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题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牙,男,1969年11月出生,原名张兴祥,厦门大学文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生。1989年迄今,已在国内80多家报刊发表近400篇文学作品。
  
  栀 子 花
  
  我们楼前有一排栀子花树,每年春夏,树上结的花蕾数以千计。然而,花开时节,树上极少见到花的踪影。因为不等花蕾绽放,人们就竞相把它们摘走了。
  爱花,似乎是人的天性;采花,似乎也是人的天性的举动。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花的命运便因此判然有别:碰到知音,则备受怜惜呵护;碰到劫客,则只有遭蹂躏的份儿。事实上,栀子花尚未离开枝头,它们的命运就被不同的手决定了。每天从楼前经过,我都会发现地上散落着一些花蕾,那是被盲目摘采的手随意丢弃的。有时,树上还有折断的花枝,一摇一晃地垂挂在那儿,只连着一点皮,瘦小的花蕾耷拉下来,萎萎蔫蔫的,眼看活不成了。这种情景,令人望之恻然……
  清代文学家张潮曾云:“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可是,世人如之者能有几个?对那些具有掠夺性质的目光来说,爱花只不过是对色香的感官迷恋,采花却纯粹是为了占有。他们对花并非有真性情,与“审美意识”更是相去甚远———采花养花,无非聊以取乐罢了。于是,向花示“爱”无异于施暴!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花是有生命的东西,对花生杀予夺,简直是暴殓天物!
  “落红不是无情物”,何况那些含苞欲放、渴望一展美丽的小花骨朵呢?栀子花若有知,自然要发思古之幽情了。陶渊明之于菊,林和靖之于梅,周濂溪之于莲,无不以花为知己。在他们眼里,花是韵人逸友,可以解语,可以致意,可以寄思,可以遣怀。然人与物相得,其实谈何容易?张竹坡不是说过:“人中无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滥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观世人所为,乃以后者居多,人们只贪图自己的感官享受,哪里顾念物之幸与不幸呢?
  当然,栀子花被肆意蹂躏,亦与它们自身的因素联系着。一者,它们芬芳馥郁,易于招惹人的非分之想;二者,它们常常开在显眼处,故有损枝伤体之忧。设若它们不曾香气袭人,大概很少有人会觊觎它们;设若它们长在荒山大泽,即使香飘万里,恐怕也不会遭受洗劫之灾。花之命运,岂非自有定数?
  不过,若因此而完全归咎于栀子花,显然在为人开脱干系。毕竟,它们的美,它们的香,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它们的存在,绝不是为了“勾引”人们。没人摘采,它们也许开得更自由自在。这样,值得反省的倒是我们对花的态度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花的态度,最容易看出他对人乃至一切生灵的态度。
  
  藤萝上的小花
  
  师友张君住在鼓浪屿,其房屋四周古木参天,境甚清幽。未移居鹭岛之前,每次来厦,若想逗留个三天两日的,我必往他的住所下榻。因此,对他房屋周围的一石一阶,一草一木,也渐渐熟悉起来。与他叙旧,自然免不了要从人情世故转到生存环境上,于是就谈到他的住所,兼及与他住所有关的花花草草。这些毫不起眼的花花草草,常常使我无端生出许多感慨。
  有一天,过轮渡已近黄昏,不久天又下起雨,鼓浪屿笼罩在一片蒙蒙烟雨中。是夜,进一步停了,风却很大。我们坐在小厨房里聊天,冷不防听见外面啪嗒一声响,张君说,那是凤凰木的枯枝断了,砸到地上,这种事春天里时有发生。第二天一早,我站在户外时,就情不自禁地朝屋后的那株凤凰木望去。那是一株高大的凤凰木,杈丫光秃,颇像一幅苍然的写意画。不过,我的注意力不在凤凰木身上,因为我无意中发现一挂藤萝。它攀附在凤凰木上,至主干分叉处,又兵分两路,沿着枝干匍匐而上,柔柳似的藤萝从两边垂挂下来,犹如古装少女的长袖,迎风而舞,姿态婀娜。
  令我眼睛一亮的是,藤萝上居然还零星地点缀着些小黄花。小黄花状若蝴蝶,栖息于青藤绿叶间,风一吹,飘飘欲飞。由于雨水滋润的缘故,花儿显得格外鲜艳夺目,楚楚动人。不知怎地,望着这些小巧玲珑的花儿,我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说真的,如果不是偶然发现,我也不会注意它们。在这幽僻的地方,它们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谢,恐怕很少有人会多看它们一眼。然而,它们开着,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它们开着,无意于招蜂惹蝶,也无意于炫耀美丽。
  “天意怜幽草”,我不由得想起盛唐山水诗人王维的《辛夷坞》来: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人迹罕至的空山寂林,辛夷花自开自落,自得其乐,何曾想过要人欣赏,何曾想过闻达于世?它们,远离尘世的喧嚣,淡泊静处,以自然之心为心,花开花落,顺其自然。它们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死生的缠绵,真是“超然物外”了!
  在春天,在我们无法目击的角角落落,该有多少不知名的野草花,以一种清风流云般的情怀,倾尽所有的美丽?
  
  薯 花
  
  从孩提时候起,我就记得这薯花了。
  在我的故乡惠北(现为泉港),每逢九月秋风萧瑟之际,美丽的薯花就遍野地开放。那时,黄叶一片一片掉了,衰草也纷纷枯萎了,世间万物都想静下来歇息,只有这小小的薯花,凌寒开放,给寂寥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当你的目光掠过逶迤的群山,停留在明净而湛蓝的天空下,停留在如歌的村塘周围,你就会注意到它们了。那是一片连着一片的地瓜田,犹如一块巨大的碧绿的地毯,漫无边际地向远方铺展开去。在这厚积的绿毯上,你会发现一些喇叭状的粉红色小花,差不多只有半个拇指大小,零星地点缀于绿叶与青藤之间。
  这就是我最熟悉的故乡的花———薯花。
  坦然地说,薯花并不怎么惹人注目,它们的名字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说登上“大雅之堂”了。在灿若星辰的花的族类中,薯花永远湮没无闻。它们不会吐芳争艳,只是单单纯纯地开着,既不妖娇,也不妩媚。对惯于养花弄草的人来说,薯花当然不在他们的“欣赏”之列。然而,对一个在故土生活了十几年的人来说,如果也对这其貌不扬的薯花嗤之以鼻,那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我钟爱薯花,不仅仅因为它们的质朴和单纯。在我们生存的星球上,大概很少有人像我的家乡人民那样,与番薯结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缘。可以说,从落地生根的那刻起,它们就担负起养育我们的重任了。在惠北贫瘠的土地上,只有这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农作物,年年长势良好。干旱的气候,沙化的土壤,依然使它们长得青青绿绿,茁茁壮壮。过去,番薯简直就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一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依靠番薯度日。时至今天,有些地方仍大量栽种番薯,一年吃到头。
  吃惯了番薯的人,是吃不惯大米的。在海口安家落户的四姨,每年都要从家乡运去一些“地瓜米”。外出谋生的惠安人,往往都有这种“恋食”的倾向。他们抱怨说,米粥太“涩”了,没有番薯的饭激不起食欲。因此,即使辗转千里,他们也忘不了香甜的番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番薯,究竟养育出什么样的一方人呢?当人们啧啧称赞惠安女非凡的体魄时,也许从未想到她们与普普通通的番薯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当一批又一批精美的石雕工艺品走向大江南北以及世界各地时,人们也不会想到,惠安人的灵巧和智慧,是从番薯身上长出来的!我们都是番薯“奶”大的———只要是在这块土地上长大的,谁的血管里不曾流淌着番薯的芳香?谁的乡音里不曾散发出浓浓的地瓜味?
  身居异乡,每逢秋风来临之际,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漫山遍野开着的薯花。薯花开后,正是最繁忙的秋收季节。过不了多久,大大小小的村庄就骚动起来了。乡亲们握着镰刀,挑着萝筐,成群结队走向田野。一垄一垄的薯藤被掀掉了,龟裂的土里露出一疙瘩一疙瘩胖白或红润的番薯。我记得每年秋收时,田间到处布满滚圆滚圆的番薯,它们常常使各家各户的屋子显得拥挤不堪……
  秋收后的田野平静如画,但是来年九月,薯花仍会如期开放。在萧瑟的秋风中,它们总是开得那么精神,那么质朴而美丽!
其他文献
林子大了:你喜欢深夜上网?什么缘故?  英雄无语:月黑静思夜,风高写作天。把平日里不时迸出来的火花趁着黑暗搜集起来,镶嵌进小说。  林子大了:这么说来,你是蛮重视灵魂的人啦?  英雄无语:那是那是。我为了写小说不工作已经有大半年了,为的是坚持理想,有的时候坚持理想是很痛苦的事情。  林子大了:你认为静思和写作在你的生命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黑夜里,灵魂需要呼吸吗?  英雄无语:其实也不是那么高深,所
期刊
小时候初到厦门,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一幢幢直耸入云的大厦。视力特好的我能从地面数到楼顶的三十几层,且准确率极高。我从心里喜欢这些摩天大厦,却又深深地惧怕它们。在童年的记忆里,高楼是某种权力的象征,身上带有泥土气息的我走到这些高楼前都要鼓足很大的勇气,怕接近会被抓起来。现身处福州,境况大不一样。“数楼”的情结自然随着脸上的日见沧桑而愈显模糊,“惧楼”也发生了变化,由“惧楼”慢慢变成了“追楼”,不仅敢于靠
期刊
编前语:  有道是“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本期的“菁菁校园”栏目中,我们选择了福建教育学院中文本科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的文章。他们大都来自乡村(以教师为主),表现出色却离开稳定的工作再次走进校园读书。他们以别样的眼光看待省城福州,对城市生活有较多的感触,有对现实的思考(《生活不记名投票》),有对融入的迷惘(《七月,我穿越整座城市》、《走在福州的大街上》),有对情感的体悟(《爱的寓言》),更主要
期刊
“爱它,或者憎恨它,芭堤雅是亚洲大众旅游的起点。”假如你在亚洲众多壮观旅游景点之一看到这句话,请你想想俄罗斯的车里雅宾斯克。车里雅宾斯克是一个军事工业中心,位于闭塞的乌拉尔山当中,曾经生产过苏联一半的坦克,号称“坦克城”。然而,这里据说也是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大约100万居民,经历过3次核灾难,其中一次是一个废料储藏罐爆炸,释放到冬季空气中的放射物质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去放射受害人
期刊
侵略者灭了人家的国家,如若不能吞并,通常只好找个无耻的家伙来做傀儡。日本鬼子吃掉了大半个中国,牛吧,还得找个汪精卫;美国鬼子吃掉了整个阿富汗,牛啊,也得弄个卡尔扎伊。吃掉伊拉克多麻利,美国鬼子牛喽,可是伊拉克人不争气,傀儡老半天立不起来,到现在总算有总统有总理,政府似模似样了,可还是狗咬狗一嘴毛。最厉害也最无奈的要数苏联鬼子,20世纪从60年代到80年代,从欧洲到亚洲,从布拉格到喀布尔,傀儡们成群
期刊
开 篇    1994年夏天,我看了第一个韩剧《青出于蓝》,演员是当时22岁的张东健和沈银河。这个以篮球为主题讲述年轻人追求梦想的青春剧,还是带给我很清新的感觉,不仅叙事手法写实生动,也已经具备了日后韩剧鼎盛发展的基本成功要素。  此后,日剧在大红大紫之后归于平淡,一年里也只能挑出少数几部精品,慢慢地,在我视野所及的范围里,我已经习惯了选择韩剧,日剧和港台剧渐渐蜕变成间歇性的插花节目。经过11年
期刊
一    手捧着一束兰花,轻轻地,我踏上了这崎岖的山路。奶奶,我看你来了。  是暮春季节吧,满山的草木在阳光下灼灼地透出绿意,刺痛我的眼。远处芊芊莽莽的是杜鹃吧。怒放后的凋零,暗红如血。  这山路好长啊!奶奶,我不知道我还要走多久,才能走近你栖身的地方。    二    我不曾也不敢走近你,在小时候。奶奶,只因为我是女孩。生为女孩本身便是一种罪过,而我生来便要背起这沉重的罪责。  但你从不骂我,奶
期刊
凌和亮可以说是学校里最般配的一对了,俊男美女再加上优异的成绩,让校园里还在爱情边缘徘徊的人们羡慕不已。  但凌并不快乐,她不快乐的原因当然是亮,亮那越来越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她觉得爱情的脆弱。她很烦恼,她将烦恼诉说给了彦———亮的好友。彦沉默了一会,用极平静的语调对凌说:“我给你讲个寓言吧:有一位少女上山采药时遇到了一只猛虎,她被逼到悬崖边失足落下,千钧一发之际她抓住了一条长在峭壁上的藤条。但危险并没
期刊
钟鲲,女,1976年夏生,北京人。祖籍四川。自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近一百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阳光雨季》(1995年)、《言情故事》(1998年)、《非一般爱情小说》(2001年)及散文集《地铁里的眼睛》(2001年)等。现居伦敦。    你知道,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写中文了。  在大学里学习了一段时间,马上就是第一个学期的结束。成天忙着准备这学期的论文,到图书馆去找书,在网络上查资
期刊
婚礼定在1 0月2日。因为是我们中国的国庆节, 日子又是双数,又是星期六。结婚的地点,我们几乎是想到了一起——剑桥……    事实上,我们双。方的大部分亲友都不在剑桥。我的家人.朋友,除了我现在的导师、系里的同学、学院的朋友等,自然都在中国;理查德的家人在伦敦,他的朋友则由于他多,年的工作性质而遍布世界,尤其是很多亲近的朋友都在德国。可剑桥,是他这个上生土长的英国人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迄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