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在高校全员服务就业的情况下,高校共青团作为一个群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严峻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作为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群团组织的共青团,要充分发挥优势和资源,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教育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1]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至2009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73.5%、73%、72.6%、71.9%、70.9%、70%、74%,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极少,而且创业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2、金融危机影响使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大公司用人紧缩,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甚至破產,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使就业岗位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3、学生专业能力欠缺,职业目标不明,就业创业依赖性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决定了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职业定位模糊,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很茫然,存在较强的依赖思想。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创业就业服务环境差,政府调控机制不充分。目前,我国创业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环节薄弱,创业就业机制不健全,政府的主导、调控作用体现不充分,有利的社会创业就业服务环境没有形成,学校尚未形成正规化的创业教育机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然全国各省都相应地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但总体上看,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社会创业氛围不够,高校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指导和服务依然薄弱,,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建设、人员和经费投入等也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大学生的需要,这些因素导致主动创业的大学生很少。
2、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往往求大、求高、求稳,追求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的有关知识、实际的创业经验、应有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必要的资金基础这五个方面都比较欠缺,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
3、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创业扶持力度不够。金融危机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机构也相继建立。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缺乏,创业教育思想引导不够。在教育方法上,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大学生创业没有创业资金,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与创业相应的社会关系,在创业过程中走得比较艰难,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优势
1、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青年解决好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关系到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体现在:一是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大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2]二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真正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中来,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选择。三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可以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创业技能技巧,锻炼创业能力,成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2、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优势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一是有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覆盖面广泛,组织结构严密,直接负责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各种学生社团工作,紧密联系青年学生,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3]二是有资源优势。现在高校团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越来越明显,团组织联系面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各行业系统的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在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搭建就业创业信息平台。三是有载体优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载体十分丰富,共青团牵头或参与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团组织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创业指导互补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性质与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存在一些互补,主要体现在:从内容上来讲,前者主要是贯穿四年的全程型就业创业指导;后者主要是毕业生就业的综合服务和择业指导。从载体上来讲,前者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名师讲座等方式进行;后者主要是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及专职和兼职的指导人员为主。从方法上看,前者主要是潜移默化,启发式、互动式的指导,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后者主要是自上而下、指令式灌输式的指导,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4]
三、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思路和途径
1、提高团组织自身就业创业指导能力。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体,团组织要着力建立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一是高校团干部要正确运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国家的宏观就业创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指导意见。二是团干部应通过参加集中培训、自学等途径来逐步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范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以便为毕业生提供实际指导。三是要加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工作力度,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工作中找准定位,把握好授之以渔的原则,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努力方向。
2、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存在偏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高校团组织要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主题团日活动、团课,辩论赛、演讲赛、社会实践、企业家高校论坛等,引导学生树立“灵活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5]
3、构建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践是实现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因此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尝试创业实践。[6]高校团组织要加强与校内外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整合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尝试创业的场地,将创业意识转变成创业实践。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又可以将创业教育转化为创业实践并检验其效果。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历程中经受磨练,在创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在创业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理念。
4、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校园氛围。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校园文化环境。一是要通过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模拟招聘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二是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让大学生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三是努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7]高校共青团通过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增强敢于创新创业的信心。
5、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资源优势,构筑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团组织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和社会活动阵地,可通过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本领。通过邀请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需求。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使学生获得模拟创业经历,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争取企业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支持,为学生创造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
6、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内在根本途径。为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统揽全局工作,促进大学生非智力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健康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青年学生与校内外师生之间、社会不同个体之间广泛交流与联系,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广泛开展各种主体鲜明、具有特色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地区政府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既是高校团工作的一种角色,也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作风,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高校团组织的新职责。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共青团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开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tgs.ndrc.gov.cn/ggkx/t20090723_292290.htm.
[2]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99-101.
[3]曹锦丽.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中旬刊:69.
[4]刘洋.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76-77.
[5]赵振宇.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探讨[J].石油教育,2008(2):85-87.
[6]胡國胜,李炳论.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企业文化,2009(14):60-62.
[7]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58-159.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团委立项研究课题《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JDTW2010038。
作者简介:李辉山(1979—),男,甘肃武威人,硕士,兰州交通大学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严峻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作为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群团组织的共青团,要充分发挥优势和资源,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教育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1]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至2009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73.5%、73%、72.6%、71.9%、70.9%、70%、74%,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极少,而且创业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2、金融危机影响使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大公司用人紧缩,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甚至破產,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使就业岗位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3、学生专业能力欠缺,职业目标不明,就业创业依赖性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决定了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职业定位模糊,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很茫然,存在较强的依赖思想。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创业就业服务环境差,政府调控机制不充分。目前,我国创业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环节薄弱,创业就业机制不健全,政府的主导、调控作用体现不充分,有利的社会创业就业服务环境没有形成,学校尚未形成正规化的创业教育机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然全国各省都相应地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但总体上看,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社会创业氛围不够,高校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指导和服务依然薄弱,,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建设、人员和经费投入等也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大学生的需要,这些因素导致主动创业的大学生很少。
2、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往往求大、求高、求稳,追求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的有关知识、实际的创业经验、应有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必要的资金基础这五个方面都比较欠缺,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
3、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创业扶持力度不够。金融危机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机构也相继建立。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缺乏,创业教育思想引导不够。在教育方法上,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大学生创业没有创业资金,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与创业相应的社会关系,在创业过程中走得比较艰难,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优势
1、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青年解决好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关系到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体现在:一是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大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2]二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真正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中来,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选择。三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可以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创业技能技巧,锻炼创业能力,成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2、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优势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一是有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覆盖面广泛,组织结构严密,直接负责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各种学生社团工作,紧密联系青年学生,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3]二是有资源优势。现在高校团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越来越明显,团组织联系面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各行业系统的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在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搭建就业创业信息平台。三是有载体优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载体十分丰富,共青团牵头或参与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团组织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创业指导互补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性质与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存在一些互补,主要体现在:从内容上来讲,前者主要是贯穿四年的全程型就业创业指导;后者主要是毕业生就业的综合服务和择业指导。从载体上来讲,前者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名师讲座等方式进行;后者主要是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及专职和兼职的指导人员为主。从方法上看,前者主要是潜移默化,启发式、互动式的指导,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后者主要是自上而下、指令式灌输式的指导,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4]
三、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思路和途径
1、提高团组织自身就业创业指导能力。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体,团组织要着力建立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一是高校团干部要正确运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国家的宏观就业创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指导意见。二是团干部应通过参加集中培训、自学等途径来逐步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范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以便为毕业生提供实际指导。三是要加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工作力度,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工作中找准定位,把握好授之以渔的原则,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努力方向。
2、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存在偏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高校团组织要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主题团日活动、团课,辩论赛、演讲赛、社会实践、企业家高校论坛等,引导学生树立“灵活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5]
3、构建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践是实现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因此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尝试创业实践。[6]高校团组织要加强与校内外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整合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尝试创业的场地,将创业意识转变成创业实践。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又可以将创业教育转化为创业实践并检验其效果。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历程中经受磨练,在创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在创业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理念。
4、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校园氛围。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校园文化环境。一是要通过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模拟招聘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二是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让大学生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三是努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7]高校共青团通过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增强敢于创新创业的信心。
5、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资源优势,构筑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团组织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和社会活动阵地,可通过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本领。通过邀请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需求。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使学生获得模拟创业经历,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争取企业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支持,为学生创造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
6、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内在根本途径。为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统揽全局工作,促进大学生非智力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健康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青年学生与校内外师生之间、社会不同个体之间广泛交流与联系,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广泛开展各种主体鲜明、具有特色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地区政府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既是高校团工作的一种角色,也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作风,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高校团组织的新职责。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共青团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开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tgs.ndrc.gov.cn/ggkx/t20090723_292290.htm.
[2]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99-101.
[3]曹锦丽.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中旬刊:69.
[4]刘洋.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76-77.
[5]赵振宇.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探讨[J].石油教育,2008(2):85-87.
[6]胡國胜,李炳论.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企业文化,2009(14):60-62.
[7]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58-159.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团委立项研究课题《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JDTW2010038。
作者简介:李辉山(1979—),男,甘肃武威人,硕士,兰州交通大学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