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刻达人李雪彪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sb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雪彪今年已80岁高龄,但说话仍铿锵有力。从20岁开始接触剪纸,他用了近60年时间钻研这项民间技艺。
  在李雪彪的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大到一艘船,小到一张桌子,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据李雪彪介绍,这件作品是由包括他在内的四位师傅花了9个月时间完成的。
  “制作这幅作品的经历太难忘了。由于作品太长,我们把它分成了15段来剪刻。”李雪彪告诉记者。分段制作好后,难点在于如何将15段作品拼接在一起。由于15段的对接处或多或少有不吻合的地方,四位师傅又花了数日进行修改,才将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最终完成了这幅鸿篇巨制。
  2011年,一幅长约15.6米的《民族大团结》剪纸作品诞生。谈及这幅作品,李雪彪笑着说:“我记得当时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作的,前前后后花了半年时间。”
  这幅《民族大团结》呈现了中国的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一男一女两个人物,总共112个人物,载歌载舞、姿态各异。
  《〈水浒〉一百单八将》则由包括李雪彪和他徒弟在内的三位师傅共同创作而成。李雪彪告诉记者,这幅作品运用了多种剪刻技术。“阴刻就是将图案本身剪刻掉,剩下图案以外的部分衬托出内容,作品整体呈块状;阳刻就是把图案以外部分剪掉,保留图案原有点线,一般每条线都互相连接。”
  “像公孙胜这个人物比较简单,用了阳刻的方式,我只花了半小时就刻好了。”李雪彪介绍,“而创作董平这个人物就难了,运用了阴阳结合的剪刻方式。你看,他衣服上那么多洞,每个都需要挖,很费功夫,花了将近5小时才完成。”
  这幅作品由李雪彪的得意门生孟连章负责搜集一百单八将形象,然后师徒三人用三种不同的剪刻方式将它呈现了出来。
  谈起剪纸的经历,李雪彪说:“当时我在厂里搞宣传工作,领导让我多想点创意出来。那年我20多岁。”
  “我记得第一次创作剪纸作品,是用手术刀刻的,还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划破了。”李雪彪笑着回忆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雪彪的剪紙技艺进步很快,作品也得到了厂里领导的一致认可。但因为忙于工作,这门技艺他并没有时间好好发挥。不过,每当厂里有同事办喜事时,还是能看到李雪彪的剪纸作品。
  李雪彪出生于广西,妻子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97年,李雪彪随妻子来到上海市松江区定居。2005年,李雪彪所在的居委会发了一则招聘泗泾镇社区学校剪纸班老师的通知,他打算去试试。
  到了学校,李雪彪发现剪纸班已有一名老师,他索性就当起了学生。2006年,他正式成为泗泾镇社区学校剪纸班的老师,开启了将近15年的教学生涯。
  教学中李雪彪发现,有些学生天生就对剪纸特别有悟性,稍加点拨就能领会,他的徒弟孟连章就是其中代表。现在,李雪彪和孟连章除了是师徒,还是搭档。平日李雪彪出席活动都会带上孟连章,他在台上讲,孟连章在下面教,配合默契。李雪彪对徒弟还有一个希冀:“希望接下来剪纸班能由他接手,让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他说,他准备再教一年就退休,“退下来后,想多陪陪家人,再去世界各地采风”。
其他文献
鲁迅一生名字很多。他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又改为豫才。笔名尤多,其中“鲁迅”是影响最广的笔名。此外,鲁迅还有一些外号。  鲁迅曾被小伙伴取过一个“雨伞”的外号。鲁迅原本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为什么改?就是因为“豫山”被叫成了谐音的“雨伞”。小鲁迅的自尊心很强,便向父亲提议将“豫山”改为“豫才”。父亲觉得不错,就改叫他“豫才”。  鲁迅有个笔名叫“何家干”。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首
期刊
小到1分、大到1元面额的硬币上,都标有一个年份,这个年份就是硬币的制造年份。为什么要给硬币标上制造年份呢?  硬币通常是用金、银、铜、锡、铝等金属混合铸造而成的。这些金属的价格常会因行情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动,每年都不一样。制造硬币的时候,人们会根据当时的铸造成本,调节硬币中所含各种金属的比例。在硬币上标上年份,就是为了方便确认硬币中各种金属成分的含量。
期刊
在现代,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可以随心所欲地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漫步大街小巷。然而,在古代,衣服是不能随便穿的,关于衣服的颜色、花纹、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是穿错了,轻者被打板子,重者是要被砍头的。对此,现在的人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不就一件衣服嘛,有这么夸张吗?事实的确如此,因为在古代,衣服不仅是遮掩身体和保暖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就是说,皇帝穿什么,大臣穿什么,百姓穿什么,
期刊
“好漂亮的星空啊!这是哪位摄影大神拍的?角度抓得非常好,太美,太让人惊艳了!”  这是评论区的一条留言。  有人回复:“确实美,但这不是照片,是刺绣!”  虽然很难让人信服,但这真的是苏州繡娘陈英华的刺绣作品。前段时间,她因为“星空·宇宙”系列刺绣冲上了热搜。  多年前的一天,陈英华在紫金山天文台的梅苞老师那里看到了几张星空图,当时她就被星空的深邃广袤、繁复多变给震撼了,心想:能不能用针线来表现星
期刊
西雅图地处美国西北,地势较高。太空针塔位于西雅图市中心,为当地地标性建筑。1962年西雅图要举办世界博览会,所以1961年特意修筑此塔。此塔塔高184米,建成時是美国西部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塔最宽处有42米,总重9550吨,能抵御9.1级地震和时速10千米的大风。在世博会期间,先后有230万客人登塔观光。  太空针塔高耸入云。站在塔顶极目纵览,远近的旖旎风光拥入眼帘。华盛顿湖、奥林匹克山脉、卡斯卡德
期刊
在和顺古镇,冲洗条石街的水车刚刚走过,被岁月与人流磨光踏平的条石还在水的滋润下熠熠生辉,老罗家通往街巷的门就敞开了。  与古镇八九成的人家搞旅游纪念品小店、咖啡馆和民宿不同,老罗的院落里,展现的一直是数十年前和顺人家慢节奏的生活,兼有一个工匠作坊的模样。烤茶罐、茶杯和一把把雪亮的剖篾刀早早放在一块儿,有长尾雀鸟在一旁的西梅树上跳来跳去,啄食老罗留在枝头给它们当零嘴儿的西梅。鸟唱飞溅,像水珠一样清亮
期刊
从宴席上捡回个酒瓶子,小口、短颈、丰肩、瘦底,简约而美,有明清古意。插花一枝,清水养之。我在书房,它在书桌上。酒放开了它,我放开了自己。  书影动,花香散,灯火寂,最好的心自在清幽。最好的世间,不在别人那里,心在最好处,你就在最好处。  不沉陷于过去,不耽于幻想未来。往前一步是纠缠,往后一步是自扰。当下,即是欢喜。欢喜,未必是过上了最好的生活,而是活出了最好的自己。别人多一点不见,自己少一点不觉。
期刊
我读过一本书,叫《优雅变老的艺术》,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奥特弗里德·赫费。作者说,人的特殊之处在于需要学习,并且能够学习。作者提供了“4个‘L’”的生活建议,即Lauf(运动)、Lernen(学习)、Liebe(爱)、Lache(笑),以它们形成可观的身体及精神、社会及情感的资本。作者还认为,现代医疗科技延长了人类的生命,保障了人类的健康,这意味着我们的“健康期限”大大延长了,因此我们并不是面临老龄化
期刊
看师傅拉面,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将面目模糊的面团扎扎实实地拿在手里,以灵巧的双手左拉右扯,原本那臃肿不堪的面团像上了减肥课程般,变得苗条修长;接着,师傅双手合拢,又拉又扯,面团越变越瘦,瘦到极致,忽然起了变化—一条变两条,两条变四条,四条变八条;师傅的动作愈来愈快,愈快愈利索,只看到一团模糊的光影被他不停地拉拉扯扯、分分合合,面条越变越细,越细越多;最后,大功告成,娉娉婷婷、秀里秀气、纤纤细
期刊
人總会生病。有时病愈之后刚庆幸自己闯过了一关,不料病痛又再次袭来。想来,完全没有病痛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次静卧病床的体验,只是病痛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要不断跨越病痛的关卡。然而,对人来说,死亡终究只有一次。就算一个人生再多的病,也只有一次会被疾病夺去生命。那么,之前的病痛,是否可以看成人生中的一种历练呢?  把一场疾病看作人生的一次历练,这样一来,心胸自然会
期刊