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发病率位于女性肿瘤的第3位,全球每年有约27万女性死于宫颈癌[1]。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的宫颈癌伴有高危型HPV感染。 HPV是一种乳头瘤空泡病毒,为球形DNA病毒,能引起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目前已分离出130多种HPV,根据其致癌危险性不同可分为低危型( low-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 LR-HPV )和高危型(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 HR-HPV )两大类。其中, HR-HPV除可引起生殖器疣病外,更重要的是还可引起外生殖器癌、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和子宫颈癌[2],较常见的是 HPV16、HPV18、HPV31、HPV33、HPV35等,而又以HPV16最普遍,部分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检出率可高达77.6%~82.6%。 HPV16感染宫颈上皮基底层细胞后病毒基因组复制,并以游离体形式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然后以结合体形式整合到宫颈上皮细胞基因组中,进而使原癌基因过度表达、抑癌基因失活,最终导致宫颈细胞癌变。 HPV16基因可编码9个开放阅读框架,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早期区( E)、晚期区( L)和非编码区( NCR),其中早期区( E)共编码E1-E7共7个蛋白,它们共同参与病毒复制、转录、翻译及细胞转化等[3]。对E6和E7蛋白的致癌作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它们分别与p53和Rb蛋白结合使其降解,导致细胞周期失调、无限增殖而呈永生化,最终形成肿瘤[4]。然而对E5蛋白的致癌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结合最近研究对E5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