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报刊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1911年,我国涌现的女子报刊达30多种。这和戊戌运动时期仅有一份女子报刊相比,真可谓是一个大的飞跃。大量女子报刊的出现,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高潮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报刊的创办人、主编,多为觉醒的知识妇女,一般都受过新式教育,不少还是留学生。她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深感自己力量的单薄。她们通过报刊开展舆论宣传,唤起更多的女同胞投入妇女解放运动,扩大女界的影响。一批妇女活动家和革命志士,成为创办女子报刊的中坚。如秋瑾曾创办东京《白话》报和《中国女报》。刘青霞、陈撷芬、丁初我、唐群英、尹锐志等,都曾积极地参与女子报刊的创建。一些关心女权运动的男子,也积极支持这一事业,陈志群就曾投身于《女子世界》的编辑和《神州女报》、上海《女报》的出版发行工作。
  20世纪初最先出现的女子报刊叫《女学报》(月刊),由著名的《苏报》创办人陈范之女陈撷芬于1902年在上海创办。因随《苏报》发行,人称《女苏报》,编辑部在上海新马路华安里。《女学报》通过倡办女学来兴女权,因而大量介绍当时各地女学兴办的情况。1903年6月因苏报案发,陈撷芬随父亲出走。不久,《女学报》在日本复刊,刊登了一些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诗文。1904年初再度停刊。《女学报》的出刊,是辛亥时期女子报刊热的前奏。
  辛亥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女子报刊还有《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和《女报》等。
  《女子世界》于1904年1月创刊于上海,主编为中国教育会会员丁初我,次年第六期起改由陈志群担任。该刊以革命色彩浓重著称,主张男女平等,抨击封建礼教,鼓吹"政治之革命与家庭革命"并举,激励女界发扬爱国革命精神。《女子世界》陆续出版了18期,1906年停刊,是辛亥革命时期坚持时间最久的女子报刊,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女子报刊之一。
  《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创刊于上海,由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创办。该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文言白话并用,提倡以浅显的文字,开展对妇女界的宣传。该报刊登了一批具有震撼力、号召力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秋瑾发动武装起义不成而遇难,《中国女报》仅出版两期后即停刊。
  《神州女报》继承了《女子世界》和《中国女报》的革命精神。可以说,该报是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创刊,宗旨基本上与《中国女报》同。1907年1月,由陈志群创办于上海。辟有论说、学问、舆论、小说、记事等二十余个栏目。着重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鼓吹家庭革命,提倡自由结婚主义;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提倡女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主张改革现今经济界及政治界,使女子获取经济独立和政治上的参与权;鼓励以牺牲的手段去救同胞。《神州女报》创刊后,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销售量达5000份。但因其强烈的反清倾向,为清朝统治者所不容,加之经费困难,出版了3期后于1908年1月中辍。民国初年曾一度复刊,坚持一年有余。
  继之而起的上海《女报》(月刊),是一份较为成熟的女子报刊,1909年1月正式发行。创办人陈志群,曾参加过多种女报的编辑工作。该报在言词上虽然不如前几种报刊激烈,但坚持"以提倡中国女学,扶植东亚女权为宗旨","以破除迷信,注重道德与职业,期改良妇女社会为惟一之目的"。《女报》以更深入、更细致、更具说服力的立论来启迪广大妇女的思想,宣传妇女解放的主张,这是其成熟的表现之一。如宣传女子教育时,强调女子教育是普及社会教育的基础。认为女子教育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教育的目的是使女子皆成为"独立自营大国民"。同时强调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鼓吹妇女解放、介绍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情况时,勇于提倡与欧美竞争,主张择善而从,反对一味盲从,咀嚼他人牙慧。加之该报注意雅俗共赏,政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除论著外,开设教育、家庭、社会、文艺、记载等栏目,附有插图,因而富有吸引力,社会效果较好。
  这些女子报刊,从内容上看,基本上以宣传妇女解放、争取女权为宗旨。提倡女学、讲述女德、开通女智,揭露古今中国妇女所受压制和不平等待遇,是这些报刊共同的特点。女子报刊创办和发行中,先进的妇女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才干。她们往往一人独当几面,筹划资金、撰稿、编辑、印刷、发行样样亲自动手。财才两困是女报普遍遇到的难题。秋瑾创办《中国女报》时曾打算集万金股本,但顶风冒雪,四处求援,只筹到数百元,最后好友徐自华姐妹捐助1500元,创刊号才得以付梓。第二期的出版是靠了秋瑾典押其嫂嫂的家藏珍本画册,才付了印刷费。
  辛亥时期大批女子报刊的创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报刊面向妇女,反映与妇女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速了妇女的启蒙和觉醒。不少青少年女性受到这些报刊的影响和召唤,冲破家庭的樊篱,投入到革命民主运动的洪流。女子报刊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舆论阵地,这里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誓言,也发出了觉醒的女性争取女权的呐喊,表达了女性的各种正当合理的要求。报刊上开展了对各种反对妇女解放运动谬论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社会对妇女解放运动的认识。女子报刊的兴盛是20世纪初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妇女运动的深入发展。
  但是,她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妇女问题的社会根源存在于整个封建制度深处这一点还缺乏认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远远不够系统、不够有力,说明他们的办报人在思想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局限。这些妇女报刊的出版,无疑地受到不少妇女读者的欢迎,但是,严格地说,其影响仅及于知识妇女当中的少数先进分子。在广大的妇女群众当中,它们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没有力量发动更多的妇女冲破封建樊篱,投入革命斗争,这是当时那些力不从心的革命宣传家们感到悲哀的一件事情。
其他文献
几缕阳光透过树丫斜照过来,胸前的学生证变得格外耀眼。  佩戴着学生证,走在校园里,我会昂首挺胸,因为我代表自信的自己;走出校园,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因为我代表的是我的学校--正阳一高,我会向社会展示一个文明的一高学生形象。  记得刚入高中时,学校门口的横幅"大学生的摇篮"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而正是在那时,一种壮志凌云的感觉在胸中油然升起:我要把这所学校当作我通往理想大学的殿堂。在开学典礼上,我知
期刊
"预测性报道是最近若干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以现有的事实材料为基础,深入分析,对未来作出展望。随着信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它也日益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①笔者认为,预测性报道主要是通过了解新闻事物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背景,把握其运动规律,并结合现实条件对它的发展前景做出预见的报道。  从日常生活中的预
期刊
记者职业在百姓眼中,既神秘又威严,因此在百姓心中对记者充满了敬畏。当记者下到基层进行采访时,常常受到的是较高层次的礼遇。然而,也有记者在采访中,被冷落,被拒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记者本人在与被采访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失误。  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为交流中的主动方,记者要能够驾驭采访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打交道。在采访前,双方的人际交往
期刊
媒体形象的理念与塑造    《美国周刊》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在一个富足的社会里,人们都已不太斤斤计较价格,产品的相似之处又多于不同之处,因此,公司的形象就变得比产品和价格更为重要。" ①尽管这是对发达国家的真实写照,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媒介市场的竞争手段呈现出多样化和一定的艺术性,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形象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  媒体形象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
期刊
1993年3月30日,20几个热情似火、个性鲜活的青年男女把一道同样热情、极具个性的电波擎入中原上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节目用电波织成了一个连接万千听众的精彩世界。从此,以交通快讯为骨架,以新闻、娱乐、生活服务等板块节目为主体,独具特色、活泼鲜明的河南交通广播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赢得了众多听众的喜爱,被千百万听众誉为他们的"行路向导、平安依靠"。  10年开拓、10年创新、10年不懈的追求,打
期刊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信息是记者对新闻事物的反映,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反映新闻是中外新闻记者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然而,对于"如何来反映"的问题,亦即涉及新闻表现手法,中外记者却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比较而言,西方记者喜欢"感性的表现",中国记者偏爱"理性的陈述"。    一、感性的表现    西方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喜欢诉诸受众的感性认识,善于捕捉新闻中的形象事实,即那些
期刊
关于非典型性肺炎"无药可治一天就死"的谣言从今年1月起席卷广东省,并势不可挡地迅速扩散至周边多省。一时间,人心恐慌,全国涌现抢购醋及板蓝根的热潮。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对此次非典型性肺炎事件的调查,宣布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市民无须恐慌。随之,多地政府分别召开新闻通报会辟谣,配合媒体的宣传及工商对哄抬物价的打击,盛极一时的谣言"寿终正寝",处于谣言中近两个月的社会
期刊
世界上有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最公正又最偏私,最慷慨又最吝啬。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感慨,为它赞叹。  它,就是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圣人的感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诗人的高歌。  "珍惜时间等于延长生命。钟情于时间的人,时间也对他最钟爱。"这是伟人的教诲。  在学校中,有人把时间比作金钱。朋友,你可曾想过,金
期刊
马杰颖,现任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主任、经济环保广播总监。她自1991年硕士毕业在广州电台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战斗在广播新闻第一线。十多年来,她坚持深入社区、深入生活,用话筒录下群众的呼声,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大胆讲,讲来一个奖》、《股市中"网络神话"的冷思考》等优秀作品连年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广东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等国家和省级奖励;在国家和省级新闻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在
期刊
获悉全国著名青年作家刘震云又像往年一样回到河南省延津县县城,同父母一道欢度春节,我和青年业余文学爱好者杨晓玺相约,于大年初一下午登门拜访了他。  刘震云15岁参军入伍,在兰州服兵役,4年后复员,在延津县塔铺中学当代课教师。入伍前,震云曾一度在家学习过写稿投稿。一次他写了两三篇让父母陪着到郑州送稿,报社编辑说"都不中",震云气得眼圈都红了,对父母说"三年不投稿",他要复习功课考大学。1978年,刘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