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考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n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考是目前中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因此,改革现有高考模式,发挥其对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考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现有高考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考模式实行以统一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少量免试保送、推荐入学的制度。
  (一)考试理念与目标。
  从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作为人本化的自身评价活动,具有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公平、公开、公正的前提,肩负着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使命。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高考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测试,让考生群体形成合理区分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微乎其微。
  (二)考试内容与方法。
  我国高考科目已全部实行“3+X”。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x”是现阶段中学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主要基础课程,以及在这6门课程基础之上的综合能力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科目又分为文科综合科目(政治、历史、地理)
  3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物理、化学、生物)3科综合,以及文理综合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物理)6科综合。高校根据自身层次特点选择X,“X”可以为1科,也可以为几科。考生则根据自己所填报的学校志愿参加学校所确定的选考科目。
  (三)高考制度。
  1、统一考试选拔。
  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原则,录取方法(网上招生)、录取时间,各省自主录取。招生院校在政治、思想合格,身体检查合格,按照控制线上120%投档,从高分到低分调档,择优录取。
  2、免试入学。
  免试入学,即所谓的保送生制度,针对中学阶段特别优秀或由一定特称的学生,采取的一种方式。一般是高中阶段获得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或全国赛区一、二、三等奖;省级优秀学生。
  3、自主招生录取。
  有些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获取自主招生资格,一般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前某一时间对有报考意向和报考资格的学生进行的一次选拔性考试。
  二、现有高考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高考理念和目标错位。
  高考被赋予选拔性的考试,更多的承担其本位的“选拔人才”的功能,而忽略了其“教育”的基本功能,更无所谓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高考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承担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检测基础教育(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引导、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理念——“指挥棒”作用;另一方面,作为高等院校选拔合格新生、保障优秀生源的枢纽。然而,如今这种“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模式并不能承担这种双重作用。殊不知,有多少中学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之前扭曲“素质教育”的理念,高一就分设文、理科,造成文科生不知“理、化”,理科生不学“史、地”的局面,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
  (二)考试内容和方法机械化、模式化,缺乏创新。
  如今高考内容考核上更多的是书本知识的考核,考查更多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考查涉及较少。考试方法过于机械化、模式化,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老师“为考试而教”的教育怪圈。与此相伴的是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疲于为考试进行大规模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问题,去探索、研究问题。
  (三)考试制度僵硬,缺乏灵活多样性。
  现行考试制度下高考形式多采用“闭卷考试”一考定终生的方式,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心智能力、学习能力等非智力能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改革高考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一)树立正确的高考理念和目标。
  现今的高考是高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采用的是“一考定终生”的模式,不少综合素质较强地学生,可能因为这一次考试,因为这一、两分之差与高等院校失之交臂。从人才的选拔广度而言,这种模式无疑是存在缺憾的,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这种高考模式,可以采用增加考试次数或选拔频率,让考生以自己的最优成绩或加权平均成绩来参加选拔。如此,偶然性大幅下降,考生的公平性大幅提高,综合素质高的考生更得以脱颖而出。此外,没了“一考定终生”的压力,诸多考生可以从“题海战术”中解放,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与此相伴的是基础教育的单一性模式的改变,变“应试教育”为“创造性教育”、“信息教育”、“公民责任教育”等等。
  (二)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立足综合素质的考核,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科目的知识内容。
  作为高等院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考核,应适当增加其他课外知识的考核;考题形式上不局限于记忆性解题的重复,应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更多的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而不简单地对书本知识的重复记忆考试。如此考试脱颖而出的考生,理应会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输送优良的“种子选手”。
  (三)多种考试形式并存,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在全国大统一的考试模式下,再根据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考生设计不同的试卷,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高校的要求双向选择录取院校。这样,即避免了统一高考的答题僵硬,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让有专长、特长的考生脱颖而出,又保障了高等院校招收到了自己想要的学生,实现人才培养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多种考试形式的存在不仅仅完善了高校的选拔,也为基础教育培养方式带来创新,不再为“考试”而“教”;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四) 在高考制度上鼓励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如今的高校录取上更多的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笔者认为,如此,只会造就更多的“高分低能者”。作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才观,信息化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对高考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有3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首先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首先来自于某种方法。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思维的综合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上,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和创新型人才观对高考选拔标准的核心要求。其三,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潜质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应该纳入高考选拔标准的重要内容。所以笔者认为,选拔人才时,对于在科技发明、学科竞赛等获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突出事迹的学生,高校在录取中应重点考虑;对于学习能力强、但学校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应该拘泥于全国的统考形式,高校可以自行安排考核,只要具有学习潜能,就应该被录取。
  (五)改革基础教育模式,强调创新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阶段转变“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实施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逐渐养成独立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模式,提倡“少而精”、“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上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把教育主题不再强“知识内容的灌输”,其主体性更突出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家干.制度创新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仁.中国教育报,2007-11-14
  [2]冯先杰.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及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5
  [3]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4,7-8,66
  [4]周新奎.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山东教育科研,2000,3,19.
  [5]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人们更愿意到城市中去生活.同时,也有一些迫于生活压力而进入城市打工的工人,这就使得城市人口压
期刊
建筑行业中工程的质量问题不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对建筑物本身以及使用者的安全也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对其生活以及财产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适当、合理的规范
期刊
一次成功的电视文献纪录片创作实践为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八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的活动,根据中央统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涉及的要素较多,因而针对建筑工程目成本控制的问题和方法,需要从技术、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
期刊
当前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尚存在诸多难点,突破传统思想和管理模式,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优化管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都应积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原因在于,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何如,将直接关系到施工单位能否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同时亦体现出一个施工单位的管理效度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