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蔡元培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与蔡元培的关系很微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话题。

  蔡元培和鲁迅是绍兴同乡,前者比后者大13岁。从某种意义上讲,身为朝廷翰林院学士的蔡元培是后学鲁迅的师长和伯乐,身为教育总长或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则是鲁迅的上级。1912年,蔡元培被孙中山力荐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便开始延揽人才。蔡元培对推荐鲁迅的许寿裳说:“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劝,早日来京。”鲁迅从绍兴进教育部后,二人由此结识、订交。鲁迅在致蔡元培的信中,总是恭敬地起于“鹤庼先生左右”,收于“专此敬请道安”,署以“晚周树人谨上”,不敢有一丝一毫马虎。鲁迅被聘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科学、美术馆、博物院、图书馆、音乐会、演艺会等事宜。虽然鲁迅在那里上班的最初感受是“枯坐终日,极无聊赖”,但是,在蔡元培的提携下,鲁迅开始了他14年的公务员生涯,这在他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倘若“没有沉沦官场的自我省察,没有憔悴京华的人生洞悉,更重要的是,如若没有绝望心情下的魏晋感受,没有勃兴于北京的新文化思潮的托举,没有亦官亦教的双栖经历,就不会有狂人的一声凄厉,又何来《彷徨》的复杂心态,在心灵的废园里将难见疯长的《野草》,更不要提《中国小说史略》。尤其不堪设想的是,文学热情一旦退潮,透支的沙滩上会留下些什么,就怕是什么也不能生长,什么也不可建造”(吴海勇《时为公务员的鲁迅》)。鲁迅借此触摸到了生活的质地。可以说,没有蔡元培的提携,鲁迅的人生也许就得改写。无论在行政隶属关系上,还是在人情世故上,后学鲁迅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蔡元培效力。
  鲁迅为蔡元培出的最大一份力,是受托设计了北京大学的校徽。
  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设计校徽的大学,这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掌舵者的文化抱负不无关系。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第二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1917年的鲁迅和陈独秀、胡适等人相比完全是两种状态,他每天到教育部上班,下班后便躲在绍兴会馆的补树书屋抄写古碑。接受蔡元培委托后,鲁迅便着手设计北大校徽,并于8月7日“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涵丰富、简洁大气,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但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大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2007年6月,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这一标识正是在鲁迅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
  蔡元培托鲁迅设计校徽,是对其美术功底与美学主张的信任与首肯。魯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正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
  蔡元培是鲁迅的命中贵人,他无论是在教育部当教育总长,还是在北大当校长,都对浙系人才大力扶持和倚重,先是邀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后来又聘鲁迅在北京大学讲课。老二周作人在北大当文科教授,以及老三周建人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也是蔡元培一手安排的。后来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带着许广平到上海后,生计都成了问题,也是蔡元培向他伸出了救援之手。
  但鲁迅与蔡元培思想上还是存在明显分歧。1926年,蔡元培当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后,倡导“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与胡适主张趋同,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中点名批评这位“孑公”,并在给江绍原的信中说:“其实,我和此公,气味不相投者也。民元之后,他所赏识者,袁希涛、蒋维乔辈,则十六年之顷,其所赏识者,也就可以类推了。”
  这样的微词和怨言,很快就被事实击得粉碎。1927年12月,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主动给鲁迅送来一个大饭碗——中华民国大学院特约著述员,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300元干薪,通过这种形式照顾鲁迅的生活。蔡元培曾在他的《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说过:“大学院时代,设特约著述员,聘国内在学术上有贡献而不兼有给职者,听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补助费。吴稚晖、李石曾、周豫才诸君皆受聘。”一年之后,蒋梦麟任教育部部长时,这一饭碗改名为“教育部编辑费”。
  蔡元培主持大学院支付给鲁迅的这笔补助费长达四年又一个月,共计14700银圆,可谓一笔巨款。鲁迅正是靠这份补助费大量购书,并有余力资助革命互济会和左联等进步团体。
  可能是出于对蔡元培关照的感激与追随,1933年1月6日,鲁迅和周建人兄弟双双加入由蔡元培、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韩玉娟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鲁迅的饭局》)
其他文献
我们在做决策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需要的辅助决策信息极不完备;其次,留给决策的时间十分有限;最后,決策带来的后果性命攸关。  在医院里,这种问题尤为常见。医生永远都不可能等掌握了疾病的全部信息后再开始诊断和治疗,而是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决策。所以,只有具备了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快速决策的能力,才可以成为合格的医生,这种能力是建立在长期养成的思维逻辑和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的。  思维逻辑方面,
期刊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2021年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上,农民增收形势怎么样?下一步政策重心聚焦哪里?如何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本刊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期刊
桑岛节郎是日本知名的学者、作家,此人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一名侵华老兵。桑岛归国后,写了一本叫《华北战记》的回忆录,里面有一个关于一名普通八路军干部的故事,读之让人落泪。  1943年的一天,桑岛接到上级发出的扫荡命令。  由于韩复榘的不战而逃,山东省早在抗战之初就已经全部沦陷。然而英勇顽强的山东人民并没有屈服于日军的刺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比如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活跃
期刊
人们说乔治·华盛顿一生从未说过一句谎话.虽然这个标准不太可能有任何人达到,但是能有这样的传闻,说明华盛顿本身足够正直.他的后世接班人中鲜有能与他分享这个荣誉的人.毕竟总统的本质是政治家,所以他们不会放任真相阻碍自己达到目的.一般来说,总统大人越是渴望战争,他撒起谎来就越发卖力.
期刊
很少有人像苏东坡一样,长时间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遥望打量,好像一时不知何去何从.这时候他驻足不前,茫然四顾.这是从他留下的文字中所感受到的.当然他偶尔也会觉得自己来路不清,归路不定,“为何而来、因何而去”的问题,对他来说也同样存在.
期刊
福建省晋江市西滨镇是一个著名的“精品袖珍镇”,村民多是因国家建设需要而移民落户于此.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两次到西滨调研,西滨镇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嘱托,有力帮助移民适应新环境,有效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走出一条具有西滨特色、移民深度融合的路子.
期刊
在党的历史上,用“团结”和“胜利”来定位全国代表大会,是从1945年的七大开始的.七大召开时,党的历史上一些是非问题的争论解决了;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胜利指日可待;战后党的路线方针也有了明确的共识.形势一片大好,光明的未来似乎就在不远处热情招手.称这次大会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确不为过.但是,毛泽东在5月31日做大会结论报告时,却意外地告诫人们,要“准备吃亏”.有什么难事?准备吃什么亏?
期刊
当地时间4月9日,拜登政府公布了2022财年的“预算指南”,其中的国防预算约为7530亿美元(包括海外行动开支).随即,美媒体上就出现了来自美两党参议员观点完全对立的批评之声.在大致浏览了这些“批评”观点和白宫发布的“预算指南”后,我发现其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一词,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版《国防法》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愿景.
期刊
2020年大选期间,特朗普将“结束对华经济依赖”作为其“第二任期”的重要目标,其政策团队大肆鼓吹政治、科技、金融、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全面脱钩”和对华新冷战。拜登赢得这次大选上台后,其政策团队反对“全面脱钩”论调,但认为美国必须减少关键领域的中国依赖。在此背景下,如何阻止中国获得在供应链中的主导性优势,又维持同中国“必要的”技术和贸易联系,成为拜登对华政策审议的一个焦点性问题。近来,美府院、智库大肆
期刊
严复对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早为世人公认,但述及严复遗嘱的文字却不多.其实不夸张地说,从遗嘱中可以读到他的“痛悔”——窃以为这即使在今天,仍不乏启迪和警世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