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为一个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师,大部分同仁在物理课堂中遇到的讲不清道不明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又由于受学生所处地区、所接触事物、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故不能完全将教科书上的内容以及各类课外辅助书籍死搬硬套强加给学生。我以自己十来年民族学校讲台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心得,就自己在民族地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一些处理方法做一简单标题性梳理。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学物理 教学策略
一、老师要善于观察、就地取材,不能让学生进行强制性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讲《密度》中空气密度这一内容时,大部分教材和课外书籍绝大部分引用的是:北方的冬天,在屋内都有暖气,当空气受热膨胀以后密度减小,所以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从而形成循环。但如果你真的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后就会发现这看似平常的冬天取暖设暖气在这里却并不多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取暖炉。可想而知“暖气”这一例子在学生的头脑中是空白的,如果非要用“暖气”的例子试图想让学生明白空气受热密度变小,最终结果可能并不会太理想。如果教师将目光放长远一些,将 “善于观察” 这种方法用到实处,你就会发现其实教材就在你身边:一般的藏族家庭在取暖炉上方会安置一个自制的会旋转的“转经筒”,由于火炉温度上升,使得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形成对流,使得“转经筒”转动……(当然,在此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学的其他很多问题),这一生活实例活生生的将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也能接受这一生活实例中的物理知识,可谓“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然教学效果也不必言语。
诸如此类,可用于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的实例举不胜枚举:在讲《运动》这一章时有很多恒星的名称: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等,而这些恒星名称正好是用来命名藏历每周七天,每天不同的名称的词语。如果巧妙利用很少的时间把这一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势必对这些概念的记忆以及对其他知识的渴求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功”这一概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常见、常用的物体并对它们进行推、拉、举、移动等动作(施加力的作用)使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相应变化,并根据“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叫做功”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物体有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这样既省去了繁琐的课堂器材的准备,而且这些手边、身边的实例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功”的概念及含义。
所以要上好一节物理课,要善于观察,从切合学生的思维、生活、爱好中找出一些学生能理解,乐于接受的实例,就地取材,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身边事物微切入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而不应一味地追求各类不符合本地域实际的各类辅助用书,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地进行强制性理解和记忆。
二、老师要勤于动脑、抓住学生心理,大题小作更利于培养物理兴趣。
很多学生对学习物理起初都有很大的热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理知识的庞杂,这种学习的可贵热情却慢慢的退化甚至消失。很多同仁对此伤透了脑筋。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各种外界因素外,教师本身也帮助抹杀了这种学习热情。
农村、牧区的孩子在各方面均丝毫不亚于其他学生,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域环境,所接触的事物、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一些新鲜事物、原理性知识的了解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千万不可照本宣科,要想方设法多动脑筋,以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和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等方面着手,尽量把一些大问题,大疑点转化为他们可以理解的小问题,小疑点,让他们觉得这些问题并不难。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再把小问题,小疑点扩大到原问题上并予最恰当、最合理、最简单的解释。————即大题小作。这样学生起初那股热情也不会因教师不勤于动脑,不会抓住学生心理、不会大题小作而消亡。相反,如果能让学生时刻充满这种热情,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喜欢物理课。
三、改变身份,走下讲台;角色互换,开放课堂。
45分钟内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后,往往发现效果并不如愿,于是常常想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时不防换换你的方法,让学生当“老师”,而你当“学生。说不定这一方法会让你沙哑的喉咙得到很好的放松,而且教学效果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升。起初很担心这种方法,但通过尝试之后,发现部分内容在教师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课后效果是出乎预料的。
当然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大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其流程大致包括(当然,这只是自己在平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并不成熟):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3、教师准备预习案→学生课前解答→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4、学生相互解答课堂中的疑惑(教师补充)→教师针对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巩固训练
5、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总结、整合(教师补充)→拓展作业。
综合以上小小三点,我认为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物理教师,不能把目光局限于书本知识照本宣科,要善于观察,应该以孩子们所处的年龄段和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等方面着手就地取材,想办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更简单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内容;要懂得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并让这种兴趣始终陪伴着他们;要懂得换位,懂得尊重学生,想方设法多动脑筋用最恰当、最合理、最简单方式来引导孩子。
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积累中我们的经验才会越加丰富,而这些经验也应该毫不吝啬地把它加以整理、归纳并以友好谦虚的态度与大家共同分享,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使孩子们越来越喜欢物理课。
作者简介:久买多杰(1977.11——),男,38岁,藏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民族中学物理中教一级教师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学物理 教学策略
一、老师要善于观察、就地取材,不能让学生进行强制性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讲《密度》中空气密度这一内容时,大部分教材和课外书籍绝大部分引用的是:北方的冬天,在屋内都有暖气,当空气受热膨胀以后密度减小,所以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从而形成循环。但如果你真的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后就会发现这看似平常的冬天取暖设暖气在这里却并不多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取暖炉。可想而知“暖气”这一例子在学生的头脑中是空白的,如果非要用“暖气”的例子试图想让学生明白空气受热密度变小,最终结果可能并不会太理想。如果教师将目光放长远一些,将 “善于观察” 这种方法用到实处,你就会发现其实教材就在你身边:一般的藏族家庭在取暖炉上方会安置一个自制的会旋转的“转经筒”,由于火炉温度上升,使得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形成对流,使得“转经筒”转动……(当然,在此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学的其他很多问题),这一生活实例活生生的将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也能接受这一生活实例中的物理知识,可谓“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然教学效果也不必言语。
诸如此类,可用于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的实例举不胜枚举:在讲《运动》这一章时有很多恒星的名称: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等,而这些恒星名称正好是用来命名藏历每周七天,每天不同的名称的词语。如果巧妙利用很少的时间把这一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势必对这些概念的记忆以及对其他知识的渴求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功”这一概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常见、常用的物体并对它们进行推、拉、举、移动等动作(施加力的作用)使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相应变化,并根据“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叫做功”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物体有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这样既省去了繁琐的课堂器材的准备,而且这些手边、身边的实例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功”的概念及含义。
所以要上好一节物理课,要善于观察,从切合学生的思维、生活、爱好中找出一些学生能理解,乐于接受的实例,就地取材,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身边事物微切入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而不应一味地追求各类不符合本地域实际的各类辅助用书,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地进行强制性理解和记忆。
二、老师要勤于动脑、抓住学生心理,大题小作更利于培养物理兴趣。
很多学生对学习物理起初都有很大的热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理知识的庞杂,这种学习的可贵热情却慢慢的退化甚至消失。很多同仁对此伤透了脑筋。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各种外界因素外,教师本身也帮助抹杀了这种学习热情。
农村、牧区的孩子在各方面均丝毫不亚于其他学生,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域环境,所接触的事物、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一些新鲜事物、原理性知识的了解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千万不可照本宣科,要想方设法多动脑筋,以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和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等方面着手,尽量把一些大问题,大疑点转化为他们可以理解的小问题,小疑点,让他们觉得这些问题并不难。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再把小问题,小疑点扩大到原问题上并予最恰当、最合理、最简单的解释。————即大题小作。这样学生起初那股热情也不会因教师不勤于动脑,不会抓住学生心理、不会大题小作而消亡。相反,如果能让学生时刻充满这种热情,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喜欢物理课。
三、改变身份,走下讲台;角色互换,开放课堂。
45分钟内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后,往往发现效果并不如愿,于是常常想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时不防换换你的方法,让学生当“老师”,而你当“学生。说不定这一方法会让你沙哑的喉咙得到很好的放松,而且教学效果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升。起初很担心这种方法,但通过尝试之后,发现部分内容在教师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课后效果是出乎预料的。
当然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大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其流程大致包括(当然,这只是自己在平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并不成熟):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3、教师准备预习案→学生课前解答→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4、学生相互解答课堂中的疑惑(教师补充)→教师针对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巩固训练
5、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总结、整合(教师补充)→拓展作业。
综合以上小小三点,我认为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物理教师,不能把目光局限于书本知识照本宣科,要善于观察,应该以孩子们所处的年龄段和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等方面着手就地取材,想办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更简单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内容;要懂得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并让这种兴趣始终陪伴着他们;要懂得换位,懂得尊重学生,想方设法多动脑筋用最恰当、最合理、最简单方式来引导孩子。
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积累中我们的经验才会越加丰富,而这些经验也应该毫不吝啬地把它加以整理、归纳并以友好谦虚的态度与大家共同分享,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使孩子们越来越喜欢物理课。
作者简介:久买多杰(1977.11——),男,38岁,藏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民族中学物理中教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