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舞蹈教育的普及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指出:“能歌善舞是良好教育的体现。”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舞蹈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有些人认为学校开设舞蹈课会使学生分心,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让舞蹈教育进入普通学校,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人的成长阶段接受舞蹈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舞蹈教育。例如:周代的乐舞制度,隋炀帝建立的“太常寺”,唐玄宗设立的梨园,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这一点。然而,时下的教育体制一方面把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另一方面却又长期无视舞蹈对于实行上述方针的积极意义。
二、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现状
舞蹈教育专业在高师教育体系中刚刚起步,我国高师舞蹈专业还远远落后于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如何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拓宽教育渠道,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师院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专业和文化知识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合格的舞蹈教育人才。现阶段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现状:
一是教师本身缺乏思想发展的活力。教师缺乏学术研究能力,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教育,就不能吸引和培养出富有创造意识和有能力的学生,而最终只能使我们的舞蹈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可以说,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对于建设高师舞蹈师资队伍,强化高师的特性,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教师创新意识需要加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如果仅仅扮演“传话筒”的角色,只停留于教授现成动作的层面上,而不能或不去探究教学“兴”、“废”的原因,就不可能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为此教师应转变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識,更新和拓宽知识结构,寓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之中。舞蹈专业在高校这个大家庭中才刚刚起步,所以更需要教师的研究意识去辅助它的成长。只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舞蹈教育人才。
三是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参与能力的差异,采用“口传身授、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法。
教师在授课时,要力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鲜活生动。淡化技术难度,强化概念意识,尝试借鉴现代舞蹈的训练方法和手法,从元素、动律到动作短句,从单一动作到组合造句,从分解练习到综合练习,达到使学生肢体灵活,动作协调的目的。在训练时,首先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训练动作的目的都要向学生讲清楚,引导学生在训练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依据以往学过的知识来进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绪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注重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观念上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思想,并且将其渗透到舞蹈课学习的各个环节,强调训练的科学性。
三、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入学晚、年龄大、软开度差等多方面原因,对于她们的课程设置,不能单纯地向艺术院校靠拢。虽然她们有很多无法弥补的缺点,但她们却有着科班出身舞蹈学员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她们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点。因此,高校舞蹈师资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1)芭蕾舞基训与芭蕾教学相结合:我们之所以选择芭蕾课作为基训教材,是因为芭蕾从十六世纪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产生以来已经历了五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体系。它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运动学、力学、美学等各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比较好地解决身体的基本形态、重心、稳定性、协调性动作的舒展性等问题,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人体各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的力量、韧性、灵活性外开性以及各种旋转及弹跳的训练问题。
(2)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舞蹈传统,所以中国民间舞蹈的种类丰富,风格各异。
(3)基础编导知识与编导实践相结合:基础编导知识与实践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培养也很重要。她们除了要学会教学生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编导能力。所以在课程中编导理论和实践课也应占有一定的比重。在课堂设置中,一定要突出编导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并学会用实践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
课程设置和内容要适应社会需要与遵循教育规律的统一,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灵活安排课程,这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高师舞蹈专业亦是如此。作为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作为教师则更需要随时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使我们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舞蹈这个大家庭里逐步完善起来。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指出:“能歌善舞是良好教育的体现。”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舞蹈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有些人认为学校开设舞蹈课会使学生分心,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让舞蹈教育进入普通学校,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人的成长阶段接受舞蹈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舞蹈教育。例如:周代的乐舞制度,隋炀帝建立的“太常寺”,唐玄宗设立的梨园,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这一点。然而,时下的教育体制一方面把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另一方面却又长期无视舞蹈对于实行上述方针的积极意义。
二、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现状
舞蹈教育专业在高师教育体系中刚刚起步,我国高师舞蹈专业还远远落后于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如何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拓宽教育渠道,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师院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专业和文化知识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合格的舞蹈教育人才。现阶段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现状:
一是教师本身缺乏思想发展的活力。教师缺乏学术研究能力,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教育,就不能吸引和培养出富有创造意识和有能力的学生,而最终只能使我们的舞蹈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可以说,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对于建设高师舞蹈师资队伍,强化高师的特性,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教师创新意识需要加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如果仅仅扮演“传话筒”的角色,只停留于教授现成动作的层面上,而不能或不去探究教学“兴”、“废”的原因,就不可能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为此教师应转变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識,更新和拓宽知识结构,寓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之中。舞蹈专业在高校这个大家庭中才刚刚起步,所以更需要教师的研究意识去辅助它的成长。只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舞蹈教育人才。
三是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参与能力的差异,采用“口传身授、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法。
教师在授课时,要力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鲜活生动。淡化技术难度,强化概念意识,尝试借鉴现代舞蹈的训练方法和手法,从元素、动律到动作短句,从单一动作到组合造句,从分解练习到综合练习,达到使学生肢体灵活,动作协调的目的。在训练时,首先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训练动作的目的都要向学生讲清楚,引导学生在训练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依据以往学过的知识来进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绪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注重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观念上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思想,并且将其渗透到舞蹈课学习的各个环节,强调训练的科学性。
三、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入学晚、年龄大、软开度差等多方面原因,对于她们的课程设置,不能单纯地向艺术院校靠拢。虽然她们有很多无法弥补的缺点,但她们却有着科班出身舞蹈学员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她们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点。因此,高校舞蹈师资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1)芭蕾舞基训与芭蕾教学相结合:我们之所以选择芭蕾课作为基训教材,是因为芭蕾从十六世纪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产生以来已经历了五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体系。它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运动学、力学、美学等各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比较好地解决身体的基本形态、重心、稳定性、协调性动作的舒展性等问题,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人体各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的力量、韧性、灵活性外开性以及各种旋转及弹跳的训练问题。
(2)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舞蹈传统,所以中国民间舞蹈的种类丰富,风格各异。
(3)基础编导知识与编导实践相结合:基础编导知识与实践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培养也很重要。她们除了要学会教学生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编导能力。所以在课程中编导理论和实践课也应占有一定的比重。在课堂设置中,一定要突出编导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并学会用实践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
课程设置和内容要适应社会需要与遵循教育规律的统一,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灵活安排课程,这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高师舞蹈专业亦是如此。作为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作为教师则更需要随时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使我们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舞蹈这个大家庭里逐步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