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秦皇岛汛期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8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极化雷达资料、区域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20年8月中下旬秦皇岛市一次暖区暴雨与一次锋面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日过程整体比湿较大,地面有辐合中心,配合地形抬升,导致北部山区产生较强降水,南部沿海条件不利,降水较少;18日过程为锋面系统,随着冷锋扫过本地带来降水量较为均匀的暴雨。两次过程较为典型,在卫星云图和雷达上均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暖区暴雨;锋面暴雨;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4–0054–03
  1 灾害天气实况分析
  受到副高边缘和西来系统影响,2020年8月中下旬秦皇岛在一周之内相继出现两次暴雨过程,由于两次过程的高空系统较为类似,是典型的低槽冷锋型降水,符合典型的华北暴雨模型[1-3]。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中的异同之处。
  2020年8月13日早晨到上午秦皇岛市出现一次暖区降雨天气,南部地区小雨,中北部地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3.8 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青龙草碾为72.4 mm,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青龙大巫岚为40.9 mm/h(图1)。根据青龙草碾雨量分布显示,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13日早晨05:00前后。
  2020年8月18日下午,秦皇岛市再次出现一次降雨天气,大部分地区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为32.3 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昌黎新集为73.2 mm,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昌黎新集为59.3 mm/h。共有40个站出现大风天气,极大风出现在抚宁田各庄为23.0 m/s。根据昌黎新集雨量分布显示,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18日18:00前后。
  从两次形势的500 hPa高空图上看,两次过程均处于副高西侧,河套地区槽前,受偏西南风控制,两者系统有较高相似性,可做相似个例对比分析。而从落区上看,13日过程相对较大,落区偏西,18日过程相对较小,但落区偏东。
  2 两次降水过程降水性质及机理分析
  2.1 天气图分析
  2020年8月13日08:00,200 hPa上处于急流轴右侧,500 hPa东亚中高纬呈两槽两脊形势,在蒙古地区有一低涡,槽线压在河北西部,副高中心处于东海,副高整体呈经向,冀东地区处于副高边缘,秦皇岛处于584线控制范围之内,受副高控制,影响偏东地区的降水(图2);降水最大值区的唐山承德交界处在580 hPa线上,受副高控制相对弱。700 hPa和850 hPa上切变前倾,降水大值区位于两层切变线之间。850 hPa上有明显的西南急流,降水区位于急流轴的左侧,提供丰富的水汽。地面图上冷锋呈西北-东南向,降水性质是冷锋前部的暖区暴雨,辐合线在12日20:00至13日05:00较为匀速地自西北向东南移动,05:00以后迅速沿副高外围北抬,没有对秦皇岛东南地区造成较强的降水。
  2020年8月18日20:00,降水区位于200 hPa急流轴左侧,500 hPa东亚中高纬呈两槽一脊形势,低涡中心位于东北,后倾槽位于河北省上游,秦皇岛位于588与584之间,副高中心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副高整体呈纬向,700 hPa上切变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850 hPa上则刚好处于秦皇岛唐山一带,有明显的西南急流,降水区位于急流轴的左侧,提供丰富的水汽。地面图上冷锋呈东北-西南向,自西向东移过本地,属于锋面暴雨[4-5]。由于本次过程为后倾形势,自18日下午冷锋扫激发降水后,700 hPa切变线前部的持续暖空气输送持续触发降水,形成列车效应,直到19日20:00系统完全过去,降水趋于结束。
  因此,通過天气形势可以分析,尽管两次降水高空图上均处于高空槽前部,但8月13日是一次西来槽配合副高的锋前暖区降水,降水落区较小,局地性强,但降水量级大;而8月18日是一次东北冷涡后倾槽带来的地面锋面降水过程,降水落区广,降水量级比暖区降水小[6-11]。
  从区域站风场和地形场分析可知,从13日01:00开始,一条明显的地面辐合线与降水落区配合较好,降水大值区自北京北部向承德唐山的交界山区移动,强烈的西南风在山前抬升,产生本次强降水。06:00左右辐合线移到青龙,在山区产生较强降水,而秦皇岛、唐山沿海地区由于没有地面辐合线与地形的强迫抬升,降水较少。
  2.2 物理要素场分析
  从水汽图(图3)可以看到,两次过程的水汽条件较好,根据水汽通量散度可知,13日02:00承德唐山一带有明显的水汽辐合,秦皇岛东部则为辐散场,对应本次过程量级大小差异,而18日14:00则河北省东部沿降水落区分布的地区均为辐合场,且有明显的3个中心,与降水实际落区配合较好。
  从风与散度场上看(图4),13日02:00河北省西部200 hPa上为较大的正值,925 hPa上有明显负值中心,说明在该时次有明显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18日14:00 200 hPa上正散度区相对较大,说明整体系统更加强烈,925 hPa上可以明显判断出一条对应冷锋的分界线,冷锋以东散度为负辐合,冷锋以西散度为较大正值辐散。
  从探空图上看,13日过程前后均有一定的cape值,且整层湿度较大,符合暖区降水特征;18日过程降水前有较大的cape值,整层相对较干,随着降水系统的到来,cape值有所减小,整层湿度增大,到降水结束后减弱。13日过程结束之后低层继续受西南风控制,18日过程冷锋过境后则转为较强的东北风。
  2.3 卫星雷达资料分析
  在葵花卫星云图上(图5),13日可见冷空气距离较远,本地有丝缕状块状对流云系,以暖云为主,而18日则明显沿着锋面的带状锋面云系,性质偏冷。
  从双偏振雷达图上看(图6),13日03:00冀东地区有分散性块状回波,唐山承德交界处有较强回波中心,强度超过55 dBz,随系统向东移动,05:00在草碾站一带受地形原因抬升加强,至07:00基本移出。本次过程回波顶普遍偏低,仅03:00有小块状回波顶高达到15 km以上,速度图上呈“S”型,西南风为主,有速度模糊。双偏振kdp资料产品与回波有明显对应,表明有较强降水的条件。   从18日回波图上(图7)可以看到沿着冷锋前部有一条明显的带状云系,有锋面降水特征,回波强度较强,并产生较强的列车效应。本次过程回波顶较高,18日15:00出现17 km以上回波,速度图上低层呈反“S”型,表明锋面过有冷平流,高层呈“S”型,受切变线前部西南风影响为暖平流,双极化雷达数据可以判断,对应PPI回波区有较大的KDP大值区,说明雨滴密集,雨强较大,中心区域KDP大于3,有出现100 mm/24 h强降水的条件;ZDR较大,说明雨滴扁,降雨时有大雨滴出现;CC在降水回波区位置较大,说明降水粒子直径接近,HCL上判断降水离子为大雨滴(深绿色)和小冰雹(红色),由于夏季,融化层较高,小冰雹通过融化层后融化,因此到地面基本全部融化,没有致灾。
  3 结语
  通过两次过程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3日的过程为暖区降水,18日过程为锋面降水;
  (2)13日过程整层比湿较大,地面有辐合中心,配合地形抬升,导致北部山区产生较强降水,南部沿海条件不利,降水较小;18日过程为锋面系统,随着冷锋扫过为本地带来降水量较为均匀的暴雨。
  参考文献
  [1] 黄士松,李真光,包澄澜,等.华南前汛期暴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
  [2] 何立富,陈涛,孔期.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6,27(5):559-569.
  [3] 苏贵睦,蒙炤臻,陈向东,等.2009年7月一次锋前暖区暴雨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2):26-29.
  [4] 叶朗明,苗峻峰.华南一次典型回流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暴雨灾害, 2014, 33(4): 342-350.
  [5] 罗建英,廖胜石,黄归兰,等.广西前汛期锋前暖区暴雨过程的模拟与分析[J].气象, 2009, 35(10): 50-57.
  [6] 覃丽,寿绍文,夏冠聪,等.华南暖区一次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 2009, 28(4): 906-914.
  [7] 黄远盼,李骄杨,刘桂华.桂东北一次暖区暴雨向锋面暴雨演变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5, 36(3): 30-33.
  [8] 徐燚,闫敬华,王谦谦,等.华南暖区暴雨的一种低层重力波触发机制[J].高原气象, 2013, 32(4): 1050-1061.
  [9] 陈艳真,刘爱鸣,邓以勤,等.2016年4月23日福建省暖区暴雨过程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 37(3): 79-83.
  [10] 谌芸,孙军,徐珺,等.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J].气象, 2012, 38(10): 1255-1266.
  [11] 孙军,谌芸,杨舒楠,等.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二)極端性降水成因初探及思考[J].气象, 2012, 38(10): 1267-1277.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其他文献
摘要 采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常规micaps资料等,对2016年春季塔里木盆地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西西伯利亚冷高压东移南下和塔里木盆地一带热低压的强烈发展是本次塔里木沙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持续稳定较高的气压梯度和气温异常偏高为塔里木盆地的沙尘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以及热力条件。沙尘天气发生过程中,塔里木盆地东部低层主要为偏东、东北风,高空急流的强烈抽吸以及近地层较强东北
摘要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9月初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强对流天气主要表现为短时强降水,是不同天气尺度系统共同作用产生的;前期出现了持续性的降水条件,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下垫面气温的下降,边界层冷气流与暖气流交汇后会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出现,直接导致塔里木盆地西部上空快速释放出大量的不稳定能量
羌活作为青海省道地中药材之一,有着较好的种植收益。野生羌活资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利用林下闲置的空间发展羌活套种栽培成为冷凉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选择。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选地整地、选种及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环节的试验探索,总结出羌活在冷凉山区林下套种技术,为湟中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高寒地区设施蔬菜生产中由于复种指数高,往往出现倒茬困难,重茬障碍现象严重。设施蔬菜重茬种植时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尤其是土传病害病原微生物选择性促进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是引发连作障碍主要原因之一。大通地区设施蔬菜生产中,部分种植户由于种植蔬菜品种单一,布局集中,轮作倒茬少,重茬严重,再加上连年超量施肥,一些没有被蔬菜吸收的肥料中的残余成分,就会残存在土壤中,越积越多,对土质造成破坏,引起土壤的盐化、酸化,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减弱,容易引发蔬菜的多种病害。目前,微生物菌肥在蔬菜栽培中的应用研究成为解决
为研究植物源杀菌剂对玉米和荔枝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菌液、药液混合后接种和接种后药浇淋两种方法,研究了蒜头汁液和黄连根水煮液分别对玉米纹枯病、玉米小斑病和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效果。蒜头汁液采用菌药混合再接种处理对玉米纹枯病和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72.00%;蒜头汁液两种方法处理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均高于73.00%,菌药混合处理的防效达86.67%;黄连根水煮液采用两种方法对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60.0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蒜头和黄连提取液均对玉米纹枯病、玉米小斑病和荔枝霜疫霉病有一定的抑制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寒山区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因素,常年发生较重,2020年进行了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使用687.5g/L氟菌·霜霉威SC5.3~6.7g/666.7m2兑水45L/666.7m2叶面喷雾间隔7d喷施1次,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可达76.1%~81.9%,68%精甲霜·锰锌WP叶面喷雾间隔7d喷施1次,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可达74.5%,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马铃薯生长安全。
充分利用气象地面观测数据和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结合Arc GIS平台,对不同农作物承受不同能力进行评估,采取空间分区监测,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监控自动化。以农作物干旱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针对农作物承受旱灾的情况,运用"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的评价模型,构建农作物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通过Arc GIS平台实现农作物脆弱性空间分区评价,以达到科学监控农业气象灾害的目的。通过研究,以期为构建农作物特征承
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病害问题直接影响其质量安全,作者介绍了食用菌常见的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为食用菌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农作物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品种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及乡村振兴。本文从实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的必要性、登记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摘要 利用平潭1960—2019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趋势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平潭气象站气温变化。结果表明:(1) 1960—2019年平潭气象站年平均气温以0.213℃/10 a的速率呈明顯上升趋势;季节平均气温均以不同速率上升,春冬季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其增温速率远大于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