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有方 备考有法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6812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驱动型作文是高考命题形式的一个转折点。高考作文备考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本文从实质、特征、備考策略三个方面解密“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总结要点,把握规律,搭建桥梁,拉近学生与“新考法”的距离,缓解学生的考前焦虑。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实质;特征;备考策略
  高考作文历来备受关注。2015年全国各省市语文试卷共采用16套作文题。其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新课标全国I卷和II卷均采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此举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这是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热度一路攀升。
  例如,2016年高考,9套试卷10道作文题,除全国新课标卷甲、全国新课标卷乙外,浙江卷也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2017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占据半壁江山。全国I卷(河南、河北等9省选用)要求考生从提供的“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全国II卷(甘肃、青海等12省选用)提供6个中华名句,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单独命题的浙江考卷,作文材料源自江苏籍作家卢新华有关“人要读三本书”的感悟,向考生明确表述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的任务指令。
  面对来势汹汹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热”,学生普遍感觉不适应,不知道该怎么写,有的甚至吐槽“以前积累的素材,论述时用不上,写作文有种答政治时事题的错觉,得分呢,犹如‘坐过山车’——跌宕起伏”。那么,高考作文复习时,该如何备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呢?
  一、追本溯源,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实质
  笔者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受近年来风行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启发而产生的。从教师的角度看,“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使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利于发挥学习主体的综合能力,适用于思维训练和技能练习类的学习活动。
  2015年高考结束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老师在其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中,首次提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他解释说:“作文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由此可知,虽然“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法较新,但并非颠覆性的创新。因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基础”不变,与新材料作文一样,喜欢采用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气息的事实材料。不同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尝试在材料后面增加一些导向明确的任务指令,增强情境意识,使考生在写作时有一个更具体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原先新材料作文题目过于开放,降低作文考查区分度和效度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材料中真实情境的触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辩证分析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因此,考生完全没必要被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吓倒。“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原有命题形式的一种优化,所谓“任务驱动”只是新材料作文新增的一个属性,从本质上来说,它仍属于新材料作文。
  二、揭开面纱,掌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同出一源,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有哪些特点呢?
  1.何为“任务”
  “任务”源于英语单词task的中文翻译。1996年英国语言学家简·威廉斯在其《任务学习法概览》一书中对任务学习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原则进行了系统阐释。国内对此学习模式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最初是对国外有关理论的评价,而最早尝试实践的学科是信息技术。
  我们不妨把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和II卷的作文题看成是语文高考作文“任务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和II卷为例,笔者认为,所谓“任务”,一是指形式上的任务。如全国卷I作文,让考生写一封信,以书信体的结构形式来表明态度和看法。二是内容上的任务。如全国卷II作文,命题者所给的任务指令是:“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有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考生不能简单地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如论证谁有风采,那样的文章会因为没有完成命题者的指令任务而被判偏题。考生应该按照题目设置的任务指令,通过对材料进行整体解读,紧紧围绕材料提供的3个评析对象思考权衡,有所取舍,多方说理,揭示本质,以完成“谁更有风采”的说理论证任务。
  2.何为“驱动”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驱动”有两项注释:一是“施加外力,使动起来”,二是“驱使,推动”。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驱动”一是指在题目的指令下,驱使考生“戴着镣铐跳舞”,完成写作任务;二是指作文的命题设计本身具有很强的内驱力,能引发共鸣,推动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推动学生关注并思考生活、社会与人生。
  3.任务指令的设计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参与意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甚至不吐不快。任务指令的设计应突出四个特征,即指令明确、要求清楚、多元选择、关注“自我”。
  (1)任务的指向明确
  如2016年新课标甲卷的作文题:“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此题的重点在于“比较”二字,考生必须在文章中分别阐述对三条途径的看法,注重思辨,在比较中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说理论证。   又如2016年浙江卷作文题:“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这里列出的三种态度,基本涵盖了人们的看法。写作任务一方面要求考生表达自己“问题”的思考,那么论述就必须围绕材料中的问题就事论事,议不离事;另一方面,文体指向明确,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与去年相比,今年浙江卷作文,仍旧保留“材料+任务”的组成结构,材料更简洁明了,共33字,告诉我们“人要读三本大书”,任务是: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对此”“对作家的看法”两次强调凸显了“评说对象”,话题范围更清晰。至于文体,从字面看,虽没有显性的规定,但“加以评说”这样的措辞,实则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看法,侧重论说。
  (2)任务的细节交代清楚
  试比较近4年(2014—2017)来全国卷I的作文“要求”:
  2014年,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6年,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按字面理解,我们可将“要求”分成“任务性要求”和“警示性要求”两部分。“任务性要求”暗含阅读理解和审题立意的写作任务,“警示性要求”即“不(要/得)……”的说明。细读之后,我们发现“警示性要求”内容逐渐减少,“任务性要求”内容逐渐增多。增多的“要求”更清楚明白地指向材料的内容理解、含意探究和材料对象的关联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审题立意的难度。
  (3)多元选择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任务设计的“多元选择”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和思辨价值的实事或时事。材料真实性的特点,给考生创设了情境,触发其想象和思考。同时,争议性的特点,使意旨更加丰富多元,给考生提供了相对开阔的思维空间,便于不同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的考生调动人生体验,自主选择立意,展示不同的写作个性。
  第二,关涉的对象不是一个人(或事物),而是几个或几类人(或事物),学生可以进行多维度的辨析、比较、论证。
  第三,材料还体现了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命题者有意模糊感情倾向,没有或暧昧或明显影响考生立意的言辞导向,考生能自由选择感悟最为深刻的一点进行写作。
  (4)关注“自我”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的题旨既能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主流价值观相契合,又能与学生保持温暖的距离;既能激发考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其关注“自我”,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对所给材料的辩证分析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深化对事物的认知,注重“个人品质”,又能引领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塑造“社会品质”。
  三、有的放矢,突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障碍
  1.关于审题立意
  没有根据任务完成指令,是考生最常见的问题。要纠正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把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路径。
  一般新材料作文题干的表述语是: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因为没有明确限定任务,所以审题立意比较灵活。一般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路径是:阅读材料,明确倾向,概括引申。阅读材料之后,学生可以从材料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意义点甚至一个关键词引出观点,抒发感想,只要这个观点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都可立意成文。对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學生可以使用,也可以弃之不用,纯议话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争议性和思辨价值,出题人藏起自己的喜恶偏向,且在材料之后,给出一些任务指令。如此一来,考生在获得思想自由的同时,也承担着独立思考、完成指令的重任。题干一般的表述语是:对于以上事件,你有什么看法。任务明确,所以审题立意是受命题者限制的,只能按任务指向立意成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路径是:先对焦点事件进行独立梳理,分析权衡,在多维度的比较之后抓住重点,提出观点,同时还要预设观点之外其他不同的声音,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并尝试进行劝说反驳。
  笔者认为,写作的起点是审题立意环节,备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注重材料阅读,读懂读透,明确任务,理清事实,辨析概念之后再确立观点,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多方说理。
  2.关于篇章结构
  写作,不仅要言之有物(有中心,有感情),言之有理(有观点,有依据),而且要言之有序(有条理,有思路)。“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对事件或话题进行评说或阐释理由,对于文体,哪怕是题目没有显性的框定,却也有隐性的指向,论述类文章(即常说的议论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自然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只有把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特征,才能把文章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方面。
  (1)开头:简引材料
  2017年浙江一考生在作文《人生如书,逐级而读》的开头中写道:“说话的境界分三个等级:最高境界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第三是修辞或辞令。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书’中初步领略世界,于‘无字之书’中体悟世间冷暖,最终在‘心灵之书’中沉淀深邃灵魂。循序渐进,方可臻于完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简引,既能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进入话题,又能从多个对象中理顺关系,辨析概念,引出评述点,还能拓宽思路,以“说话的境界”入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主体:议论的中心和重点部分
  总体要求不能抛开命题材料,而要围绕评析对象说理分析,就事论事,议不离事。
  具体要求:首先,保证思路清晰,分点分段多角度分析问题,阐明理由;其次,在内容表达上,要实在,老老实实地讲理,或锁定事件(对象)探原因,或锁定事件(对象)谈影响,或锁定事件(对象)寻方法,或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让说理不空洞。
  (3)结尾
  可适度延伸,联系现实,以加强分析的力度与论述的深度。从对现实生活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更容易为读者接受,也可以直接总结全文,进一步强化所论观点。
  3.关于批判性思维
  为纠正文章主体部分空泛议论的问题,“任务驱动型作文”呼唤批判性思维。越是“就事论事”,越要求考生不能“一团乱麻”“原地打转”,换句话说,就越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越在乎其个性的表达,越呼唤其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如何让学生学会不偏激、不盲从,在质疑和思辨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围绕材料焦点,透过现象挖到本质,进行有理有据的说理论证呢?笔者認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重要。
  “批判”,本身是中性的,不仅指批评,更多的指向思考与分析。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批判性思维应该包含两个维度:第一是强调思维过程的反思性,第二是强调理性态度的重要性”。
  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为例,围绕命题材料,我们说理分析时可用以下三个问题来反思:①女大学生小陈除了举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手段来实现阻止父亲开车打电话以保护生命安全的目标?(高考结束后,很多热心网友进入微博支招:小陈可以为父亲买一个蓝牙耳机,这样既解决开车打电话、保障安全的问题,又能避免父女矛盾。但根据材料中“屡劝不改”“迫于无奈”等信息,至少说明小陈是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因而写作文时不宜斥责其未经思索)。②举报父亲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吗?(就小陈而言,不是;就父亲而言,也不是;就社会影响而言,有人点赞亦有人质疑,恐怕小陈也未料到自己的家务事会成为舆论焦点)。③此举的利弊权衡如何?(好处自不必说,被父亲误解、父女关系失和、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与社会一般道德风俗冲突等“副作用”在论述中亦不容忽视)。
  批判性思维不同于依据情感好恶先占立场,然后为自己的立场找理由辩护的非理性、非批判性方式。比如,出于尊敬长辈的一般道德风俗,指斥小陈不顾亲情;出于对小陈果敢有范,“大义灭亲”大加称赞……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这些观点的情感逻辑高于理性逻辑,都称不上是好的思维态度和结果。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处,逻辑更严谨,表达更充分,说理更透彻,能有效避免考生写作文时“一厢情愿”的“感性思维”和“原地打转”的“空泛议论”。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本文就“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实质、特点和写作突破,从三方面为考生如何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策略,旨在总结要点,把握规律,搭建桥梁,拉近学生与“新考法”的距离,缓解考生的考前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本身是“道”,旨在人的培养,意在语文素养的提高。以上策略仅为“术”,术道虽有别,但愿能相成。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2015(7).
  [2]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J].语文学习,2016(4).
  [3]肖炳生,温振雄.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与批判性思维[J].语文学习,2016(6).
其他文献
摘 要: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赋予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的能力。本文以“赏、思、创、评”四个步骤来引导幼儿认识作品、感受作品、绘画作品、评价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开启创造思维,从而让幼儿尽情地运用画笔表现缤纷的世界。  关键词:大班美术活动;欣赏作品;评价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只要给他们一支笔、一张纸,一个童画国度就会漫延。美术活动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萌发幼儿美感、陶冶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目前中职学校实习教学质量的状况,列举出一些对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的思路,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实习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相关教学文件、学生反馈、企业反馈和当前社会对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等一系列情况,制订相应的实习教学监控计划和目标及实施步骤,经过反复论证后,由实习教学相关主管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并严格实施,该计划目标及步骤的合理性可以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反馈等数据进行不间断
期刊
摘 要:《变形计之少年何愁》讲述了城市富二代易虎臣和农村孩子吴宗宏两个人互换七天生活的故事,演绎了城市公子哥易虎臣由厌学、烦躁、手机控和师长头疼的“小流氓”转变为“乖乖少年”的过程,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主人公、同龄人、家长、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变形计;易虎臣;生活即教育《变形计之少年何愁》讲述了城市富二代易虎臣和农村孩子吴宗宏两个人互换七天生活的故事。七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市场需求下,中职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和欢迎,但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以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为例,介绍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做法一、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
期刊
摘 要: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将电影运用到课堂中,更好地发挥德育作用,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育工作;电影;影响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什么要去讲大道理?为什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绩,依赖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可见,性格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智力决定着学生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而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取得“智力上的成绩。”  我校是营口市一所普通高中,2004年起,每年在营口周边地区招录一批家庭困难但成绩较好的农村学生,这些学
期刊
当初,孙权告诉吕蒙,你现在是大将,掌管军队大事,一定要学习。而吕蒙推脱军中事情多,没有时间读书。孙权以自身作例子,孙权比吕蒙更忙,但孙权认为开卷有益。后来,吕蒙发奋学习,成为了很有见识的人。不久,鲁肃去拜访他,二人交谈,吕蒙的才略令鲁肃刮目相待。本文从吕蒙就学的典型事例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从教经历,谈谈自己对学与教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斧正。  一、往事不堪回首  为什么会谈起《
期刊
摘 要:陶行知是教育界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更是给现代教师以启示。本文将从落实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步与发展、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具体剖析生活教育的科学价值及对当今的教育目的和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关鍵词:生活教育;历史课程;价值观“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必
期刊
摘 要: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理念的情况下,初中课程结构的设计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提出了优化设计的观念,要求教师不应该仅传授数学概念、定理等理论知识,还应该积极地为初中生提供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同时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方式等。笔者联系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知识,对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探究课程结构是指某一门课程中各个部分的组织、编排以
期刊
摘 要:“生长课堂”认为,课堂是一种生长,是生生、师生、师师本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学研方式,在共同的人际场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文章以哲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一课为例,从感悟情境、关注生活、点化思维、打造多元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关于“生长课堂”思想的渗透。  关键词:关注个性;情境创设;点化思维;多元课堂“生长课堂”是从学生的生命高度来认识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倡导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