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中线总干渠和受水区地表水厂的作用。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工程新建8条输水管线,全长191.18km,向9个供水目标的地表水厂供水,各输水线路布置起点为南水北调中线保沧干渠或石津干渠分水口门涵洞末端,终点为供水目标的地表水厂。通过对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工程概况和项目区自然环境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为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水土保持;设计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建设目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工程2013年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中线总干渠和受水区地表水厂的作用。按照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置优化成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口门多年平均分配给沧州市的水量为45302万m3,其中由石津干渠供水32390万m3,保沧干渠供水12912万m3。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工程涉及沧州市的新华区、青县、泊头市、东光县、吴桥县、肃宁县、献县、河间市、任丘市、南皮县、沧县11个县(市、区),本工程新建8条输水管线,全长191.18km,向9个供水目标的地表水厂供水,各输水线路布置起点为南水北调中线保沧干渠或石津干渠分水口门涵洞末端,终点为供水目标的地表水厂,管道引水规模0.12~3.53m3/s,加压泵站共6座,主要穿越工程共49处。
项目区属半湿润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2℃。大于等于10℃积温4348℃。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758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188天。多年平均降水量573.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21mm,年平均风速约2.6m/s,最大冻土深72cm。土壤以粘壤土为主,主要树种有杨树、刺槐、柳树等,大部分为人工林。本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林草植被覆盖率约16%左右。
项目区位于河北省平原区,项目区现状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现状平均侵蚀模数为182t/km2·a。
2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本工程既有点状工程又有线状工程。根据工程施工布局及特点,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按引水工程进行划分,共计8个一级分区,分别为:①泊头市交河镇水厂引水工程;②泊头市水厂引水工程;③东光、吴桥引水工程;④青县水厂引水工程;⑤肃宁县水厂引水工程;⑥献县水厂引水工程;⑦河间市水厂引水工程;⑧任丘市水厂引水工程。每个引水工程按建设内容的不同划分6个二级分区:管线工程区、建筑物工程区、穿越工程区、临时堆土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区。
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背景、生态环境等情况,参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相关规定,确定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为二级。
2.1管线工程防治区
主体设计对管线工程在开挖沟槽前进行了表土剥离,厚度平均为30cm,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于临时堆土区,用于管道敷设后的复耕或原地貌恢复。
(1)工程措施
项目管线工程占地主要以耕地为主,主体设计考虑临时占用耕地在交还给地方前进行复耕,占用的林地进行植被恢复,对其他地类恢复为原地类。
管线工程区施工结束后,土地复垦前,为防治水土流失进行土地粗整平。
(2)植物措施
方案设计施工扰动结束后,对复耕以外的其他可恢复植被区域以条播种草的方式进行防护,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并用杀虫剂拌种,并进行精细整地,草籽密度20kg/hm2,行间距为15cm,草种选用高羊茅。
2.2建筑物工程防治区
(1)工程措施
引水泵站永久占地共计5.12hm2,根据引水泵站施工完成后的绿化覆土需求量,方案设计在施工前先对引水泵站永久占地范围进行表土剥离,集中堆放于区域的一侧,堆高3m,边坡比1:1。表土剥离平均厚度30cm。
(2)植物措施
管道沿线主要建筑物为引水泵站,主体工程已考虑对建筑物周围空闲地进行绿化美化。
(3)临时措施
设计在剥离表土堆放坡脚设置编织袋进行拦挡,防护高度1.0m,底宽0.6m。项目区表土堆放6处,每处堆土堆高3m。
设计在泵站建筑物周边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用于排除施工期雨水,防止雨水进入建筑物基坑。在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场内排水经沉沙池沉淀后散排至临时排水沟或者附近沟渠内排放。
2.3临时堆土区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中临时占用耕地在交还给地方前应进行复耕,占用的林地应进行植被恢复,对其他地类恢复为原地类。临时堆土区施工结束后,土地复垦前,为防止水土流失进行土地粗整平。
(2)植物措施
临时堆土区占地主要以耕地为主,方案设计施工扰动结束后对其除复耕外的其余可恢复植被区域条播种草,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并用杀虫剂拌种,并进行精细整地,草籽密度20kg/hm2,行间距为15cm,草种选用高羊茅。
(3)临时措施
方案设计在临时堆土坡脚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用于排除施工期雨水,临时排水沟与区域内河渠相连,按自然流势下泄。为防止临时堆放的松散土体散落进周围农田,将排水沟开挖土方在排水沟外侧筑临时挡土埂。
2.4施工生产生活区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中临时占用耕地在交还给地方前应进行复耕,对原地类不是耕地的,恢复为原地类。 (2)植物措施
项目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期间用于施工营地和管材堆放,方案设计施工扰动结束后对其除复耕外的其余区域条播种草进行防护,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并用杀虫剂拌种,并进行精细整地,防护面积共计约1.11hm2,草籽密度20kg/hm2,行间距为15cm,草种选用高羊茅,共需高羊茅种子22.2kg。
(3)临时措施
设计在施工营地周边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用于排除施工期雨水。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场内排水经沉沙池沉淀后就近排入附近河渠或散排到项目区空地后渗透吸收。
2.5施工道路防治区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中临时占用耕地在交还给地方前应进行复耕,占用的林地应进行植被恢复,对其他地类恢复为原地类。
施工道路区施工结束后,土地复垦前,为防止水土流失进行土地粗整平。
(2)植物措施
项目区施工道路分为场内道路和场外连接道路,方案设计施工扰动结束后对除复耕外的可恢复植被区域条播种草进行防护,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并用杀虫剂拌种,并进行精细整地,草籽密度20kg/hm2,行间距为15cm,草种选用高羊茅。
管道施工过程中,会穿越部分林地,主体工程对于管线穿越林地分类型对待,同时对部分苗木提出移植保护要求,但未作详细设计,本方案进行补充。方案设计对于需要进行移植的乔木先进行假植,待该段管线施工完成后将乔木进行栽植。
3 小结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9%,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7%,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2,拦渣率为98%,林草植被恢复率97%,林草覆盖率14%。各项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均达到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
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将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将有效地控制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恢复和重建因工程建设而破坏的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改善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R].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3.
[2] 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水土保持;设计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建设目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工程2013年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中线总干渠和受水区地表水厂的作用。按照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置优化成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口门多年平均分配给沧州市的水量为45302万m3,其中由石津干渠供水32390万m3,保沧干渠供水12912万m3。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输水管道工程涉及沧州市的新华区、青县、泊头市、东光县、吴桥县、肃宁县、献县、河间市、任丘市、南皮县、沧县11个县(市、区),本工程新建8条输水管线,全长191.18km,向9个供水目标的地表水厂供水,各输水线路布置起点为南水北调中线保沧干渠或石津干渠分水口门涵洞末端,终点为供水目标的地表水厂,管道引水规模0.12~3.53m3/s,加压泵站共6座,主要穿越工程共49处。
项目区属半湿润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2℃。大于等于10℃积温4348℃。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758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188天。多年平均降水量573.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21mm,年平均风速约2.6m/s,最大冻土深72cm。土壤以粘壤土为主,主要树种有杨树、刺槐、柳树等,大部分为人工林。本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林草植被覆盖率约16%左右。
项目区位于河北省平原区,项目区现状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现状平均侵蚀模数为182t/km2·a。
2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本工程既有点状工程又有线状工程。根据工程施工布局及特点,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按引水工程进行划分,共计8个一级分区,分别为:①泊头市交河镇水厂引水工程;②泊头市水厂引水工程;③东光、吴桥引水工程;④青县水厂引水工程;⑤肃宁县水厂引水工程;⑥献县水厂引水工程;⑦河间市水厂引水工程;⑧任丘市水厂引水工程。每个引水工程按建设内容的不同划分6个二级分区:管线工程区、建筑物工程区、穿越工程区、临时堆土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区。
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背景、生态环境等情况,参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相关规定,确定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为二级。
2.1管线工程防治区
主体设计对管线工程在开挖沟槽前进行了表土剥离,厚度平均为30cm,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于临时堆土区,用于管道敷设后的复耕或原地貌恢复。
(1)工程措施
项目管线工程占地主要以耕地为主,主体设计考虑临时占用耕地在交还给地方前进行复耕,占用的林地进行植被恢复,对其他地类恢复为原地类。
管线工程区施工结束后,土地复垦前,为防治水土流失进行土地粗整平。
(2)植物措施
方案设计施工扰动结束后,对复耕以外的其他可恢复植被区域以条播种草的方式进行防护,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并用杀虫剂拌种,并进行精细整地,草籽密度20kg/hm2,行间距为15cm,草种选用高羊茅。
2.2建筑物工程防治区
(1)工程措施
引水泵站永久占地共计5.12hm2,根据引水泵站施工完成后的绿化覆土需求量,方案设计在施工前先对引水泵站永久占地范围进行表土剥离,集中堆放于区域的一侧,堆高3m,边坡比1:1。表土剥离平均厚度30cm。
(2)植物措施
管道沿线主要建筑物为引水泵站,主体工程已考虑对建筑物周围空闲地进行绿化美化。
(3)临时措施
设计在剥离表土堆放坡脚设置编织袋进行拦挡,防护高度1.0m,底宽0.6m。项目区表土堆放6处,每处堆土堆高3m。
设计在泵站建筑物周边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用于排除施工期雨水,防止雨水进入建筑物基坑。在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场内排水经沉沙池沉淀后散排至临时排水沟或者附近沟渠内排放。
2.3临时堆土区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中临时占用耕地在交还给地方前应进行复耕,占用的林地应进行植被恢复,对其他地类恢复为原地类。临时堆土区施工结束后,土地复垦前,为防止水土流失进行土地粗整平。
(2)植物措施
临时堆土区占地主要以耕地为主,方案设计施工扰动结束后对其除复耕外的其余可恢复植被区域条播种草,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并用杀虫剂拌种,并进行精细整地,草籽密度20kg/hm2,行间距为15cm,草种选用高羊茅。
(3)临时措施
方案设计在临时堆土坡脚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用于排除施工期雨水,临时排水沟与区域内河渠相连,按自然流势下泄。为防止临时堆放的松散土体散落进周围农田,将排水沟开挖土方在排水沟外侧筑临时挡土埂。
2.4施工生产生活区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中临时占用耕地在交还给地方前应进行复耕,对原地类不是耕地的,恢复为原地类。 (2)植物措施
项目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期间用于施工营地和管材堆放,方案设计施工扰动结束后对其除复耕外的其余区域条播种草进行防护,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并用杀虫剂拌种,并进行精细整地,防护面积共计约1.11hm2,草籽密度20kg/hm2,行间距为15cm,草种选用高羊茅,共需高羊茅种子22.2kg。
(3)临时措施
设计在施工营地周边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用于排除施工期雨水。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场内排水经沉沙池沉淀后就近排入附近河渠或散排到项目区空地后渗透吸收。
2.5施工道路防治区
(1)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中临时占用耕地在交还给地方前应进行复耕,占用的林地应进行植被恢复,对其他地类恢复为原地类。
施工道路区施工结束后,土地复垦前,为防止水土流失进行土地粗整平。
(2)植物措施
项目区施工道路分为场内道路和场外连接道路,方案设计施工扰动结束后对除复耕外的可恢复植被区域条播种草进行防护,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并用杀虫剂拌种,并进行精细整地,草籽密度20kg/hm2,行间距为15cm,草种选用高羊茅。
管道施工过程中,会穿越部分林地,主体工程对于管线穿越林地分类型对待,同时对部分苗木提出移植保护要求,但未作详细设计,本方案进行补充。方案设计对于需要进行移植的乔木先进行假植,待该段管线施工完成后将乔木进行栽植。
3 小结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9%,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7%,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2,拦渣率为98%,林草植被恢复率97%,林草覆盖率14%。各项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均达到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
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将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将有效地控制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恢复和重建因工程建设而破坏的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改善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R].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3.
[2] 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