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自然地理规律,语言生动形象。如果我们将这些谚语适时地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谚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8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谚语,可以精炼、形象地描述地理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很多地理谚语大家都听过,但并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谚语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宏观、缜密的地理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一、谚语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一)谚语与气候
描写天气的谚语有很多,例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这句农谚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如果违反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横断山区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特别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是对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描述,当地是喀斯特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使得地表崎岖不平,并且该地常年受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降水天数较多。
(二)谚语与地形
描写地形地势的如:“远看成山,近看成川。”这是对青藏高原地形的真实写照,突出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较高,但高原内部起伏较大,冰川广布。 “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又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三)谚语与河流
如“黄河百害,唯富河套”这句,“害”指的是黄河下游因为是地上河,经常决堤带来洪涝灾害;“富河套”指河套平原引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富庶的农业区,使之与宁夏平原并称为“塞外江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一碗水,半碗泥。”前两句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黄河经常决口改道;后两句因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使得黄河中下游的泥沙含量剧增。
(四)谚语与地理环境
南疆过去自然条件恶劣,可以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现在因油气资源丰富变成“地上不长草,肚里净是宝”。以前描述内蒙古高原上草原一望无际,牛肥羊壮的地理景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西北草原地区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大面积发生,可以改成“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
二、诗歌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谚语导入新课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加入谚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讲到“西北地区”的时候,我会先问他们我国什么地方“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就会好奇,急于想得到答案。于是带着求知的心开始听课,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是不会差的。
(二)用谚语丰富教学语言
语言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信息传播的载体。教材一般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一件事物,虽然文字简练,但是缺乏生动具体的形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谚语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语言,而且提高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中南半岛地形时,教材中只简略指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如果我们用一句谚语“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见要一天”来形容,一幅美妙绝伦的人景交融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眼帘,无须多费口舌,其地形特征自然就被学生掌握了。
(三)用谚语记忆知识
中学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如果一味死记硬背,不但会增加学习负担,还会降低学习兴趣。如果能把枯燥的知识融入生动的谚语中,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将变得轻松有趣。如描写东部季风区气候的一句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三、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知识的传授和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达成的,所以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下可以决定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大小。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穿插谚语,既体现出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学科特点又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艺术水平。谚语对地理景观的生动描述,必将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谚语为纽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谚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8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谚语,可以精炼、形象地描述地理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很多地理谚语大家都听过,但并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谚语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宏观、缜密的地理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一、谚语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一)谚语与气候
描写天气的谚语有很多,例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这句农谚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如果违反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横断山区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特别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是对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描述,当地是喀斯特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使得地表崎岖不平,并且该地常年受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降水天数较多。
(二)谚语与地形
描写地形地势的如:“远看成山,近看成川。”这是对青藏高原地形的真实写照,突出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较高,但高原内部起伏较大,冰川广布。 “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又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三)谚语与河流
如“黄河百害,唯富河套”这句,“害”指的是黄河下游因为是地上河,经常决堤带来洪涝灾害;“富河套”指河套平原引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富庶的农业区,使之与宁夏平原并称为“塞外江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一碗水,半碗泥。”前两句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黄河经常决口改道;后两句因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使得黄河中下游的泥沙含量剧增。
(四)谚语与地理环境
南疆过去自然条件恶劣,可以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现在因油气资源丰富变成“地上不长草,肚里净是宝”。以前描述内蒙古高原上草原一望无际,牛肥羊壮的地理景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西北草原地区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大面积发生,可以改成“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
二、诗歌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谚语导入新课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加入谚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讲到“西北地区”的时候,我会先问他们我国什么地方“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就会好奇,急于想得到答案。于是带着求知的心开始听课,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是不会差的。
(二)用谚语丰富教学语言
语言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信息传播的载体。教材一般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一件事物,虽然文字简练,但是缺乏生动具体的形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谚语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语言,而且提高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中南半岛地形时,教材中只简略指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如果我们用一句谚语“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见要一天”来形容,一幅美妙绝伦的人景交融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眼帘,无须多费口舌,其地形特征自然就被学生掌握了。
(三)用谚语记忆知识
中学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如果一味死记硬背,不但会增加学习负担,还会降低学习兴趣。如果能把枯燥的知识融入生动的谚语中,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将变得轻松有趣。如描写东部季风区气候的一句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三、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知识的传授和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达成的,所以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下可以决定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大小。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穿插谚语,既体现出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学科特点又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艺术水平。谚语对地理景观的生动描述,必将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谚语为纽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