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核免疫荧光型在红斑狼疮中的预后意义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jieh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免疫荧光型对红斑狼疮(LE)临床症状有密切关系,其型类和预后意义可分为以下三组:(1)预后不良型――荧光皱缩边缘型,在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发现,其中肾脏受累占60%。(2)预后中间型――包括边缘型和线状型,在SLE患者中合并肾脏受累占33%。(3)预后良好型――为巨大和小斑点样线状型属于非常良性的LE。抗核抗体试验方法:用人脾作核底物,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抗核抗体。核免疫荧光型的结果:(1)预后不良型(皱缩边缘型):皱缩边缘型考虑是属于边缘型的变型,见于高滴度的血清中。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4例膝关节球孢子菌性滑膜炎,其中2例在出现膝关节的症状前,经痰培养及皮肤组织活检证实有肺部及面、躯干部皮肤的球孢子菌感染,另2例为原发性,在明确诊断前分别有关节症状16年与2年之久。临床症状:患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腔渗液、活动度受限、局部皮温不高,症状可呈间歇性。诊断:如患者有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病史,当出现关节渗液时应立即想到滑膜感染的可能。但如病史阴性,亦无其他部位活动性病变,要作出
期刊
疥疮的流行以30年为一周期,在一次流行结束与下一次流行开始之间有15年的间隔,一次流行通常持续大约15年。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最近一次流行开始于1964年,到1979年应当减轻。近几年在美国的城市和农村疥疮也在显著增加。疥疮周期性的发病的原因仍然还不知道,但是有说服力的资料提示免疫学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迟发超敏反应起了重要的作用,作者并提出下列事实为证:1.第二次感染疥疮(实验诱发或自然发生的)对较少的
期刊
本文叙述用钝性器械处理跖疣的方法,可容易和彻底地除去疣组织而且创伤和出血较少。只经一次处理的治愈率是85%,凡经一次处理而不愈者均按失败判断。随访期平均为10个月(最少6个月)。
期刊
作者报道用氮芥治疗一例蕈样肉芽肿。男性,63岁,病期5年,皮肤损害广泛。二侧腹股沟淋巴结和颈后淋巴结肿大非常明显。无内脏转移。皮肤和淋巴结活检均证实此病诊断。
前列腺素E1能降低由组织胺和木瓜酶引起的痒的痒阈。本文作者研究了20例(男女各10人),方法如下:两侧前臂洗净、擦干,在每侧前臂屈侧表面轻轻划4个1平方厘米的划痕,避免出血,其中两处敷以1平方厘米大小的、曾在浓度为每毫升1微克的前列腺素E1中浸泡过的纱布,留置30分钟。另两处作为对照,敷以曾在磷酸盐缓冲盐水中浸泡过的纱布。将用前列腺素的和用盐水的部位配成两组对比。去除纱布后5分钟,一组用1:100
作者研究了小鼠进行麻风杆菌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的效果。疫苗经皮内注射于小鼠右腹部或左足垫皮下。每只小鼠的剂量麻风杆菌疫苗是3106,卡介苗为1107。在接种疫苗28天后,用麻风杆菌的小鼠传代株由右后足垫进行攻击。在187天达平顶期时,每组用8只小鼠的右后足垫进行麻风杆菌的菌计数,90天后重复一次。
类固醇治疗的并发症是众所周知的,但它在肝功能衰竭病例中可能产生更大的危险性没有被足够认识。本文报告3例皮肤病伴有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外用类固醇或小剂量全身类固醇治疗发生了严重的副作用。3例患者年龄在45~55岁之间。前2例曾患有广泛的银屑病,并伴间歇性红皮病,病期分别为30年和8年。对馏油及蒽林不耐受,而外用大量浓的氟化类固醇(每天100克以上),治疗3~4年。例3患顽固性湿疹已12年,对外用类
期刊
作者报告一例口服氨甲喋呤治疗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3次都引起疥疮复发的情况.患者,13岁女孩,因中度贫血住院治疗,确诊为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曾用强的松龙、长春新碱、天门冬酰胺酶等治疗,缓解很快.治疗期间曾用过3次氨甲喋呤而发疹.第一次口服氨甲喋呤(MTX)20毫克,每日一次,连续4天.完成疗程后约3天后同时发生齿龈内侧面的小溃疡及躯干、手臂很小的丘疹.未经特殊治疗,7天内即自愈.第二次日服M
期刊
从SLE患者的临床上正常皮肤切片,用直接荧光抗体方法检查,常可在真皮――表皮的接合处见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带”的沉积,此种方法称之为“免疫荧光带试验”。在其它风湿性综合征中的正常皮肤很少发现为阳性,因此阳性试验在确诊SLE时是有价值的。复合结缔组织疾病临床上具有类似SLE、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的指征,一般认为它和SLE相比有更好的预后,但有时不易和SLE相鉴别。本文目的是企图通过免疫荧光带试验来鉴别
期刊
作者对网状青斑的体征认识如下;一、健康型;正常儿童遇冷皮肤发生大理石样皮是普通的生理现象.成人害羞也可在某些部位呈现网状.此网由皮肤血管的解剖学分布以及血液液流学的性质所决定.皮肤小动脉供给带氧的血液在表面形成圆形的粉红区,然后流入其边缘网状静脉丛,此区易受表面温度的影响,寒冷时血流缓慢,运行时间延长则失氧更多,在皮肤表面呈网状,其青灰色是由于缺氧的血红蛋白形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