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困惑与对策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实状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本身面向农村就业的各种困惑,从中找出对策,促使大学生真正转向农村就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以来,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114万,到2009年毕业生史无前例的达到611万,今年更惊人的达到了630万。虽然大量增加的毕业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伴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毕业生签约率逐年走低,就业层次呈现下降趋势,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广大农村急需人才。因此,我国自2005年6月就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在3-5年内,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7年初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發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虽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与日俱增,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宁愿留在城市而不是转向农村。因此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改善农村地区人才队伍的结构,加快消除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大学生的需求迅速增加。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农村越来越需要有高素质和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还具有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在以市场为基础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的前提下,如今高校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随着高校扩张的持续,毕业生供给数量急剧增加,且毕业生缺少社会经验,在社会需求总量变化不大甚至减少的情况下,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若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或创业,不仅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产品市场开拓不足、农业信息化滞后,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参与。(3)现阶段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主要方式是由政府主导的“三支一扶”项目和“村官”计划,它不仅可以为农村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更好的服务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
  虽然我国农村急需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但是现实中却很少有毕业生自愿到农村就业,到农村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是受政府的优惠政策的吸引,服务期满后,农村又面临毕业生流失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存在着多方面的困惑。
  
  2、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困惑
  
  2.1 农村单位本身影响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导致农村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村就业环境差,工作待遇低并且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家族意识较强。这些现实问题困扰着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就业的意愿。
  2.2 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每年都会出台具体政策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继2006年以后,每年都会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并且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国家计划)”。然而政府在政策中规定的“选择做‘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的承诺,在现实执行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最新的公务员招考制度中强调了公务员“凡进必考”这一原则,因此,在第一轮考试中,无法保证做过“村官”的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通过,也就是说,政府的承诺在实际上得到兑现的可能性是要大打折扣的。而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正是因为看到做“村官”能够为自己日后进公务员队伍铺路才选择去农村,如果政府不能兑现对这些大学生的承诺的话,实际上是给这些大学生开了一张空头支票,那么很难再给其他大学生走这条路的勇气。
  2.3 高校自身原因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都位于城市,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学生在求学期间不自觉的受到了再社会化的影响,深刻感受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认为农利是贫穷落后的象征,使得大学生在潜在心理方面对农村就业产生抵触心理。另外,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就是以城市为指向的,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在这种城市指向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城市指向的,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大多是为城市产业服务的,带有城市专用性特点。并且不少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提供招聘信息、举办就业讲座等基本层面上,还未真正涉及就业的内涵和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并不能满足其就业和终身职业规划的需要。因此,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高校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在农村。
  2.4 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原因
  一方面表现在就业观念上,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人们的观念并未完全发生转变,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一些大学毕业生也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劳动者来看,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在其主持的一项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工作岗位,65%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此外,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哲学、历史学以及说不清楚的占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总数的45%。。
  2.5 家庭的障碍
  当前我国家庭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投入是巨大的,据一些地方统计,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县城居民需要8.6年的收入,农村居民则需18年的收入。。教育的高花费,提高了父母对大学生择业的收入预期,他们希望子女学有所成,找到一份“体面”、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之中,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家长的过高期望值无疑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心理压力,影响其就业心态,使他们徘徊在满足父母的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心理负担沉重,纵有投身农村之心,亦无说服家长之力。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很多大学生不敢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原因。
  
  3、解决大学生农村就业困惑的对策
  
  3.1 国家健全配套政策,改善就业环境,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国家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初衷就是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缓解就业压力。因此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国家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到農村服务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计划目前是作为灵活就业的一种方式,一般是2到3年的服务期,毕业生选择时大多作为一项权宜之计,特别是在有政策鼓励考研加分、公务员加分等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倾向于他们把农村工作作为一个短暂停留的驿站,导致毕业生往往在农村干不长、留不住。因此国家应该健全配套政策,特别是服务期满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系统,使到农村就业是一个短短的服务期,更是长期培养人才的计划,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农村去改变相对落后的状况,自愿到艰苦的农村去历练,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相对缺失的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3.2 高校要探索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首先,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广大学生多元化的需要。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的培养,提高毕业生整体质量,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为毕业生农村就业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创造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其次,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要遵照“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服务新农村,到农村去建设,提升自己的品格,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民的幸福服务。最后,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树立大学四年全程就业指导观念,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指导推动就业,实现就业指导常年化、就业指导对象全员化和就业指导全程化。重视对大学生的全程职业生涯发展指导,通过学校主题教育、社会假期实践、基层工作实习等诸多环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通过基层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基层需求,感知当代大学生的职责,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使大学生的期望值趋于理性。合理定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引导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尽量避免人才的浪费。。
  3.3 高校毕业生和家庭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首先,家长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就业观念。“家长的期望必须和孩子的实际相匹配”,作为家长要认识到大学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以后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镇企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很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家长要同意子女面向农村就业。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应认清就业形势,做好职业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坦诚面对现实,拓开思路,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到只有到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生的人身价值。
其他文献
网络的迅速兴起带来了更广泛、更方便、更迅速的沟通模式,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那么,它对家庭生活有没有影响呢?是不是我们在迷恋网络的同时,也渐渐地疏远了我们的家庭,渐
本文介绍了以Windows 2003 Server为例的网络服务器的配置过程,为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中医心理学"人格体质论"的提出,其意义在于能很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本着"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内经》提出:"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因此人格和体质也皆由阴阳构
正确的标点是研读古籍的基础,本文对《西游记》中的一些标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The correct punctuation is the basis for studying ancient books. This article put
实习几个月后,青禾觉得张老师看高血压病着实有些蹊跷。诊病时不但了解西医情况,如眼底血管的状态、有无心脑血管合并症等,还查舌诊脉,对虚实寒热等问得也相当详细,似乎要进行中医
欲望书写是文学创作的原初动力与核心内容.结合作家的心理机制与文本的实际表现,其大致具象为直陈、反寓与绘饰三种基本范型.直陈型与反寓型是人类正向与反向思维于文学欲望
职业教育产生源于技术的发展,并伴随技术变迁不断发展变化,受技术的规制。职业教育偏离技术,就会陷入困境。技术对职业教育规制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表征为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合唱教学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合唱也是幼师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专业技能。合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
摘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实际工作中,全面认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整体统一性,正确把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特点,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实践产物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    在统计分析的具体实践中,对定量与定性的关系问题,必须给予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承担起了大专人才的培养。在国外,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差别并不是特别明显,专科生和本科生只是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有差异,一个是理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