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彩陶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96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属于公元前3300到21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已有5800多年的历史。由于这些陶器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命名为马家窑彩陶。
  远古时期,当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彩陶延续发展数千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家窑彩陶器型丰富多姿,图案富于变化、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华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是史前的“中国画”,是解读史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无字天书。
  马家窑彩陶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马家窑彩陶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了三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和社会状态。
  陕西元阳文化博物馆以收藏和展出马家窑彩陶为主,其藏品2012年曾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展出,引起学界和观众的热议和关注。本文以该馆所藏马家窑彩陶为例,向读者介绍马家窑彩陶的主要类型及其文化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以供读者赏析。
  基本类型彩陶
  1、马家窑类型彩陶
  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马家窑类型彩陶多采用曲线构图,用笔娴熟巧妙。图案构成敷彩讲究,取材范围广阔,纹饰多有创新。图案布局因起舞造型、功用不同而异。构图富丽明快,线条流畅多变,已进入了彩陶发展的辉煌时期。初期画有大量水波纹,表明这个时期是先民们崇敬和赞美水的水文化时期。
  2、半山类型彩陶
  产生于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间。半山类型彩陶盛行黑、红复彩构图。一般用红彩勾勒花纹母体,两侧配以黑彩,与红彩相邻的黑彩内绘锯齿波,齿尖刺向红彩。初期画着大旋涡纹,之后逐渐变为四圈纹,表达田园和土地。这个时期是先民们从水崇拜逐渐转向土地崇拜的土地文化时期。
  3、马厂类型彩陶
  产生于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间。马厂类型彩陶器表普遍施以深红色陶衣,绘黑彩。早期仍保留黑红复彩构图、锯齿纹等。锯齿排列稀疏不整,齿尖较圆钝,显示出此纹样的衰退形态。到了马厂型的繁荣期,这些施彩构图就不见了。初期画着四圈纹,随后将四圈纹转为两圈纹,另两面画上能够战胜水患、保护土地的蛙神纹,表达了先民门强烈希望战胜水患的要求,出现了战胜自然的思想。
  文化价值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观赏价值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收藏价值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他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2013年6月,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在众人翘首期盼中华丽绽放,展厅内珍品云集,灿若繁星,而一件大罐如众星捧月般端立于展柜中,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河北保定元代窖藏出土的国宝重器——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图1)。大罐主题纹饰为腹部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分别贴塑牡丹、菊花、石榴花、山茶花与山石的组合,其中山石与花朵用釉里红涂绘,枝叶用青花渲染,辅助纹饰有青花绘制的缠枝菊花纹、卷草纹、大朵如意云纹
期刊
(接上期)  清 白玉金刚杵  长10.5厘米 宽3厘米 高3厘米  柄身两端作对称莲花把手,源于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代表佛智坚固,能摧毁众生烦恼,一般和铃配套使用。杵的质地有金、银、铜、铁等,玉质的较为少见。  清 福寿蕉叶纹双夔耳青白玉觚  口沿长5.9厘米 底边长4.5厘米 高20厘米  长方形,侈口,长颈,宽腹,圈足。颈部从口沿至腹向内收敛,琢蕉叶纹,颈两侧为镂雕双夔龙耳带活环;腹上雕琢五福
期刊
江苏宜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其特产紫砂壶造型丰富,技艺奇绝,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兼实用与审美为一身,是世界陶苑的一支奇葩。  上世纪的1949年初,经过八年的抗战与三年的内战,宜兴城内外破坏严重,紫砂产量锐减,制壶艺人只剩二十多人,紫砂壶艺人陷入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0月,以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邵陆大、范正根、范祖德七位名师为首,组织了37位紫砂艺人成立了
期刊
傅抱石(1904-1965年)是中国现代画坛的一代宗师,“新金陵画派”的领袖人物。他为推动中国画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倾注了毕生心力。他创作的人物画自成一格,能够以形求神地表现其内在气质。作品中的人物多以仕女、高士和历史人物、古典文学等人物为题材,形象高古,用笔洗练,注重气韵,画意深邃。同时讲究线条凝练,勾勒有变,画法不同于传统沿袭的画谱,崇尚革新。  虽然傅抱石非专门画人物的画家
期刊
据考证,枕的起源大概在殷商时代,而关于枕的最早记录是春秋时期《诗·陈风·译波》上面记录的“辗转伏枕”。那么瓷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现得知,在河南安阳的隋代开皇年间的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瓷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瓷枕实物。从陶瓷材质的发展来看,经过了由陶至瓷的转变,枕也是如此。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瓷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多见于唐、宋、元年间,尤其是宋代瓷枕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期,如定窑、吉
期刊
他是黄河母亲最痴情的儿子。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举世闻名的黄河作为绘画母体,他对母亲充满热爱和崇敬,呕心沥血,倾尽全力,施展旷世才华,把黄河母亲的宽阔之美、雄浑之美、壮丽之美、神秘之美、深邃之美、灵动之美、玄妙之美、磅礴之美、博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是呤唱黄河最浪漫的歌手。他开创性地用一幅幅鸿篇巨制作为音符,演奏出黄钟大吕般的盛世强音;他笔下的黄河,就如巨龙呤唱着奔涌而来,欢腾而去,弹奏出激昂向上
期刊
说起玉琮,我们自然会想到江浙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玉琮。数量多、体形大、纹饰精致,是良渚文化玉琮最主要的特征。  我国古代玉琮与人们的社会制度及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并有一个产生、发展、盛行、衰落的历史过程。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发现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51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如图1玉琮,高2.15厘米,宽1.77厘米,孔径0.9厘米。虽然体量小、玉质差、光素无纹,其貌不扬,
期刊
以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的现代“岭南画派”翘然崛起,融贯中西的写实画风给20世纪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新气象,并且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因寓居华夏“四大文化古城”之南京,我对长眠于此的高奇峰(1889-1933年)一直怀有仰慕之情,现就其丹青艺术及作品交易状况作一基本评述,以飨广大读者朋友。  一、短暂而不凡的人生经历  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年),高奇峰出生于广东番禺,在兄弟6人中排行第五,
期刊
“三羊开泰”,最早出自华夏传统文化典籍《周易》(又称《易经》),意指“冬去春来”。其称爻(yáo)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而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十月为纯阴之象的坤卦,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为春天开始,有“吉亨兴盛之象”。故古人取“羊”谐音“阳”,称为“三羊(阳)开
期刊
“镇江画派”是清代中后期乾、嘉年间活跃在镇江地区的地方画派,亦称“丹徒派”、“京江派”,主要画家有张、顾鹤庆、潘恭寿等。他们主张师法自然,画风具有地方特色,和当时的正统画派“娄东派”崇尚摹古、陈陈相因的画风有明显区别,但同清初“金陵八家”邹等人的画风又有相近之处,因此,有人将其视为“金陵画派”的传承者,而忽视了“镇江画派”的客观存在。清末蒋宝龄《墨林今话》曰:张“诗画著名京口,花卉、竹石、佛像皆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