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伴着《思乡曲》,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师: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一首诗,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蕴涵的深情。
(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悲伤、凄凉,是一种隐藏在思想深处的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是一种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到一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学生鼓掌)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大家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
生: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愁绪。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
二、品味赏析,感受诗歌的内涵美
师: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你认为诗人借助了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乡愁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非常准确!诗人借助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生: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小时候想妈妈时,可以写一封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家乡;船票虽窄,但却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这两个事物都融入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的坟前时,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纵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诉说呢?读这一节时,我们一定要把那种“哀”读出来。而第四个“海峡”则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师:通过以上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会有新的认识和感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和感受,再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读出每个诗节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学生齐读,朗读效果有明显进步。)
师: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精彩,但似乎还缺点什么。还是让我们从诗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吧!
(展示课件: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写下了这首《乡愁》。余光中说:“对这块土地来讲,
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生:我感觉,我们没有诗人那样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所以朗读中缺少一种人生沧桑感,显得单薄了一些。
师:是啊!写出《乡愁》这样诗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没有深切的体察,没有椎心泣血的经历很难有如此的情怀。余光中说:“乡愁,如果仅仅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简单,同乡的乡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一切文学皆人学。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往往蕴藏着作者杜鹃啼血式的悲鸣。“读诗要像演奏家那样把诗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力。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的精妙之处,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表明诗人的“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重,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
师:你抓住了理解诗歌的关键——意象,非常好!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用得好,它们准确地表现了人的成长历程,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师:你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很好!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也用得好,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精彩!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它们准确地形容了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而且叠音词的运用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师:了不起!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佩服你!
(老师竖起大拇指)
生:我认为这首诗的结构安排得很好,离变化于对称统一之中。全诗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你的发现也很有价值!
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童境美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先生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我选择的是第一节。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 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伫望着……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的最好的评价。你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一首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吧!
(师生齐背《游子吟》)
生:我选择的是第二节。一个夏天的早晨,“我”,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起与妻子的相识、相依,又想到相互离别的情形,潸然泪下。如果能配乐的话,我选《送别》这支曲子。
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创意很好!
生:我选择的是第三节。到了后来,“我”32
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冰冷的坟墓,而不是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我”跪在坟前痛哭: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
(学生哽咽,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师: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情真正投进去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学生热烈鼓掌)
师:在这四幅画面中,老师比较喜欢第四幅。每当读到第四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地涌现出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据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家乡看一看,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不能回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他在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二十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紧紧地握手时,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先生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课件播放余光中回乡图片)同学们,海峡两岸20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希望早日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共同努力啊!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学生深情地朗读)
四、迁移拓展,感受诗歌的创造美
师: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思乡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写一写乡愁,体会一下创作的快乐?
(学生思考、写作)
生:乡愁是深秋的枫叶,飞旋于天地之间的精灵,舞蹈着我的双眸,壮烈着我的文字,超脱成寻根的红色感叹号。
师:非常有诗意,意境很美!
生:乡愁是一轮明月,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师:能和古诗词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不错!
生:乡愁是风霜刻下的皱纹,请让我为你擦去未干的泪痕!乡愁是岁月发出的请柬,请让我为你敲响心灵的琴音!
师:好凄美的思乡曲!富有音乐美啊!
生:乡愁是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
(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没想到咱们班有这么多的诗人,把我又一次带入了思乡的愁绪。乡愁是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是余光中先生系列乡愁诗中的一首。他还有一首乡愁诗在华人世界也广为传诵,那就是《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二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课件展示诗歌)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愿把它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让我们用一生一世去品味一个游子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
(课件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同学们一起来唱,好吗?
(在师生同唱中下课)
(伴着《思乡曲》,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师: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一首诗,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蕴涵的深情。
(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悲伤、凄凉,是一种隐藏在思想深处的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是一种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到一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学生鼓掌)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大家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
生: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愁绪。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
二、品味赏析,感受诗歌的内涵美
师: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你认为诗人借助了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乡愁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非常准确!诗人借助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生: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小时候想妈妈时,可以写一封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家乡;船票虽窄,但却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这两个事物都融入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的坟前时,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纵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诉说呢?读这一节时,我们一定要把那种“哀”读出来。而第四个“海峡”则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师:通过以上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会有新的认识和感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和感受,再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读出每个诗节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学生齐读,朗读效果有明显进步。)
师: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精彩,但似乎还缺点什么。还是让我们从诗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吧!
(展示课件: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写下了这首《乡愁》。余光中说:“对这块土地来讲,
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生:我感觉,我们没有诗人那样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所以朗读中缺少一种人生沧桑感,显得单薄了一些。
师:是啊!写出《乡愁》这样诗句的人是至情至性的,没有深切的体察,没有椎心泣血的经历很难有如此的情怀。余光中说:“乡愁,如果仅仅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简单,同乡的乡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一切文学皆人学。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往往蕴藏着作者杜鹃啼血式的悲鸣。“读诗要像演奏家那样把诗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力。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的精妙之处,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表明诗人的“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重,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
师:你抓住了理解诗歌的关键——意象,非常好!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用得好,它们准确地表现了人的成长历程,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师:你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很好!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也用得好,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精彩!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它们准确地形容了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而且叠音词的运用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师:了不起!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佩服你!
(老师竖起大拇指)
生:我认为这首诗的结构安排得很好,离变化于对称统一之中。全诗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你的发现也很有价值!
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童境美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先生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我选择的是第一节。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 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伫望着……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的最好的评价。你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一首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吧!
(师生齐背《游子吟》)
生:我选择的是第二节。一个夏天的早晨,“我”,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起与妻子的相识、相依,又想到相互离别的情形,潸然泪下。如果能配乐的话,我选《送别》这支曲子。
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创意很好!
生:我选择的是第三节。到了后来,“我”32
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冰冷的坟墓,而不是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我”跪在坟前痛哭: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
(学生哽咽,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师: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感情真正投进去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学生热烈鼓掌)
师:在这四幅画面中,老师比较喜欢第四幅。每当读到第四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地涌现出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据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家乡看一看,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不能回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他在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二十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紧紧地握手时,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先生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课件播放余光中回乡图片)同学们,海峡两岸20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希望早日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共同努力啊!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学生深情地朗读)
四、迁移拓展,感受诗歌的创造美
师: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思乡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写一写乡愁,体会一下创作的快乐?
(学生思考、写作)
生:乡愁是深秋的枫叶,飞旋于天地之间的精灵,舞蹈着我的双眸,壮烈着我的文字,超脱成寻根的红色感叹号。
师:非常有诗意,意境很美!
生:乡愁是一轮明月,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师:能和古诗词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不错!
生:乡愁是风霜刻下的皱纹,请让我为你擦去未干的泪痕!乡愁是岁月发出的请柬,请让我为你敲响心灵的琴音!
师:好凄美的思乡曲!富有音乐美啊!
生:乡愁是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
(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没想到咱们班有这么多的诗人,把我又一次带入了思乡的愁绪。乡愁是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是余光中先生系列乡愁诗中的一首。他还有一首乡愁诗在华人世界也广为传诵,那就是《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二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课件展示诗歌)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愿把它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让我们用一生一世去品味一个游子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
(课件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同学们一起来唱,好吗?
(在师生同唱中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