真实地描绘出呼兰城人的存在:人们活在生活的表面,对人自身最为重要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有价值地生存都茫然不知。“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譽?訛在“呼兰城社會”,人不是作为人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呼兰河传》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古老民族生存状态主题的思考,但比后者更为深刻。
《生死场》在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互为背景的描述中,揭示了普通中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及其空寂无聊,几于被一种本能的自虐行为和心理促动而形成的毫无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样无意义的生存只是由于外力的作用(日本入侵)继续不下去了,他们也开始懂得了民族的尊严和做人的价值,他们不再是“蚊子似的为死而生”,而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譾?訛换言之,他们作为人的觉醒是一种偶然。《呼兰河传》中,萧红完全从古老民族自身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本相出发,反思民族痼疾和国民性弱点。因为这种混沌的生存,就是“默默地生长几千年的人生”。不仅如此,在思考民族现实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伦常人格的同时,萧红还从生命本体论层面对人生作了某种形而上的思考。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诸多问题的思考是通过笔下的二元世界呈现的:一个是呼兰城世界,一个是祖父、我、后花园构成的世界。两个世界通过“我”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前一个世界愚昧、残忍、无聊、守旧,后一个世界慈爱、温馨、自由、健康。在后一个世界里:
倭瓜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譿?訛
前一个世界虽然不好,却是强大的,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后一个世界固然美好,却是弱小的、从属的。不必说后园一到秋天就衰败了,一到冬天则全给雪埋住了,就连祖父也“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而且“祖父常常挨骂”?讀?訛;“我”由于儿童好奇的天性而受到严厉的惩罚:被祖母用针刺痛手指,或者被父亲一脚踢翻了,差点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小说中并非刻意呈现的二元世界表明:在病态社会中,一切美好的、正常的、人性的东西,都会被视为非正常的而遭受扼杀,即便这些东西与他人并无大碍。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毒害,并不亚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这是《呼兰河传》给读者的最强烈的感受。如果把《生死场》与《呼兰河传》放在一起读,这样的感受会更加鲜明。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如看客心理、敬重鬼神而轻视人的基本权利、盲目地反对革新等,在《呼兰河传》中得到了集中的艺术的表现。
正如《生死场》中动物映衬着人一样,后园世界的存在,凸显了呼兰城世界的存在。后园世界的勃勃生机,对照着呼兰城社会的贫乏与无味。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讁?訛
除了对民族生存本相的探询之外,《呼兰河传》还呈现了萧红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何为有意义的人生?或者,人生本来就是苍白的,并无任何意义?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死了也就死了,用有二伯的话:“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輥?輮?訛一千多年前,陶渊明曾感叹:“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一千多年后,萧红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同一主题的思考。在萧红笔下,灰色病态人生对生命力的销蚀显示出生命的无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枯寂。生既无价值,死当然就更无足轻重。萧红写道: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輥?輯?訛
愚昧的人生固然是一种悲剧,有理性的人生又如何呢?在小说中,祖父是唯一一个智性的存在,他有文化、善良且尊重生命。对小团圆媳妇之死,他评论道:好好的孩子给害死了。可祖父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呢?《呼兰河传》中,“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的句子几次出现。可以说,“荒凉”,是萧红最深刻的人生体验。萧红写道: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輥?輰?訛
面对着巨大的、永恒的虚无,个体的人的存在何其短暂、渺小!惟人生悲凉感体验深刻的人才会执拗的追求着“温暖和爱”。?輥?輱?訛
总之,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探索精神的作家。她以小说的形式不仅表达了对文化传统、国民性、物质匮乏、僵滞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之类较具象的形而下的命题的思考,而且她的思考也涉猎到了人的异化、生与死的价值、人的终极意义等较抽象的形而上的命题。因之,她的小说尤其是《呼兰河传》就具有一定的深层意蕴而分外耐人寻味。
注 释:
①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萧红《呼兰河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⑤⑦⑧⑩?輥?輯?訛?輥?輰?訛萧红:《呼兰河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第6页,第31页,第89页,第94页,第212页,第142页,第294页。
④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⑥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见《萧红全集〈上册〉》,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⑨肖凤:《悲情女作家萧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輥?輱?訛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韩雪:《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对存在疑问的深思》(未刊稿)。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编校:董方晓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前后。此时,萧红与萧军分离,同端木蕻良结合,朋友们不理解,在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流亡香港。萧红的心境是寂寞的。“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譹?訛但寂寞的好处是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对现实和未来的失望多于希望的人往往注目于过去,注目于回忆。当寂寞的萧红躺在病榻上,在寂寞的房间里,那些埋藏在她记忆深处的影像纷至沓来。她说:“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譺?訛她不是需要讲一个故事,而是她有一个故事要讲。童年的生命体验深深地刻在萧红的生命历程中,在寂寞之时,这种体验越发鲜明,挥之不去,成为《呼兰河传》的创作动因。
《呼兰河传》描绘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个乡镇的图景:物质上贫穷落后,吃点小葱蘸大酱就认为是最可口的东西。精神与物质同样匮乏,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中,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是整个小城最盛大的节日。传统和惯例支配着一切。“牙科医生的大招牌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所以那牙科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譻?訛封闭守旧的文化对一切所谓的异端有种本能的排斥。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不大像团圆媳妇而被“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譼?訛致死。萧红真实地描绘出呼兰城人的存在:人们活在生活的表面,对人自身最为重要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有价值地生存都茫然不知。“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譽?訛在“呼兰城社會”,人不是作为人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呼兰河传》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古老民族生存状态主题的思考,但比后者更为深刻。
《生死场》在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互为背景的描述中,揭示了普通中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及其空寂无聊,几于被一种本能的自虐行为和心理促动而形成的毫无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样无意义的生存只是由于外力的作用(日本入侵)继续不下去了,他们也开始懂得了民族的尊严和做人的价值,他们不再是“蚊子似的为死而生”,而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譾?訛换言之,他们作为人的觉醒是一种偶然。《呼兰河传》中,萧红完全从古老民族自身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本相出发,反思民族痼疾和国民性弱点。因为这种混沌的生存,就是“默默地生长几千年的人生”。不仅如此,在思考民族现实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伦常人格的同时,萧红还从生命本体论层面对人生作了某种形而上的思考。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诸多问题的思考是通过笔下的二元世界呈现的:一个是呼兰城世界,一个是祖父、我、后花园构成的世界。两个世界通过“我”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前一个世界愚昧、残忍、无聊、守旧,后一个世界慈爱、温馨、自由、健康。在后一个世界里:
倭瓜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譿?訛
前一个世界虽然不好,却是强大的,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后一个世界固然美好,却是弱小的、从属的。不必说后园一到秋天就衰败了,一到冬天则全给雪埋住了,就连祖父也“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而且“祖父常常挨骂”?讀?訛;“我”由于儿童好奇的天性而受到严厉的惩罚:被祖母用针刺痛手指,或者被父亲一脚踢翻了,差点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小说中并非刻意呈现的二元世界表明:在病态社会中,一切美好的、正常的、人性的东西,都会被视为非正常的而遭受扼杀,即便这些东西与他人并无大碍。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毒害,并不亚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这是《呼兰河传》给读者的最强烈的感受。如果把《生死场》与《呼兰河传》放在一起读,这样的感受会更加鲜明。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如看客心理、敬重鬼神而轻视人的基本权利、盲目地反对革新等,在《呼兰河传》中得到了集中的艺术的表现。
正如《生死场》中动物映衬着人一样,后园世界的存在,凸显了呼兰城世界的存在。后园世界的勃勃生机,对照着呼兰城社会的贫乏与无味。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讁?訛
除了对民族生存本相的探询之外,《呼兰河传》还呈现了萧红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何为有意义的人生?或者,人生本来就是苍白的,并无任何意义?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死了也就死了,用有二伯的话:“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輥?輮?訛一千多年前,陶渊明曾感叹:“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一千多年后,萧红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同一主题的思考。在萧红笔下,灰色病态人生对生命力的销蚀显示出生命的无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枯寂。生既无价值,死当然就更无足轻重。萧红写道: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輥?輯?訛
愚昧的人生固然是一种悲剧,有理性的人生又如何呢?在小说中,祖父是唯一一个智性的存在,他有文化、善良且尊重生命。对小团圆媳妇之死,他评论道:好好的孩子给害死了。可祖父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呢?《呼兰河传》中,“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的句子几次出现。可以说,“荒凉”,是萧红最深刻的人生体验。萧红写道: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輥?輰?訛
面对着巨大的、永恒的虚无,个体的人的存在何其短暂、渺小!惟人生悲凉感体验深刻的人才会执拗的追求着“温暖和爱”。?輥?輱?訛
总之,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探索精神的作家。她以小说的形式不仅表达了对文化传统、国民性、物质匮乏、僵滞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之类较具象的形而下的命题的思考,而且她的思考也涉猎到了人的异化、生与死的价值、人的终极意义等较抽象的形而上的命题。因之,她的小说尤其是《呼兰河传》就具有一定的深层意蕴而分外耐人寻味。
注 释:
①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萧红《呼兰河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⑤⑦⑧⑩?輥?輯?訛?輥?輰?訛萧红:《呼兰河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第6页,第31页,第89页,第94页,第212页,第142页,第294页。
④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⑥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见《萧红全集〈上册〉》,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⑨肖凤:《悲情女作家萧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輥?輱?訛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韩雪:《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对存在疑问的深思》(未刊稿)。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