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训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学生上作文课时常常没精打采,索然无趣,作文难教通常是困扰老师心头的一块心病,而这种情况尤以我们农村小学为甚。以下是我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同行探讨。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差的原因
1、学生阅读面窄。“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给我们不少启示,她要香菱把我国古代十多位大诗人的诗文各记一百多篇,“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香菱遵此而行,果然诗艺大进。反观当前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他们上课必须两耳只“听一人说”,一心仅读“一本书”,而课外读物,几乎是清一色的作文书籍。这类书无论怎样“优秀”、“经典”,也无法摆脱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但是根据调查,农村小学的学生远远达不到这个阅读量。
2、教师作文教学采取满堂灌。我们部分乡村教师有两点没处理好: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太少。作文课基本上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让学生说,硬要把生动的作文课复杂化,无意间传达出一些作文深奥而神秘的信息。二是教师在规范学生口头语言上做得不够,表现为很多学生口头怎么说,作文上就怎么写,表述很不规范,加上地方土语多,闹了很多笑话。三是也有教师不顾乡村实际,硬要讲一些远离生活的范文,搞得学生云里雾里。老师讲归讲,学生练归练,讲练没有有机结合,最终导致了学生不能作文。
3、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农村学生生活范围狭窄,年龄又小,对文化、对生活理解不多。早上很早就到校,下午很晚才回家,每天都是过着“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平时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回到家里也是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使他们失去了本该有的童真童趣。其次,现在农村学生不少家长未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绝大多数小学生是跟着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这些学生只能通过寄回来的钱物和电话感受到一点点父爱母爱,他们对父亲、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有亲身实践与体验,学生的作文从哪来真情实感呢?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1、扩大阅读面,加强语言积累。阅读健康的课外书籍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良好途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2、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为了给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写作信息——孩子,写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提起你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吧,我是从以下几点去做的:①每日一练。我的学生都备有一个本子,叫“点滴”本,每日学生用三五句话,记一个生活故事。不求高尚,不求伟大,只求有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哭的,笑的,怒的,恼的,哭笑不得的,都好。记前,画上心情脸谱,强化学生对故事的真实的情绪体验。隔三差五的,我让学生用上几个我指定的词语,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②每周一记。我的学生还有一个本子,叫“周记”本,每周让学生自主作文一篇。学生可以写身边的人,身边的景,身边的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拟定题目,写自己所想。③每月一展。我每月评出学生“点滴”本中好的句子和“周记”本中优秀的作文,“奖励”学生自己在我的电脑上打,(这样学生可以发现文中的错别字和错误的语法并及时修改。)打完后,老师和学生再一同修改作文并给作文插入一些优美的图案,最后才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的《作文每月一展》栏里。由于农村孩子对电脑接触比较少,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因此,学生都想把自己的作文展出来。
3、精心设计随文练笔,训练学生想象、联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联想。如上完《穷人》后,我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桑那和渔夫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后……”;在上《天净沙-秋》时,我就让学生对“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所描绘的意境作再造想象,使之具体化。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4、拓展口语交际课,为学生的作文打基础。现行教材在每个单元都编有一节口语交际课,凸显了语文的实用价值,体现了大语文观。但我除了上好语文课本上的几次口语交际课,还把它拓展到我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如:在教学《草丛的村落》中的“蜥蜴面前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这句时,我就让学生想象它们在交流什么并分小组演一演这个场面,表演时,相机引导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并让其他学生用书面语言来形容这些表情和动作;演完后让学生在本子上记下刚才的对话,并提示学生在对话的提示语中恰当地加上这些动作或表情。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人类离不开说话,而口语交際课呈现的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情境,只是需要我们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它,把口头语言书面化、规范化,其实这就是一个作文的过程。
5、挖掘生活源泉,激发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乡村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农村自然景物或人和事,有意使学生留心观察,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形成勤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如:到果园里、山野上、田地间观察、熟悉“鸟语花香”“生机勃勃”“蜂飞蝶舞”和“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风光;到池塘边、田野中、小溪旁去赏荷花、听蛙唱、看鱼游,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艺术底蕴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的艰辛以及“无忧无虑”意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领悟大自然美的风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信息,表达对事物的感想,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教无定法。我们语文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体现作文本身的规律相融合为结合点,开动脑筋,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诱发学生主动作文的兴趣,强调在生活中习作,用习作反映生活,在习作中自由表达,倾吐情感。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找到一条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之路,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展示出新的生命力,让农村的小学生用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用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拥有自己的一片灿烂天空。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差的原因
1、学生阅读面窄。“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给我们不少启示,她要香菱把我国古代十多位大诗人的诗文各记一百多篇,“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香菱遵此而行,果然诗艺大进。反观当前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他们上课必须两耳只“听一人说”,一心仅读“一本书”,而课外读物,几乎是清一色的作文书籍。这类书无论怎样“优秀”、“经典”,也无法摆脱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但是根据调查,农村小学的学生远远达不到这个阅读量。
2、教师作文教学采取满堂灌。我们部分乡村教师有两点没处理好: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太少。作文课基本上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让学生说,硬要把生动的作文课复杂化,无意间传达出一些作文深奥而神秘的信息。二是教师在规范学生口头语言上做得不够,表现为很多学生口头怎么说,作文上就怎么写,表述很不规范,加上地方土语多,闹了很多笑话。三是也有教师不顾乡村实际,硬要讲一些远离生活的范文,搞得学生云里雾里。老师讲归讲,学生练归练,讲练没有有机结合,最终导致了学生不能作文。
3、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农村学生生活范围狭窄,年龄又小,对文化、对生活理解不多。早上很早就到校,下午很晚才回家,每天都是过着“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平时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回到家里也是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使他们失去了本该有的童真童趣。其次,现在农村学生不少家长未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绝大多数小学生是跟着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这些学生只能通过寄回来的钱物和电话感受到一点点父爱母爱,他们对父亲、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有亲身实践与体验,学生的作文从哪来真情实感呢?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1、扩大阅读面,加强语言积累。阅读健康的课外书籍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良好途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2、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为了给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写作信息——孩子,写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提起你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吧,我是从以下几点去做的:①每日一练。我的学生都备有一个本子,叫“点滴”本,每日学生用三五句话,记一个生活故事。不求高尚,不求伟大,只求有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哭的,笑的,怒的,恼的,哭笑不得的,都好。记前,画上心情脸谱,强化学生对故事的真实的情绪体验。隔三差五的,我让学生用上几个我指定的词语,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②每周一记。我的学生还有一个本子,叫“周记”本,每周让学生自主作文一篇。学生可以写身边的人,身边的景,身边的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拟定题目,写自己所想。③每月一展。我每月评出学生“点滴”本中好的句子和“周记”本中优秀的作文,“奖励”学生自己在我的电脑上打,(这样学生可以发现文中的错别字和错误的语法并及时修改。)打完后,老师和学生再一同修改作文并给作文插入一些优美的图案,最后才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的《作文每月一展》栏里。由于农村孩子对电脑接触比较少,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因此,学生都想把自己的作文展出来。
3、精心设计随文练笔,训练学生想象、联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联想。如上完《穷人》后,我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桑那和渔夫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后……”;在上《天净沙-秋》时,我就让学生对“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所描绘的意境作再造想象,使之具体化。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4、拓展口语交际课,为学生的作文打基础。现行教材在每个单元都编有一节口语交际课,凸显了语文的实用价值,体现了大语文观。但我除了上好语文课本上的几次口语交际课,还把它拓展到我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如:在教学《草丛的村落》中的“蜥蜴面前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这句时,我就让学生想象它们在交流什么并分小组演一演这个场面,表演时,相机引导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并让其他学生用书面语言来形容这些表情和动作;演完后让学生在本子上记下刚才的对话,并提示学生在对话的提示语中恰当地加上这些动作或表情。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人类离不开说话,而口语交際课呈现的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情境,只是需要我们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它,把口头语言书面化、规范化,其实这就是一个作文的过程。
5、挖掘生活源泉,激发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乡村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农村自然景物或人和事,有意使学生留心观察,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形成勤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如:到果园里、山野上、田地间观察、熟悉“鸟语花香”“生机勃勃”“蜂飞蝶舞”和“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风光;到池塘边、田野中、小溪旁去赏荷花、听蛙唱、看鱼游,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艺术底蕴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的艰辛以及“无忧无虑”意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领悟大自然美的风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信息,表达对事物的感想,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教无定法。我们语文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体现作文本身的规律相融合为结合点,开动脑筋,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诱发学生主动作文的兴趣,强调在生活中习作,用习作反映生活,在习作中自由表达,倾吐情感。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找到一条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之路,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展示出新的生命力,让农村的小学生用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用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拥有自己的一片灿烂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