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因科技而精彩

来源 :数字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dq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欣赏电影是一种享受,渺茫浩瀚的电影,折射着人生的影子,反思我们的过去,寄托着我们的希望。你可知道,电影发展到今天所经历的革命性巨变,而这些变革都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此,我们今天才能欣赏到声色俱佳的电影作品。
  
  电影的起源
  
  电影起源于技术的进步和天才的野心。1878年,美国小伙乔治·伊斯特曼用明胶与乳剂混合,涂在玻璃片上,待其干燥,形成一层坚固的胶体记录影像的方法。从那时起,电影的雏形开始孕育。没过多久,狄克逊和爱迪生从伊斯特曼的工厂里订制了一些赛璐珞胶片,结合一种胶片转动装置,“电影视镜”就此诞生了。“电影视镜”面市后,无数的发明家都相继试图让电影能在银幕上放映,但是所有这些放映,都不能和卢米埃尔兄弟所获得的成功相比。
  一面墙在几个人的轮番挥镐中轰然倒下,顿时整个咖啡馆都似乎“弥漫”着烟尘。这让前排的观众躲闪不及,让后排的观众捂住了嘴。但人们很快意识到他们被骗了,却无从生气,只能面面相觑,尴尬一笑,因为骗子就是他们自己的眼睛。原来这一切只是个“魔术”。这个“魔术”说起来并不复杂——一块白布上出现了逼真活动的影像。放映的成功使卢米埃尔兄弟似乎看到了以后的金光大路,而那个秘密的盒子也就是他们未来的本钱。而卢米埃尔兄弟为了推销他们的电影,培养了几十个摄影师,极力向全世界推广这种机器的同时,也为人类保留下了最早的活动影像记录。“电影”从此被人们所认识。
  
  默片的终结
  
  画面观众倒是看到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满足观众的耳朵。无线电的发展,使有声电影中存在声音清晰度不够,以及与动作同步有差异等问题,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的音响放大办法而获得解决。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大电气公司,也就此成了有声电影机专利权的拥有人。然而在他们兜售的时候,却遭到了大电影公司的普遍抵制。因为假如使用有声电影机,除了票房风险外,光是拍摄器材和影院相应设备的更换就需要大笔花费。一切向钱看的大亨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原地踏步,扭转了向前看的头颅。
  不久后,随着录音技术不断改善,摄影机再次灵活起来,蒙太奇也重新有了用武之地。当初爱森斯坦等骂得最欢的大师们,发展出声画关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画对位、画外音等)之后,纯视觉艺术开始蜕变为视听艺术。1936年,最后一个坚持沉默寡言的卓别林,在坚持了四年之后还是开口了。
  
  彩色画面的降临
  
  从电影诞生开始,人们就希望能在银幕上重现真实世界的缤纷色彩。在麦克斯韦的三原色理论的指引下,英国人乔治·艾尔伯特·史密斯研究出了双色电影系统,但效果不佳,拍出来的人物面有菜色。到上世纪30年代初,英国特艺色公司终于成功研制出装有三条胶片的电影摄影机,再经过德国人的改进,彩色影片得以全面占领电影世界。
  30年代初。英国特艺色公司成功研制出三色系统,将彩色电影摄影机装有三条胶片,分别摄录红、绿、蓝三原色。1932年,迪士尼运用此工艺拍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短片《花与树》;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又过了几年,德国人终于制造出真正的“三合一”片,一条胶片就能将三原色搞定。至此,彩色片开始全面推广。
  那一时期,有声电影也已研制成功,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开始享受有声有色的服务。而提供服务的片商们,尽管会嫌其造价高昂,但也欣慰于产羊毛的羊群日益庞大的数量。值得一提的是,最会审时度势的,除了片商,还有奥斯卡。它在1939年就将最佳摄影奖一分为二,一个给黑白片,另一个给彩色片。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黑白片在与彩色片的交手中,已渐落下风。最后彩色电影于上世纪60年代全面称霸,摄影小金人也与时俱进地重新合二为一。
  时至今日,彩色片毫无疑义的成为主流,虽然仍有导演选择拍摄黑白电影,但并非因为排斥彩色,而是出于对内容的考虑。彩色电影的诞生,其实是给了电影人一个选择权,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你拥有更多,却不一定拍的更好。
  
  黄金分割
  
  屏幕上的世界,总是与真实有所不同,但技术可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上世纪50年代之后,电视的兴起对电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使观众觉得买票看电影是值得的,福克斯决定购买一项早在1927年便有了眉目的宽银幕技术专利。果然,在更宽阔的画面诱惑下,在更接近肉眼观察效果的吸引下,观众回到了电影院。
  法国物理学家享利·雅克·克雷蒂安,在1927年曾研制出一种变形镜头,它可以使影像产生横向变形,将画面拉宽,这就是Cinema Scope宽银幕技术。正是这种能产生特殊效果的镜头,为宽银幕电影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不过当时这项发明并没有受到太大重视,电影仍是观众的独生子,电视还没有生出来与其争宠。直到1952年,为了应对将要被电视篡权的危机,20世纪福克斯公司终于决定购买该技术的专利权。
  1953年,20世纪福克斯拍公司拍出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圣袍》(The Robe)。鉴于宽银幕电影的宽高比相对电视大很多,而大的画面效果在尽力模仿我们平时看周围事物的结果,因此电影所编造的谎言看起来比电视更真实。为了这些真实的谎言,观众们又重新回归电影院。一年之内,所有主要的制片厂拍摄时都采用了Cinema Scope技术。到1957年,美国85%的影院都安装了Cinema Scope技术的设备。
  
  蓝幕登场
  
  如今,蓝幕已经是影视节目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除了《300勇士》这样的大片外,我们事实上每天都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比如大家都爱看的天气预报,主持人不用站在真正的云图前,而只需要在一个特殊的摄影棚内比划,我们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半个世纪前,这种技术足以让所有的电影观众疯狂。也就是摩西在屏幕上借助当时尖端的蓝幕技术劈开红海的霎那,一个全新的电影特效时代开始了。
  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横空出世,和今天的科幻大片相比,它全片只有205个特效镜头,但却成为了一部超越当前所有科幻片的经典。在这部影片中人物、情节都不在重要,只有画面、音乐、特效才是主角。《太空漫游》的出现,为当时的特效树立了新的参考标准,早期的动画控制在此片中形成模式。
  实际上,在美国《首映》网站评选出的电脑特效史上的20个里程碑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名字就是工业光魔。电脑特技在经历了前面的积累和成长阶段后,终于在一个叫乔治·卢卡斯的年轻人手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蓝幕已经是影视节目中最常运用的一种技术,在教学、新闻、广告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比如每日气象预报,主持人在解释卫星云图的时候,并不用站在真正的云图前,而只需要在一个特殊的摄影棚内比划。后期人员在剪辑之后,观众看到的就是更直观更有现场感的节目。
  
  听觉革命
  看得清楚,听得真切。人性的贪婪本能和资本的逐利本质,决定着电影的进化方向。库布里克早早地意识到了欺骗观众耳朵的重要性。在惊世骇俗的《发条橙》中,他让技术人员将杜比降噪技术运用到电影的前期制作中,通过施暴画面与优美乐音的结合,使得卫道士们对影片主题投射出巨大的惊异与愤怒。此后,音乐片开始大胆地与瑞·米尔顿·杜比研制出的设备以及其衍生技术相配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电影听觉革命。
  其实杜比技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运用了人们耳朵的“幻觉”:当一大一小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人的听觉会对静一些的声音“充耳不闻”,比如说,屋子外面有狗在叫,我们把屋里的音响声调大,狗叫声便听不见了。
  瑞·米尔顿·杜比意识到,如果录音声源大大超过磁带噪声,则噪声便可忽略不计。于是,他在录音中加大静音音轨的信号强度,通过一种镜像过程,利用可以把录音时被增强了的静音信号在播放时再还原为正常水平的装置,让磁带噪音从我们的听觉中“消失”,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CG光魔
  
  1982年,工业光魔电脑动画部门(也即今日动画界老大皮克斯公司的前身)发明了一项名为“源序列”的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之旅之复仇女神》上,制作出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产生的场景。该片60秒的特技在当时开创了CG电影史上的许多第一:包括开发逼真的火焰算法,创造虚拟山脉和海岸线的分形几何方程式等等。在这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片中,CG技术第一次被作为注意力的中心,也标志着计算机动画开始正式进入电影娱乐业。
  同年,吉姆·克拉克创立圭图像(SGI)特效公司,核心技术“强大的UNIX工作站——SG113130”为脱离大型机进行完全三维动画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和《阿甘正传》中的乒乓球就是在SG113130上完成的。1985年,工业光魔又在《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创造了史上第一个CG角色:彩色玻璃骑士。虽然镜头只有短短的30秒时间,但以当时的技术却花费了6个月来完成。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CG技术的突飞猛进,帮助导演们实现了最匪夷所思的幻想,新时代的序幕真正拉开了。开启它的人,还是詹姆斯·卡梅隆。
  当然,CG技术的更广泛应用,还有赖电脑硬件设备的进步。电影中的CG通常调在大约1.4到6万像素,制作一个镜头的时间通常为两三个小时。有趣的是,这个制作时间,在近十年间没怎么变动。因为这同水涨船高的道理一样,图象质量和硬件的发展速度总是一致的。如今的电影工业,CG已经不仅仅是炫技的手段,它最终成为了梦想实现的方式。
  
  数字称王
  
  除了与视觉效果紧密相关的CG、合成、影像处理等技术以外,最近几年的数字技术更渗透到电影制作中相对滞后的摄影和放映环节,数字化电影制作体系正在走向成熟。就连大导演卢卡斯也明确地向表示,今后将不会再使用胶片拍摄电影。
  1999年底,一部革命性的电影作品在众多特效制作电影中脱颖而出,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由对漫画和网络狂热痴迷的沃卓斯基兄弟指导的《黑客帝国》。影片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子弹时间”。女主角崔娓蒂在旅馆跃起浮空踢翻警察:救世主尼奥在楼顶躲避特工射击的子弹:尼奥和特工在地铁里飞起,拔出双枪对峙(把吴宇森的招牌动作凝固在半空)。
  这几组镜头把一瞬间的动作放大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得以定格从各个角度欣赏这个瞬间,独特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形成了极其难忘的印象。伴随着<黑客帝国>的巨大成功,导演兄弟俩决定让这个兔子洞更深一些,正如片中史密斯所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影片的续集应运而生。
  《黑客帝国》三部曲最终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也让人们从电影内到电影外发现自己和数字紧密相连,乃至有人真的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段程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数字特效片似乎不约而同地刮起了“系列电影”之风。
  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上的应用已从根本上改变和影响了“电影工业”的创作与发展,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用“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全新的电影技术使电影特效迅猛发展,从而为大银幕上的场场梦境更加的如幻似真,一些电影甚至完全是为了向观众们展示其视觉感观上的魅力。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只要想得出,就能做得到”已不是口号,任思想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日子已经来临。
  
  三维成真
  
  2005年3月,迪斯尼制片厂的主管与工业光魔特效公司接洽,询问该公司的视觉特效高手能否将他们的处女CG动画长片《四眼天鸡》改造成3D立体电影版本。当时这些特效高手认为,要在不到四个月时间完成这项浩大工程,简直是异想天开。不过在迪斯尼的坚持下,工业光魔还是如期完成了相关后制作业。
  当11月4日《四眼天鸡》在美国上映时,至少有85家电影院选择了播放此片的3D立体版本,这些戏院为此都装设了昂贵的新3D放映设备及银幕,还提供观众最新型的3D眼镜。看这种3D电影观众虽然还是需要佩戴特殊的眼镜,但左右眼画面经过特殊调校后,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或头痛,欣赏起来非常舒服,3D效果更是前所未有的好。所有感受到《四眼天鸡》真实立体效果的观众走出影院时,都为影片优异逼真的3D品质赞叹不已自此3D电影真正成为了一种享受而非眼睛的负担。
  这种全新数字播映的科技,象征着好莱坞电影正迈向一个重大里程碑。早在12年前,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从《泰坦尼克号》赚足了钱后就深深厌烦传统电影制作方式的无趣,于是自己埋头开发了一套立体摄影系统,拍摄了一部深海纪录片《深渊幽灵》,2004年在IMAX影院中播出。
  而今年年初在国内上映的3D大片《阿凡达》的热映,相比当年的《泰坦尼克号》有过之而无不及,预示着2010年将是3D电影年,众多3D大片接连上映,为我们带来更逼真、更刺激的感官体验。
  以后电影会是什么样子,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其他文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电子辞书只是一个将传统纸质词典的内容以数码方式进行存储的,为用户提供即时查询等应用的掌上设备,虽然功能单一却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随着时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大鼠海马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2
也许你整天忙碌于办公室与家之间,或许你外出总会有必不可少需要携带的IT装备,为了让我们的路途更加地舒适,管理这些“助手”变得容易与方便,多功能的电脑背包是我们的上选之一。
目的建立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小鼠肾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Legumain的表达,探讨Legumain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C57BL/6小鼠行右肾切除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术前行经腹超声及增强CT等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的患者48例,常规开腹后采用术中超声进行肿瘤定
目的总结经玻璃体切除术取出的眼内异物临床特点,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玻璃体切除术取出眼内异物的患者76例(76眼),总结其性
一年一度的“工业产品杰出设计奖”(IDEA)是由美国商业周刊主办、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担任评审的工业设计竞赛,以其在工业界的权威性而倍受国际厂商的重视。
目的探讨胶质瘤组织中高迁移率组蛋白A2(HMGA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组织(正常脑组织8例、瘤旁组织8例、胶质瘤组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多发病、常见病,居我国总人口死亡病因的第一位。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必须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并对肺功能状况作出正确评估。以往对于肺功
Wi-Fi技术和高端手机的日益普及正引领那些希望轻松获得高性能多媒体体验的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和终端用户皆因Wi-Fi手机的覆盖范围优势、增加的带宽和广泛的可用性纷纷对其表示欢迎。ABI Research的最新数据表明,在2009年出货的约5.8亿部Wi-Fi设备中,1.41亿部为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