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sm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在统编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肢解诗词的:一是碎问碎答法,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被动地接受答案;二是多媒体演示法,精美课件,名家朗读,题目与答案轮番上阵。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没为教学内容服务,反映了教师没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没认真解读单元导语,没为学生积累和构建积极的语言实践等问题,很难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
  2017年高中新课标修订稿出来后,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热议之词。观照初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可以依托学情和教材体系、单元导语等,在选择正确教学内容前提下,主动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并且每个年级侧重点不同,也将语文核心素养相融共生于教学之中呢?笔者以统编教材《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卖炭翁》为例,分别从语言述画、朗读脚本、改写等教学策略上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言述画,夯实基础,始于足下
  语言述画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读到某句看到的画面。品析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诗词意思,能从诗词中读到画面,这是欣赏的基本功。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曾请学生描述过。语言述画是高于翻译的再想象再创造,建议在七年级初始阶段采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有“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单元安排四首古代诗歌于四篇写景散文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已有寫景知识基础上,进行语言述画。
  我执教《天净沙·秋思》时,学生的语言述画如下:
  生1:枯藤老树昏鸦——一条条枯死的藤蔓不依不挠地盘绕在树干上,枯叶摩擦声,寒鸦啼叫声,马蹄声,心跳声,声声刺耳。
  生2:小桥流水人家——昼夜不歇的是淙淙溪流,像我漂泊的步伐,远处小桥若隐若现,炊烟袅袅,飘散在林海深处。
  生3:古道西风瘦马——西风起,寒意生。谁见古道悠悠,瘦马无力走天涯?
  生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涯不是我的家,夕阳西下,将断肠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语言述画这一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诗歌语言,既学了诗歌知识,又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共同的积极语言活动中,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更加理性,在一首首古诗词浸润下,学生文化素养定会提高。
  进行语言述画时,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实际训练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翻译现象,特别是七年级新生,这时教师引导十分必要,告知学生描述诗句把握的原则——“两不变与两变”,即“不变”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流露情感,可变的是句式与语序。另外,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比如黄厚江老师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追问:“他说呼啸的北风吹过大地,你们修饰一下大地,什么样的大地?加个修饰语。”学生回答“荒凉的”“广袤的”“无边无垠的”,这就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朗读脚本,深入文本,有效朗读
  纵观统编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的“预习”导读,都反复提到“反复朗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等学习任务。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口令也离不开“大声读起来”“读准字音”“读得流畅”等,认为能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就可以了。其实朗读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它是一项技能,关乎到语音、语速、语调、语气等。将朗读与品析结合起来的方法就是撰写朗读脚本。
  所谓朗读脚本,其实就是从感情基调、语速、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朗读设计,也就是个体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融入的朗读处理,以文字形式出现,可以呈现撰写者对文本对朗读的理解,也可以对别人朗读起借鉴、指导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有10首教读和8首课外诵读,结合单元导语,建议在七年级语言述画基础上,开始将朗读与品析结合起来,撰写朗读脚本。
  我执教《钱塘湖春行》时,学生撰写的朗读脚本如下:
  生:诗歌首联起笔叙述诗人游春行踪,朗读时语调相对平稳些,“山”“亭”声调稍拉长,我们可以想象骑马游春的诗人被眼前景吸引了。但见春水初涨,白云低垂,读时语调上扬,特别是“平”“低”,一种喜悦扑面而来。
  生:颔联写早莺争着向阳的树,新燕衔泥筑巢,一派热闹、生机勃勃的景象,重音落在“争”“啄”上,写出鸟们的活泼情态,包含诗人赞美之情,读时语调清扬、欢快。
  生:颈联写了早春花和草。花儿次第开放,让人眼花缭乱,“渐欲”重读,强调花开过程,浅浅青草刚刚没过马蹄,“才能”轻读,“没”重读,突出草之浅。
  生:尾联写游览后对钱塘湖春景的赞叹,“最爱”两字重读,“行不足”表达的是流连忘返之意,读时可以拖长声调,“白沙堤”一字一顿,可以复读一遍。
  从以上片段可看出朗读脚本的撰写,绝不是简单的诗句翻译,比语言述画更具挑战性,对撰写者文本理解、朗读处理技巧等方面都有要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朗读知识,教师开设两节朗读讲座,告诉学生什么是重音、语调、语气以及身体语言甚至舞台呈现形式等等。其次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能力水平。撰写中,学生思维被激活,得思考诗联意思、重音、语调等,个体的审美意识再次被唤醒,感受着诗词文化魅力。
  朗读脚本的撰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诗词,只有在理解诗词意境、主旨、写作背景等前提下,才能对读音、节奏、重音等处理了然于胸,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脚本做出判断与指导。比如《望江南》作者温庭筠中“筠”的读音有两种,一是jūn,做地名用,二是yún,是竹子的青皮,词人作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父母取名,定取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之意。
  三、改写诗词,求同存异,拓展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古诗词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提高学生欣赏诗词能力的一个教学策略就是改写。八年级下学期开始可以采用。   《卖炭翁》是统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中要求学生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做简要分析,“积累拓展”里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课堂对学生进行改写指导,就很重要了。
  我执教《卖炭翁》指导学生改写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若要将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改写时,要遵循“变与不变”原则,哪些不能变,哪些可以改变?
  生:“不变”的是故事情节,卖炭翁辛苦伐木、烧炭、卖炭,最后却被宮使抢走。
  师:故事情节确实不能变。我们在寻找每个“不变”节点时,能不能反问自己,在“不变”中能否找到“变”?比如情节这处,原诗是按什么顺序写?一定要按这个顺序吗?
  生:在保留情节内容不变前提下,可变化叙述顺序,比如可先写卖炭翁辛苦拉炭,然后再交代伐木、烧炭。
  师:这就是“变”了,想想在情节内容叙述顺序上还可以怎么“变”?
  生:把故事高潮放在开头来写,就像学过的课文《羚羊木雕》那样把矛盾冲突放开头。
  师:会联系学过的课文,很好。开头就把冲突摆出来,有什么好处?
  生:气氛紧张,吸引读者跟随笔触走进卖炭翁不幸遭遇。
  师:白居易是如何刻画卖炭翁这个人物?请同学们在课文上做标记。在人物刻画上,我们遵循的“不变与变”又是什么?
  生:对卖炭翁刻画有肖像描写,比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这句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
  生:极力刻画劳作艰辛,脸上都是烧炭烟熏火燎的痕迹,还有因常年劳作而黑乎乎的十指,以及苍苍白发。
  师:劳作艰辛换来的是宮使扔下的不等价“半匹红纱一丈绫”。还有哪些描写方法,要传达什么信息?
  生:心理描写,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表现卖炭翁辛苦劳作目的;有动作描写,如“伐薪烧炭南山中”等。这些描写在改写时都不能变。
  师:说得很好。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改写时尽量不变,但可添加其它人物描写方法,比如——
  生:可添加语言描写。在“回车叱牛牵向北”时,卖炭翁与宮使之间一定有对话,包括结尾“系向牛头充炭直”时也可写卖炭翁自言自语。
  师:你能够在文章留白处添加,有一双慧眼。其实“变”的何止语言,你还可以添加比如结尾,一车炭被抢走后,老翁的——
  生:眼神特写,双手特写,身体颤抖特写。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情节内容、人物描写等节点,寻找改写诗歌遵循的“不变与变”原则,学生不断思考,思维师生对话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学习重难点一并解决了,而寻找每个节点的“变”,比如结尾添加眼神特写、双手特写等,又使学生在原有审美体验基础上,审美创造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到白居易语言风格特点和诗歌魅力所在,也就达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
  改写适合那些情节性较强的,比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进入九年级以后,将诗词改写引入作文教学,也是一个极好的复习策略。
  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方法不一而足,教师要多元设计学习活动,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關的各种形式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真正读懂诗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做一个具有深厚诗词文化积淀的学生。
  [本文系福建教育学院2017年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YYB—2017151)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莆田砺青中学。
其他文献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人类影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片的享誉全球源自原著本身的文学光辉。得益于作家导演编剧一体的身份,作者斯蒂芬金在处理故事情节,构造冲突对抗,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本文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剖析,一探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与
摘 要 “重复”的叙事技巧在经典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出现。“重复”往往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时空,而且能帮助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式,注重“重复”的叙事特点,进而有效地对小说内容进行重构。本文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题选取的《石门阵》一文,谈一谈“重复”叙事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有效重构小说类文本的内容。  关键词 “重复”叙事;小说;内容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重构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切入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内容,搭建起学生深度学习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入的、新的层次。   关键词 切入点;深度学习;教学示范  近期,笔者在市级公开课教学中,执教了《孔乙己》一课,由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入手,重构教材,创设了新颖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平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
常言道,好文章需要“豹头”“猪肚”和“凤尾”,这对议论文(这里特指考场议论文,下同)而言,尤其是对于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而言,更有特别的意义:议论文的开头如“豹头”,主要指有力——亮明论点,简短——不拖泥带水,并有文采;主体如“猪肚”,主要指丰富——例证引证丰富;清晰——思路结构明了;结尾如“凤尾”,主要指完善——弥补不足;提升——有所深化;点染——富有文采。  如果把议论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的话,
朝鲜核试验,很可能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了核扩散这个魔鬼。由于朝鲜是个遭国际社会多年孤立和封锁的小国穷国,连这样的国家都能制造出核武器,会让更多的国家相信自己同样可以,更何况核试验之后外界的惩罚并不是致命性的。  10月9日,东亚神秘小国朝鲜进行了事先张扬的头一遭核试验,尽管有专家质疑其爆炸当量太小难成大器,但朝鲜已经迈过了制造核武器的门槛却是不争的事实。安理会经过5天闭门磋商后,于纽约发表了
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苏轼,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下御史狱,多次遭贬。林语堂曾说过:“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北宋学者胡寅说苏轼作品洗却绮罗香泽之风,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一、远大的理想,坎坷的人生  苏轼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据传曾在自己书
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自能作文即自主作文,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  “自”是指自觉、自动、个性化,而“主”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创造。基于叶圣陶先生“自能作文”的教学理念,确立自主读写教学的内涵,构建一个教学序列:自主选材、自主命题、自主评改。通过这个序
摘 要 关于别里科夫死因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旨及作者创作意图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然而遗憾的是,最新印制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别里科夫的死因,只列出了极不确定的三种可能,既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与重复之嫌,表述上又模糊笼统不够明晰,会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产生相当的困扰。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方家。  关键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幽暗人生;人性微光;心理透视  别
文学语言不同于常态语言。一篇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上面。陌生化语言从形式上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偏离和变异,通过强化、颠倒、拉长、缩短、扭曲等方法,实现常态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从内涵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丰富和升华,更新了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我们对事物、客体新鲜度的感知。《我与地坛》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来说,是一篇有难度的散文。为此,笔者尝试运用陌生化艺术对该文进行解读,发现《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