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职业学院基础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各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阐明了相关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托和桥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如此,才能把德育、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职业学院学生如何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心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这是职教工作者所关注的。他们面临着传统观念变革价值体系坐标的选择和新生活方式的适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对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目的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往往是备课的重点。但是,课程目标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很少挖掘并明确体现出来。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改变陈旧观念,在教学中树立一个牢固的理念,即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学目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对教学目的的进一步分化和提升。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自觉地、有意识地、行之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内容应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教科书的内容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科书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又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使其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在学习中,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等等。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学习热情也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热情,它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力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如一些学生因考试屡次失败而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犯了“归因”错误。所谓归因,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在考试失败后,有些学生把失败主要归因于客观因素,如学习环境不好、教师教学不力、自己运气不好等,寻找借口,不思进取;有些学生把失败主要归因于主观原因,认为自己笨,没能力,最终产生过重的自责与负疚感,认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引入史料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成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等,让学生认识到绝大部分的成败,都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实事求是地分析考试成败的真实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对策,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重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过程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活、交往、交流、对话和共享的过程,是实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起很大的作用。
1.教师应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神
即在学生现有心理水平基础上,不增加学生新的心理负荷,不诱发学生新的心理问题,这属于防范式心理教育,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点看似简单,甚至不值一提,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由教师引发的,特别是职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成绩不佳,他们看惯了老师太多的白眼、听多了老师讽刺的语言、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所以特别敏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对学生满腔的爱,饱含期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最终营造出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
2.教师应做学生心灵家园的拓荒者
即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愉悦乐观、宽容大度、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这属于发展式心理教育,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仅凭一腔热情和满腔关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深谙教育规律,掌握教学艺术,懂得学生心理。因此,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探索教学模式,反思教学行为才能在提高心育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学方法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调查表明,职业学院一些学生对基础课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当。由于基础课理论性强,很容易使教师照本宣科,形成“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其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一上基础课他们就以睡觉来对付。
教学方法如果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反应,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改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交互式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平等尊重学生,甚至可以把丰富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如英语教学中开展阅读成果展示、英语情景剧表演、口语演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发展包含着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心理由不成熟到慢慢定型,既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关心,更需要教师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课堂外教育。除专业课程教育之外,在相关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托和桥梁。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才能把把德育、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在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会议上的报告健康报,1986—10—19.
【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职业学院学生如何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心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这是职教工作者所关注的。他们面临着传统观念变革价值体系坐标的选择和新生活方式的适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对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目的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往往是备课的重点。但是,课程目标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很少挖掘并明确体现出来。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改变陈旧观念,在教学中树立一个牢固的理念,即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学目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对教学目的的进一步分化和提升。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自觉地、有意识地、行之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内容应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教科书的内容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科书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又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使其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在学习中,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等等。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学习热情也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热情,它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力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如一些学生因考试屡次失败而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犯了“归因”错误。所谓归因,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在考试失败后,有些学生把失败主要归因于客观因素,如学习环境不好、教师教学不力、自己运气不好等,寻找借口,不思进取;有些学生把失败主要归因于主观原因,认为自己笨,没能力,最终产生过重的自责与负疚感,认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引入史料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成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等,让学生认识到绝大部分的成败,都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实事求是地分析考试成败的真实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对策,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重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过程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活、交往、交流、对话和共享的过程,是实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起很大的作用。
1.教师应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神
即在学生现有心理水平基础上,不增加学生新的心理负荷,不诱发学生新的心理问题,这属于防范式心理教育,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点看似简单,甚至不值一提,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由教师引发的,特别是职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成绩不佳,他们看惯了老师太多的白眼、听多了老师讽刺的语言、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所以特别敏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对学生满腔的爱,饱含期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最终营造出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
2.教师应做学生心灵家园的拓荒者
即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愉悦乐观、宽容大度、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这属于发展式心理教育,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仅凭一腔热情和满腔关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深谙教育规律,掌握教学艺术,懂得学生心理。因此,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探索教学模式,反思教学行为才能在提高心育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学方法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调查表明,职业学院一些学生对基础课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当。由于基础课理论性强,很容易使教师照本宣科,形成“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其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一上基础课他们就以睡觉来对付。
教学方法如果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反应,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改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交互式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平等尊重学生,甚至可以把丰富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如英语教学中开展阅读成果展示、英语情景剧表演、口语演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发展包含着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心理由不成熟到慢慢定型,既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关心,更需要教师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课堂外教育。除专业课程教育之外,在相关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托和桥梁。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才能把把德育、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在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会议上的报告健康报,198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