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宋末农民起义。约在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在河北、京东一带活动。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在进攻海外时失败,遂降(一说于四年被镇压)。宋人话本叙述其事,其后施耐庵据此而写《水浒传》,流传甚广。《水浒传》通篇小说隐含着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透露出武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通过《水浒传》看中华武术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水浒传》 施耐庵 中华武术文化 精髓
一、引言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它是在民间的传说和评书、戏曲等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全书紧紧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生动描写了不堪暴政、侠肝义胆的108个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到受招安,再被朝廷用计剿灭的过程。它并没有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把起义农民视为“盗贼草寇”,而是着力刻画了他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侠肝义胆。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权臣昏庸无能,下至小吏恶霸横行欺压、民不聊生,刻画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正是因为社会黑暗,所以一帮英雄好汉揭竿而起,他们的身上有着一股浓厚的侠义精神,其实这就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本文尝试通过《水浒传》看中华武术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的历史事实为根据,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产生、发展、壮大到被招安、遭失败的全过程,写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战争的兴衰史,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与认识意义。
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艺术地展示了“官逼民反”的时代环境和十分尖锐的阶级对立,形象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小说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描绘赞美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也通过对招安悲惨结局的描写,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对招安的批判。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叱咤风云而又性格各异的起义英雄的典型形象,如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等。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下,在正与邪、言与行、行与思、悲与喜、真与假等多重矛盾的困扰下,表现出了人性的崇高与困惑,使这部小说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这些人物既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又具有传奇化的色彩,寄托了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理想;同时也打破了类型化和定型化的局限,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其次,小说善于通过人物具有个性特征的言行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手法本是源于评书、戏曲。由于这些形式都因舞台的局限,不允许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游离情节之外的描写,所以要求通过精练的语言、富有代表性的动作行为来集中体现人物的个性。《水浒传》不仅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手法,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格更加鲜明。比如,当描写林冲抓住高衙内欲要打又有所顾忌的瞬间,巧妙地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在此刻复杂的心理斗争,既想打,但又怕惹来麻烦,前怕有狼,后怕有虎。
作者还善于把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来刻画其思想性格,在事件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细腻地刻画人物个性。因此,书中的英雄形象,生动鲜明,呼之欲出。如鲁智深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侠义性格,憎恶权势、同情弱者的善良品质,反对招安,乐观豁达的战斗精神;李逵对梁山事业的赤胆忠心,憎爱分明、嫉恶如仇的阶级感情,淳朴、率直而又莽撞、天真的性格特点;林冲从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发展到怒不可遏、决意反抗等等,无不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同时,作品也描绘了一批作为反面形象的奸邪之徒,如高俅、西门庆、蒋门神、郑屠、牛二等,无不各具特点;《水浒传》还塑造了一批小市民的形象,如何九叔、武大郎、王婆、阎婆惜等,也各具声态,栩栩如生。众多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有助于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北宋末年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以及人民的反抗斗争。
其实,《水浒传》也是一本武术小说。小说中描写最精采的部分并不是战争场面,而是宋江、晁盖等人的侠义之道和江湖上武林好手之间的打斗。据有人统计,全书描写的有名目的打斗共约250次,几乎每一次都有其独特的内容,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在《水浒传》中,诸如王进教史进使棒,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武松醉打蒋门神等情节,都是著名的传神之笔,其中所有的武术招式都符合章法,并无装神弄鬼、仙法妖术之弊。这是《水浒传》高于其他武术小说之处。据传施耐庵本人精通武艺,参加过元末农民战争,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他的武学知识和实战经验,所以不少打斗场面和技击招数都写得合情合理,精采纷呈,确有其独到之处。
三、从《水浒传》看中华武术文化
在《水浒传》中,忠义堂上聚集一大批武林商手,除林冲、鲁智深、武松、史进以外,还有石秀、刘唐、杨雄、李逵、卢俊义、花荣、阮氏三雄、燕青、焦挺、李俊、杨志、张顺、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等,他们各怀绝技,纵横江湖,杀富济贫,锄强扶弱,构成了一代武林的辉煌长卷。从武林文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水浒传》的功绩不仅在于它塑造出一批数量可观的武林好手的生动形象,而且在于它以写实的手法,不借助仙法妖术,艺术地再现了宋元之际,乃至明初的中国技击水平,并影响于后代的武术。比如鲁智深对镇关西时的连拿带打,王进对史进时的先虚后实,以棒为枪的棍法,武松对蒋门神时的“玉环步”“鸳鸯脚”等,至今还在一些拳派中作为传统招式而保留着。《水浒传》对武林打斗场面的出色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自唐代以来武林小说浓厚的神怪色彩,扭转了武林小说的荒诞倾向,有助于武林小说沿着健康的道路继续发展。可以看出,《水浒传》对我们认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有着借鉴意义。
武术,古称“拳勇”、“技击”,后来又叫“国术”,外国人则称之为“功夫”。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技术风格。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就应该将武术文化传承下去。文化从来是有继承性的。武术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扬武术文化中的精神,任重而道远。
总之,我们可以从《水浒传》中看出中华武术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将之发扬光大,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
[2]邓程.《水浒传》主题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2004(03).
[3]王前程.怎样看待《水浒传》中的暴力行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4]刘勇强.作为当代精神文化现象的明清小说——兼论明清小说的阅读与诠释[J].明清小说研究,2001(02).
关键词:《水浒传》 施耐庵 中华武术文化 精髓
一、引言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它是在民间的传说和评书、戏曲等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全书紧紧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生动描写了不堪暴政、侠肝义胆的108个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到受招安,再被朝廷用计剿灭的过程。它并没有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把起义农民视为“盗贼草寇”,而是着力刻画了他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侠肝义胆。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权臣昏庸无能,下至小吏恶霸横行欺压、民不聊生,刻画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正是因为社会黑暗,所以一帮英雄好汉揭竿而起,他们的身上有着一股浓厚的侠义精神,其实这就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本文尝试通过《水浒传》看中华武术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的历史事实为根据,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产生、发展、壮大到被招安、遭失败的全过程,写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战争的兴衰史,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与认识意义。
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艺术地展示了“官逼民反”的时代环境和十分尖锐的阶级对立,形象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小说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描绘赞美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也通过对招安悲惨结局的描写,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对招安的批判。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叱咤风云而又性格各异的起义英雄的典型形象,如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等。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下,在正与邪、言与行、行与思、悲与喜、真与假等多重矛盾的困扰下,表现出了人性的崇高与困惑,使这部小说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这些人物既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又具有传奇化的色彩,寄托了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理想;同时也打破了类型化和定型化的局限,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其次,小说善于通过人物具有个性特征的言行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手法本是源于评书、戏曲。由于这些形式都因舞台的局限,不允许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游离情节之外的描写,所以要求通过精练的语言、富有代表性的动作行为来集中体现人物的个性。《水浒传》不仅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手法,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格更加鲜明。比如,当描写林冲抓住高衙内欲要打又有所顾忌的瞬间,巧妙地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在此刻复杂的心理斗争,既想打,但又怕惹来麻烦,前怕有狼,后怕有虎。
作者还善于把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来刻画其思想性格,在事件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细腻地刻画人物个性。因此,书中的英雄形象,生动鲜明,呼之欲出。如鲁智深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侠义性格,憎恶权势、同情弱者的善良品质,反对招安,乐观豁达的战斗精神;李逵对梁山事业的赤胆忠心,憎爱分明、嫉恶如仇的阶级感情,淳朴、率直而又莽撞、天真的性格特点;林冲从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发展到怒不可遏、决意反抗等等,无不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同时,作品也描绘了一批作为反面形象的奸邪之徒,如高俅、西门庆、蒋门神、郑屠、牛二等,无不各具特点;《水浒传》还塑造了一批小市民的形象,如何九叔、武大郎、王婆、阎婆惜等,也各具声态,栩栩如生。众多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有助于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北宋末年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以及人民的反抗斗争。
其实,《水浒传》也是一本武术小说。小说中描写最精采的部分并不是战争场面,而是宋江、晁盖等人的侠义之道和江湖上武林好手之间的打斗。据有人统计,全书描写的有名目的打斗共约250次,几乎每一次都有其独特的内容,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在《水浒传》中,诸如王进教史进使棒,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武松醉打蒋门神等情节,都是著名的传神之笔,其中所有的武术招式都符合章法,并无装神弄鬼、仙法妖术之弊。这是《水浒传》高于其他武术小说之处。据传施耐庵本人精通武艺,参加过元末农民战争,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他的武学知识和实战经验,所以不少打斗场面和技击招数都写得合情合理,精采纷呈,确有其独到之处。
三、从《水浒传》看中华武术文化
在《水浒传》中,忠义堂上聚集一大批武林商手,除林冲、鲁智深、武松、史进以外,还有石秀、刘唐、杨雄、李逵、卢俊义、花荣、阮氏三雄、燕青、焦挺、李俊、杨志、张顺、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等,他们各怀绝技,纵横江湖,杀富济贫,锄强扶弱,构成了一代武林的辉煌长卷。从武林文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水浒传》的功绩不仅在于它塑造出一批数量可观的武林好手的生动形象,而且在于它以写实的手法,不借助仙法妖术,艺术地再现了宋元之际,乃至明初的中国技击水平,并影响于后代的武术。比如鲁智深对镇关西时的连拿带打,王进对史进时的先虚后实,以棒为枪的棍法,武松对蒋门神时的“玉环步”“鸳鸯脚”等,至今还在一些拳派中作为传统招式而保留着。《水浒传》对武林打斗场面的出色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自唐代以来武林小说浓厚的神怪色彩,扭转了武林小说的荒诞倾向,有助于武林小说沿着健康的道路继续发展。可以看出,《水浒传》对我们认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有着借鉴意义。
武术,古称“拳勇”、“技击”,后来又叫“国术”,外国人则称之为“功夫”。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技术风格。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就应该将武术文化传承下去。文化从来是有继承性的。武术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扬武术文化中的精神,任重而道远。
总之,我们可以从《水浒传》中看出中华武术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将之发扬光大,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
[2]邓程.《水浒传》主题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2004(03).
[3]王前程.怎样看待《水浒传》中的暴力行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4]刘勇强.作为当代精神文化现象的明清小说——兼论明清小说的阅读与诠释[J].明清小说研究,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