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机制与鼻咽癌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尤以我国南方各省发病率高。目前认为鼻咽癌发生与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鼻咽癌大多数对放疗敏感,但其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仍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免疫机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和临床防治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免疫机制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大部分前列腺癌经过去势治疗后将进展成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存期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有限。近年来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许多新型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已经投入临床或者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男性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250~1/300。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各个国家的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技术及患者的病情有多种不同的手术方式,仅目前文献中已提到的手术术式就有300余种[1],但尚无一种手术方式可以适用于所用类型的尿道下裂。各种手术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尿道下裂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有待商榷。下面对复杂性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目的比较逆行肾内手术(RIRS)与经皮肾镜(PCNL)治疗结石直径在2~4cm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43例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86例行经皮肾镜手术(PCNL)治疗(男性53例,女性33例),57例行RIRS治疗肾结石,结合术前和术后指标及参数,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及结石清除率。结果143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在术前有无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肾癌微创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安全、可重复操作、并发症轻及能较多的保留肾功能等优点。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宽,本文通过复习最新文献,对射频消融治疗肾癌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鼻息肉是临床鼻科的常见病,其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种因子综合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白细胞介素17是一种强大的前炎症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则是已知的最强的血管通透因子,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17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两者之间可能形成一个作用环,共同促进鼻息肉的发生与发展。
慢性鼻-鼻窦炎作为上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对下呼吸道疾病有重要影响。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明上、下呼吸道炎性疾病通常合并存在,"联合气道疾病"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上、下呼吸道各部在解剖结构上延续,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上相似,所以炎症发生时可以相互累及。本文就慢性鼻-鼻窦炎与下呼吸道疾病的相关关系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上、下呼吸道疾病的综合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反复鼻出血、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畸形。本文综合国内外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之一,为鼻腔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21不仅可由CD4+T细胞产生,也可由Th17细胞产生,其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而在此调节过程中,IL-21介导活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
分泌蛋白(Periostin)是由白介素-4、白介素-13及转化生因子-β等诱导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外间质蛋白,是参与及推动Th2型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在组织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Periostin在上下呼吸道疾病中的最新研究现状。
鼻息肉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鼻息肉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其中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是鼻息肉形成的最重要环节。目前在鼻息肉组织中发现调节性T细胞分泌不足,多种T细胞亚群Th1、Th2、Th17分泌的促炎性因子高表达。已有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35可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及其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