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国际科学教育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具备科学素养,进一步深化了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目标,课改后的小学科学也积极探索培养儿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科学观察 科学实验 科学探究
20世纪80年代,国际科学教育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具备科学素养,进一步深化了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目标,课改后的小学科学也积极探索培养儿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科学教师,我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探究、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才能有效提升儿童科学素养。下面简单谈一谈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注重儿童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科学的观察,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察看。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有效提升儿童观察的能力,必须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
1.确立观察目的。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例如:教学《花的构造》,如果儿童只是按平常的方法去观察花的话,往往只是注意到漂亮的花瓣。但我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目的和顺序去观察的话,除了色彩艳丽的花瓣,孩子们还会发现花的萼片、雄蕊、雌蕊、植株特点等。
2.制订观察计划。在观察前,我们就要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一定的顺序系统进行观察。观察的计划,可以写成书面形式,也可以记在脑子里。例如:《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在没有布置学生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之前,汇报交流时孩子们只能宽泛的说说在学校里看到过哪些小动物,而具体地回答“小动物长什么样,有多大,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它们对外界刺激有什么反应?”等这些问题时就不能详细进行描述。因此,在观察之前应让学生首先制订观察计划:观察哪一种动物,观察这种动物的哪些方面,到什么地方去观察,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3.选择观察方法。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观察任何一样事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能很快地找出事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或从远到近,或自上而下,或由内而外。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有可能不一样。例如:教学《花的构造》,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样进行观察?“随意用手去撕开看,行不行?”“怎么样观察,能够比较完整的看到花的每一个部分?”“从里面到外面,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引导学生找出恰当的观察方法:从外到里, 一层一层地进行解剖,解剖后按顺序排列好。通过思考,让学生发现采用先面后点、从外到里、自上而下的顺序观察最为有效。
4.整理观察资料。将观察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整理,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学生在进行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实验时,会观察到在不同的斜面坡度拉动同一重物,拉力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数据,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据按类别不同分别进行填入表格中不同的栏内。最后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如果出现意外情况,还可以及时调整观察计划,有利于纠正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二、强化儿童的科学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中的大部分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为此,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科学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每人都准备一个记录本,让儿童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和活动情况,最后把正确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科学规律。
三、科学探究更要讲究方法目的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在科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我设计了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创设情境,确定探究问题;运用猜想、假设确立探究的框架;制定计划,确立探究思路;观察、实验、调查研究,进行探究的操作;收集、整理信息进行探究记录;思考结论确立探究结果。在这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例如:在《科学是……》的教学中,孩子们都有过和书上一样的经历;看过蚂蚁,玩过影子游戏,拆过玩具……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也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在学习了几位科学家的探究经历后,更激发了儿童在“做小纸人”游戏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也随之由被动变为主动和自主。所以儿童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实验的基础之上再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社会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的影子。许多科学探究的问题与探究的内容来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许多结论也需要应用到儿童的生活中加以进一步验证。如调查家用电器的数量;调查一天所吃的食物的种类,为自己安排一顿营养晚餐……总之,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视观察、实验、探究,只有儿童亲身经历,亲自实验,亲自探究了,才能理解科学的含义,学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科学的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观察 科学实验 科学探究
20世纪80年代,国际科学教育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具备科学素养,进一步深化了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目标,课改后的小学科学也积极探索培养儿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科学教师,我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探究、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才能有效提升儿童科学素养。下面简单谈一谈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注重儿童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科学的观察,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察看。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有效提升儿童观察的能力,必须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
1.确立观察目的。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首先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例如:教学《花的构造》,如果儿童只是按平常的方法去观察花的话,往往只是注意到漂亮的花瓣。但我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目的和顺序去观察的话,除了色彩艳丽的花瓣,孩子们还会发现花的萼片、雄蕊、雌蕊、植株特点等。
2.制订观察计划。在观察前,我们就要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一定的顺序系统进行观察。观察的计划,可以写成书面形式,也可以记在脑子里。例如:《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在没有布置学生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之前,汇报交流时孩子们只能宽泛的说说在学校里看到过哪些小动物,而具体地回答“小动物长什么样,有多大,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它们对外界刺激有什么反应?”等这些问题时就不能详细进行描述。因此,在观察之前应让学生首先制订观察计划:观察哪一种动物,观察这种动物的哪些方面,到什么地方去观察,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3.选择观察方法。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观察任何一样事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能很快地找出事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或从远到近,或自上而下,或由内而外。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有可能不一样。例如:教学《花的构造》,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样进行观察?“随意用手去撕开看,行不行?”“怎么样观察,能够比较完整的看到花的每一个部分?”“从里面到外面,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引导学生找出恰当的观察方法:从外到里, 一层一层地进行解剖,解剖后按顺序排列好。通过思考,让学生发现采用先面后点、从外到里、自上而下的顺序观察最为有效。
4.整理观察资料。将观察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整理,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学生在进行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实验时,会观察到在不同的斜面坡度拉动同一重物,拉力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数据,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据按类别不同分别进行填入表格中不同的栏内。最后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如果出现意外情况,还可以及时调整观察计划,有利于纠正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二、强化儿童的科学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中的大部分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为此,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科学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每人都准备一个记录本,让儿童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和活动情况,最后把正确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科学规律。
三、科学探究更要讲究方法目的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在科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我设计了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创设情境,确定探究问题;运用猜想、假设确立探究的框架;制定计划,确立探究思路;观察、实验、调查研究,进行探究的操作;收集、整理信息进行探究记录;思考结论确立探究结果。在这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例如:在《科学是……》的教学中,孩子们都有过和书上一样的经历;看过蚂蚁,玩过影子游戏,拆过玩具……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也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在学习了几位科学家的探究经历后,更激发了儿童在“做小纸人”游戏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也随之由被动变为主动和自主。所以儿童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实验的基础之上再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社会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的影子。许多科学探究的问题与探究的内容来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许多结论也需要应用到儿童的生活中加以进一步验证。如调查家用电器的数量;调查一天所吃的食物的种类,为自己安排一顿营养晚餐……总之,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视观察、实验、探究,只有儿童亲身经历,亲自实验,亲自探究了,才能理解科学的含义,学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科学的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