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城市内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协调,既为城市当前的进步创造条件,又为城市未来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整体协调;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对城市绿化美化的需求也日渐增多。园林绿化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生态、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城市内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协调,既为城市当前的进步创造条件,又为城市未来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然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消耗过度,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急剧产生、增多,给市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必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持续发展。
(一)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在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始恶化,生态失去平衡,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威胁人的健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园林城市的建设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三)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人们需要利用闲暇时间去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从近年掀起的旅游热、假日经济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在经济提高了以后,对大自然的热切渴求。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跳出小园林的围墙,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的领域,去满足人们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一项首要功能。一方面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另一方面绿化植物能够有效挡、吸收、滞留和过滤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具有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作用;第三,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所以城市园林园林绿地率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美化人居环境和美化市容。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美好的市容风貌,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能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的市容,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很不够的,必须把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道路河道绿地以及隔离防护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三)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目前,以我们莒南县城为例,每天清晨都有大约2万余人到卧佛寺公园、人民广场、基隆河湿地进行晨练,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
三、城市园林绿化需要把握的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园林绿化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于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遵守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即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园林绿化时须把握以下特性:
(一)公共性,避免固定模式化设置。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城市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
(二)协调性,避免盲目引进。生态园林绿化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如:怎样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保护自然景观;如何使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环境等。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盲目追求时尚的绿化效果,引进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把一些原产地不同、生物学特性不同,甚至生长习性相抵触的品种简单地移植在一起,导致园林绿化植物品种与当地的气候环境难以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有些品种虽然可以存活,但长势完全没有原生地的效果,有些品种甚至根本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结果不但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而且没有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美化的效果。
(三)多层次性,避免过分强调草坪。城市中由于建筑面积大,可用于绿化面积少,如何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是我们着力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一是要注意植物材料的多样性,要乔、灌、花、草、藤相结合,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相结合等,营造出多种类型植物混交的趋于自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二是要注意绿化空间结构多样性,除平面绿化外,还应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楼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向建筑索取绿色空间,将成为现代城市绿化的途径之一,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必将会大大提高绿面积指数,从而提高城市绿量,绿化的生态功能会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明显增强。
总之,创建园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城市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处理好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城市社会、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我们的城市,应该也必将是园林化、花园化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整体协调;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对城市绿化美化的需求也日渐增多。园林绿化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生态、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城市内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协调,既为城市当前的进步创造条件,又为城市未来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然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消耗过度,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急剧产生、增多,给市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必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持续发展。
(一)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在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始恶化,生态失去平衡,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威胁人的健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园林城市的建设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三)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人们需要利用闲暇时间去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从近年掀起的旅游热、假日经济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在经济提高了以后,对大自然的热切渴求。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跳出小园林的围墙,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的领域,去满足人们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一项首要功能。一方面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另一方面绿化植物能够有效挡、吸收、滞留和过滤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具有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作用;第三,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所以城市园林园林绿地率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美化人居环境和美化市容。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美好的市容风貌,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能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的市容,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很不够的,必须把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道路河道绿地以及隔离防护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三)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目前,以我们莒南县城为例,每天清晨都有大约2万余人到卧佛寺公园、人民广场、基隆河湿地进行晨练,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
三、城市园林绿化需要把握的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园林绿化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于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遵守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即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园林绿化时须把握以下特性:
(一)公共性,避免固定模式化设置。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城市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
(二)协调性,避免盲目引进。生态园林绿化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如:怎样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保护自然景观;如何使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环境等。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盲目追求时尚的绿化效果,引进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把一些原产地不同、生物学特性不同,甚至生长习性相抵触的品种简单地移植在一起,导致园林绿化植物品种与当地的气候环境难以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有些品种虽然可以存活,但长势完全没有原生地的效果,有些品种甚至根本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结果不但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而且没有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美化的效果。
(三)多层次性,避免过分强调草坪。城市中由于建筑面积大,可用于绿化面积少,如何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是我们着力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一是要注意植物材料的多样性,要乔、灌、花、草、藤相结合,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相结合等,营造出多种类型植物混交的趋于自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二是要注意绿化空间结构多样性,除平面绿化外,还应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楼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向建筑索取绿色空间,将成为现代城市绿化的途径之一,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必将会大大提高绿面积指数,从而提高城市绿量,绿化的生态功能会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明显增强。
总之,创建园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城市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处理好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城市社会、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我们的城市,应该也必将是园林化、花园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