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的“留守儿童”现象,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儿童教育问题已经对社会和个体造成严重困扰。由于留守儿童多远离父母,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管理者,需要在这方面倾注更多的心血。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5-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5.106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留守儿童”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也都处于成长发育的低级阶段,需要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诸多困难,直接增加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内涵的管理手段,宽松得当,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帮助学生成长能够起到比传统的约束式管理更好的效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
父母进城后,选择务工谋生,而孩子却没有办法自力更生,只能留在农村家中,并被托付给家里老人或其他亲人代为照看,形成父母与孩子分离的局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衣食、情感上缺少抚慰,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人沟通,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关爱和照顾,导致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损害。
父亲或母亲由于长期性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对孩子的监管、教育与疼爱,使得这些孩子缺少父亲的“刚性”或母亲的“柔性”,父爱和母爱得不到和谐发展,孩子在日常与同学和教师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妥善处理与身边的人的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留守儿童的监管人多为祖父母。由于年龄差别较大,儿童和长辈之间的“代沟”非常明显,平时感受不到尊重和理解,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沉默寡言,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情绪消极,有的悲观失望,有的逆反任性。
这些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局面都为班主任采用柔性管理方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学习成绩方面
留守兒童的学业成绩与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不能受到指导或约束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显的关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甚至有的只处于低智力水平。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态度不端正。
(二)行为习惯方面
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只能供给留守儿童衣食,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他们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性,饮食无规律、卫生不讲究、行动没约束、学习无所求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都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三)个性发展方面
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大都是文化水平低,教育行为都为粗暴的打、骂,基本上没有鼓励方面的言辞,导致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偏激:要么是冲动型,缺乏自制力;要么是沉默型,优柔寡断,自怨自艾,缺乏自信。
(四)心理健康方面
由于父母平时不在身边,缺少沟通交流和倾诉的对象,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偏内向的,“内向”是农村留守儿童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他们性格内向的原因是: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学业成绩不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这些心理上的缺陷在长时间的累积下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对儿童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学校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另一面,需要更好帮助孩子成长。这都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做好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三、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儿童采用柔性管理的具体举措
柔性管理是指班主任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研究学生心理,摸索学生行为规律,体会学生感受,进而对学生心理施加潜在影响,使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成就感等心理因素转化为内趋性动机,从而达到把教师的意志转变为学生自觉行动的一种调教式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隔阂,进而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
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我认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留守儿童”的“保姆”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需要对儿童的日常起居做到足够的关心和了解,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对班内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动向,学习情况和在校安全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要进行足够的关心和服务。
(二)做好“留守儿童”的朋友
建立宽松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无论成绩好坏,一视同仁,不能打击、挖苦留守儿童,首先杜绝从成绩上歧视留守儿童,不能有一个留守儿童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辍学,让他们不因为学习不好而感到自卑,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可以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如踢毽子、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活动,给留守儿童有娱乐的空间,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快乐海洋,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对待留守儿童要做到尊重、理解、宽容,从心理上把每一名儿童都当做自己的朋友,做他们身边的倾听者和贴心人。
(三)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多不在身边,很多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受到足够多的引导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的起始点,而父母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班主任在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扮演好“保姆”和“朋友”这两个角色之外,更要承担作为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家长”这个角色,从性格和生活学习习惯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用激励的方式诱导学生增强内驱力,改进行为,把家长的期望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更好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 段宝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92-194.
[2] 王邵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思考[D].云南大学,2012.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5-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5.106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留守儿童”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也都处于成长发育的低级阶段,需要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诸多困难,直接增加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内涵的管理手段,宽松得当,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帮助学生成长能够起到比传统的约束式管理更好的效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
父母进城后,选择务工谋生,而孩子却没有办法自力更生,只能留在农村家中,并被托付给家里老人或其他亲人代为照看,形成父母与孩子分离的局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衣食、情感上缺少抚慰,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人沟通,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关爱和照顾,导致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损害。
父亲或母亲由于长期性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对孩子的监管、教育与疼爱,使得这些孩子缺少父亲的“刚性”或母亲的“柔性”,父爱和母爱得不到和谐发展,孩子在日常与同学和教师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妥善处理与身边的人的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留守儿童的监管人多为祖父母。由于年龄差别较大,儿童和长辈之间的“代沟”非常明显,平时感受不到尊重和理解,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沉默寡言,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情绪消极,有的悲观失望,有的逆反任性。
这些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局面都为班主任采用柔性管理方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学习成绩方面
留守兒童的学业成绩与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不能受到指导或约束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显的关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甚至有的只处于低智力水平。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态度不端正。
(二)行为习惯方面
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只能供给留守儿童衣食,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他们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性,饮食无规律、卫生不讲究、行动没约束、学习无所求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都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三)个性发展方面
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大都是文化水平低,教育行为都为粗暴的打、骂,基本上没有鼓励方面的言辞,导致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偏激:要么是冲动型,缺乏自制力;要么是沉默型,优柔寡断,自怨自艾,缺乏自信。
(四)心理健康方面
由于父母平时不在身边,缺少沟通交流和倾诉的对象,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偏内向的,“内向”是农村留守儿童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他们性格内向的原因是: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学业成绩不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这些心理上的缺陷在长时间的累积下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对儿童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学校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另一面,需要更好帮助孩子成长。这都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做好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三、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儿童采用柔性管理的具体举措
柔性管理是指班主任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研究学生心理,摸索学生行为规律,体会学生感受,进而对学生心理施加潜在影响,使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成就感等心理因素转化为内趋性动机,从而达到把教师的意志转变为学生自觉行动的一种调教式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隔阂,进而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
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我认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留守儿童”的“保姆”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需要对儿童的日常起居做到足够的关心和了解,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对班内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动向,学习情况和在校安全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要进行足够的关心和服务。
(二)做好“留守儿童”的朋友
建立宽松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无论成绩好坏,一视同仁,不能打击、挖苦留守儿童,首先杜绝从成绩上歧视留守儿童,不能有一个留守儿童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辍学,让他们不因为学习不好而感到自卑,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可以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如踢毽子、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活动,给留守儿童有娱乐的空间,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快乐海洋,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对待留守儿童要做到尊重、理解、宽容,从心理上把每一名儿童都当做自己的朋友,做他们身边的倾听者和贴心人。
(三)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多不在身边,很多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受到足够多的引导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的起始点,而父母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班主任在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扮演好“保姆”和“朋友”这两个角色之外,更要承担作为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家长”这个角色,从性格和生活学习习惯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用激励的方式诱导学生增强内驱力,改进行为,把家长的期望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更好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 段宝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92-194.
[2] 王邵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思考[D].云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